文物看山西之太原地区
山西是文物大省
具有辉煌五千年华夏文明史
滔滔黄河水是她的血脉
巍巍太行山是她的脊梁
这里有唐风晋韵的艺术瑰宝
有济世晋商的家国情怀
有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
山西不仅是
古代建筑的宝库、琉璃艺术之乡
更是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和彩塑艺术的荟萃之地
其建筑、彩塑、壁画等
分布范围广、时间跨度大、遗存数量多
现存古代建筑四万余处
古代彩塑近一万三千尊
古代壁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
数量居全国之首
如:
中国早期皇家石窟寺院-云冈石窟
中国乃至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大殿-五台南禅寺
中国现存最早、最高的木塔-应县辽代木塔
现存金代最大的佛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
全国仅有的十字形古桥-晋祠鱼沼飞梁
全国最大的龙壁-大同九龙壁
全国最美的琉璃塔-洪同广胜寺飞虹塔
……
上起魏晋唐宋,下至元明清、世间罕有
另有多处石窟摩崖、文化遗址等地上、地下文物
以及全省各文博机构收藏的50多万件文物
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
为了便于文物爱好者探寻,这里按地区分布,整理了山西省11地市主要文保名录,借以启发诸君,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领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魂魄所在!
本篇首先推出的是山西省会城市太原。
山西博物院
(点击图片查看)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必去之地。山西博物院是向往知识者的温馨家园,是陶冶人文素养的优雅殿堂,是荟萃艺术珍品的美丽画廊,是典藏三晋重宝的庄严府库。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在这里可以对山西历史、古建、佛寺、出土文物等有清晰的了解。
太原,山西省省会,
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
具有4700多年历史,
2500年建城史,
“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
“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
的历史古都!
太原市辖
古交一个县级市,清徐、阳曲、娄烦三个县。
这里有
我国最早的纪念性祠宇、现存最古的园林建筑-晋祠
享誉国内外的皇家石窟、高欢的避暑宫-天龙山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集摩崖大佛、石窟和地面建筑于一体的山地佛寺-童子寺
中国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蒙山大佛
……
太原
晋祠 (第一批国保)
时代:宋
地址: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悬翁山麓晋水源头
我国最早的纪念性祠宇,也是现存最古的园林建筑。保存有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晋祠之铭并序》碑。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三绝”周柏、难老泉、泥塑彩绘人像。
相传为纪念周武王胞弟叔虞而建,因其封地晋国,故名晋祠。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今晋祠。《魏书地形志》也有记载。晋祠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太平兴国九年(984年)依山枕水建正殿,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姜邑亦供奉於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姜邑为“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於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点击图片查看)
天龙山石窟(第五批国保)
时代:东魏至唐
地址: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天龙山腰
天龙山石窟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所建的避暑宫,始凿于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石窟25洞,民国时期遭到日本人盗抢,损毁严重。
天龙山石窟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石窟共分四期开凿。其中唐代石窟最多,共15洞。洞窟自东而西排列,东峰分上下两层,上层4窟,下层8窟,西峰13窟。石窟平面大多为方形,三壁三龛式石窟占到全部石窟的一半以上。
(点击图片查看)
龙山石窟 (第四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太原市西南20公里处龙山之巅
龙山石窟为国内最大的早期道教石窟、像头部大多于抗日战争时期被盗割。
龙山石窟由全真道士披云子宋德芳主持营建。石窟共存三层九窟,因窟内供奉的雕像不同,分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天大法师龛、玉帝龛、七真龛、辨道龛,共有雕像87尊。现存玄真龛、三天大法师龛内石雕像发髻突起,衣饰简炼,体形修长,尚存唐风;其余几龛内雕像面相方圆,衣纹厚重,皆为元初风格。第8龛内存有明清泥塑三皇、关羽等像。
尘封的古刹-集摩崖大佛、石窟和地面建筑于一体的太原龙山童子寺
(点击图片查看)
龙山童子寺
时代:北齐至唐
地址:太原市西南20公里处龙山之巅
童子寺与龙山石窟在同一景区内,始建于北齐,属于石窟与寺院相结合的山地佛寺类型,寺前有一燃灯塔。
童子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相传有两名童子在此山中隐修时,见山石气势不凡,遂在这里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来。
寺前燃灯石塔造于北齐年间,比例谐调,造型优美,是我国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燃灯石塔。在童子寺东北山崖上有石门寺遗址,内有一石窟,窟顶雕有美丽的莲花图案。北齐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并州(今太原)城景。金天辅元年(1117年)寺毁于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 重建。寺内建筑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灯石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下部束腰基座约及全高之半,塔身中空,内置灯室,三面开门,顶部排烟。塔身比例适度,造形秀美。虽历经1400多年风雨,依然如故,是我国已知最古的燃灯石塔。
明秀寺 (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
正殿和过殿内有彩塑13尊,正殿两山及后墙绘有佛教故事壁画80余平方米。
明秀寺始建于汉代,毁于兵火,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重建。寺院坐西朝东,现存过殿、配殿和正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蓝琉璃剪边,施五踩斗。
晋源阿育王塔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
据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原府志》记载,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为当时晋阳古城内惠明寺院建筑,塔屡建屡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原址上重建惠明寺和阿育王塔,将原九层砖塔改建成喇嘛式。现惠明寺已毁,仅存阿育王塔。
太山龙泉寺(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太山
大雄宝殿、观音阁、莲花洞等为明代建筑,观音阁殿内四壁分布着明代悬塑。2008年,太山龙泉寺发现了唐代塔基遗址,出土了石椁、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棺椁。金棺中供奉佛教圣物佛祖舍利。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沟内的太山之阳,寺院坐北朝南,南北长 129米、东西宽 49米,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据史料及寺内碑刻记载,太山龙泉寺的始建年代应在唐武周时期(690~705年),原名昊天观,初为道教,金元时期被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重建,改为佛寺。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修缮和增建。寺内除现存明、清时期建筑外,还保存了唐武周时期的碑刻、佛塔地宫及其出土文物。
蒙山开化寺旧址及连理塔 (第四批省保)
时代:唐、宋
地址:太原市晋源区罗城街道办寺底村
蒙山大佛是中国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有确切记年的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连理塔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
蒙山开化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15公里蒙山北峰,始建年代不详,因寺后有岩石,故称大岩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凿寺后岩石为佛像,在寺南约800米处建寺,赐额开化,后大岩寺改为开化寺后寺,新建寺为开化寺前寺。开化寺遗址现存大佛身躯与连理塔两处遗迹。
据史籍载: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比知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建造时间早162年。《北齐书》记载有,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所以“蒙山大佛”也称为“西山大佛”,“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唐有记载说佛像“高二百尺”,按唐时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
连理塔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坐西朝东,两塔间隔1米,总高8.3米,因塔基相连,故称“连理塔”。两塔均为砖结构方形楼阁式单层塔,边长3.3米,由塔座、塔身、塔顶3部分组成。南塔门楣题“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门楣题“定光佛舍利塔”,现存为宋代遗构。
晋阳古城遗址 (第五批国保)
时代:春秋至五代
地址: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古城营村周围
东魏、北齐以及隋唐时期是晋阳古城的辉煌时代,盛唐时曾为三京之一。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
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是一处春秋至五代时期的遗址。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年),战国时越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城址有西城、东城、中城、太原府、晋阳宫城、大明宫城、仓城、罗城等。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营村附近发现了三十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地区发现了数段古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一是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二是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出土唐代遗物;三是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
晋源文庙(第七批国保)(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晋源东街
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东西两山绘有山水、花卉等图案壁画60余平方米。
晋源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 (1373年),为明代太原县城内遗构。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棂星门、泮池、献殿、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以及各院东西两庑,另有崇圣寺等建筑。
(点击图片查看)
多福寺 (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太原市尖草坪区马头乡庄头村
傅山读书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有彩塑14尊,两山及后墙满绘佛教故事壁画,与建筑同期,均为明代作品。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的尖草坪区马头乡庄头村崛围山之巅。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围教寺。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礼佛焚香,寺况空前。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寺址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315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黑龙殿、文殊阁(红叶洞)。
(点击图片查看)
净因寺 (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明
地址: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镇土堂村
因寺中有土雕大佛一尊,俗称“大佛寺”,大佛前两菩萨造像最为精美。后院还有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内有明塑三世佛及胁侍菩萨和力士。
净因寺距太原窦大夫祠南2.2公里。距太原多福寺北8.1公里。据考证,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南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大佛阁依崖而建,坐西朝东,建在高1米的月台上,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底层前檐施五踩异形斗。前半部为砖石券窑洞,后半部为土券窑洞,阁内土雕大佛-阿弥陀佛高10余米,结跏跌坐,左右各塑一尊胁侍菩萨,高3.7米。门前两躯石狮为金代雕刻。
窦大夫祠 (第五批国保)
时代:元至清
地址:太原市西北25公里处的上兰镇中北大学校门西侧
大殿门绘龙一对,门背后有大元至元年号,八卦天花藻井尤为精致。
窦大夫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的祠庙。他因在狼孟(今阳曲黄寨)开渠兴利,因而得到后人的纪念;宋代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封之为英济侯,故祠庙又名英济祠。
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有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宋元丰八年(公元1078年)八月二十四日汾水涨溢,遂易今庙,重修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明清续修,其中献亭、大殿均为元代遗构。
(点击图片查看)
崇善寺(第七批国保) (第一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
明代皇家寺院,寺内藏有宋、元、明版等经书达三万余卷,且大部分为木刻书法珍本。大悲殿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菩萨三大士像尤为精美。
崇善寺原为隋炀帝行宫,唐初称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代时,更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第三子朱棡为纪念其母,在原寺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大悲殿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明初官式木构建筑。
(点击图片查看)
太原文庙(第七批国保)
时代: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文庙巷西 40号
原为崇善寺前院,现院内存有大量各时期的石雕造像及石狮、石匾等。
太原文庙坐北向南,四进院落布局,占地 3.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该庙原在城西,清光绪七年,因汾水成灾,文庙被毁,遂移建于崇善寺被焚的废墟上,现存照壁、六角井亭、铁狮、铜狮、柏树等为原崇善寺遗物,院内存有各时期的石雕造像等。
太原文庙以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为核心,沿中轴线形成四进院落布局。棂星门为六柱三楼三段式建筑,中楼施十一踩五昂斗栱,两次楼施九踩四昂斗栱,夹壁有琉璃团龙图案。大成门面宽五间,进深七架,单檐歇山顶,檐下三踩单翘斗栱,龙头形耍头。大成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施五踩双昂斗栱,殿内采用移柱、减柱造。崇圣祠位于北端,正殿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殿前有砖砌月台。
(点击图片查看)
太原纯阳宫(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五一广场西北隅
原为山西博物馆所在地,里面存有大量造像,涅槃造像碑尤为精美,为禁止出境文物。
太原纯阳宫宫址坐北向南,现存五进院落,南北长170.63米,东、西平均宽58.83米,占地面积 10,038平方米。据 《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纯阳宫创建于宋朝末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清嘉庆年间,又在后院窑洞顶上筑魏阁(玉皇阁),始具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遗构。
太原大关帝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36号
明代时太原府城内有二十七座关帝庙,此关帝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座,故称大关帝庙。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多为清代所建。
太原大关帝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由南而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崇宁殿、春秋楼,两侧依次为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厢房、东西配楼等建筑。山门建于清代,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前后出抱厦。崇宁殿为明代建筑,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孔雀蓝琉璃瓦剪边,前檐明间出抱厦一间,殿内梁、枋、柱等用材大,柱头有卷杀。春秋楼位于中轴线北端,明代遗物,二层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是庙内最高的一座建筑。两侧之钟鼓楼、廊房、厢房、配楼为清代所建。
藏经阁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公园内
原是太谷县资福寺的建筑之一,重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1958年由太谷县迁至迎泽公园。
据太谷县县志记载,该藏经楼始建于金代大定25年(118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原是太谷县资福寺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重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新中国建立后,为规划迎泽公园,1958年把藏经阁由太谷县迁来,1960年全部安装完工。阁楼高约18米,坐北朝南,外看三层实为二层,全木结构,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雕梁画柱,巍峨壮丽。1979年崔生茂书写“藏经楼”悬挂楼中央。后数次彩绘,扩建广场,形成今天的规模。
唱经楼(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鼓楼街 33号
唱经楼是旧时山西科考唱榜之处。
建于明代初期,重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 扩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建春秋楼,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现存唱经楼和主殿为明代所建,春秋楼和通廊为清代建筑。
永祚寺也称双塔寺 (第六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郝庄村
太原标志性建筑,大雄宝殿为砖仿木无梁结构,内存铜、铁质佛像及明代彩塑。碑廊院内集有明清两代所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石刻二百余通。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寺坐南朝北,包括寺院、塔院、碑廊院。建筑前低后高, 错落有致。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二门、三门、大雄宝殿(二层为三圣阁)、禅堂、客堂、方丈院、过殿、后殿。大雄宝殿为砖仿木无梁结构,内存三尊铜、铁质佛像, 其中阿弥陀佛为明代贴金铜像,是一件艺术珍品,上层三圣阁上有砖雕藻井,垂柱斗拱,交相叠涩,造型巧妙华丽,是无梁式殿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阁内观音为明代彩塑。塔院有东西两塔,均平面八角形,13层楼阁式空心砖塔。舍利塔高度54.78米,收分较为明显,文峰塔高度54.76米,没有明显的收分。
王家峰墓群也称北齐徐显秀墓(第六批国保)
时代:南北朝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
保存在原址的北齐徐显秀墓墓葬壁画,出土器物精美,正在建壁画博物馆。
据调查,目前共有三座北齐时期墓葬,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墓有夯筑封土堆,墓葬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随葬品大部分发现于墓室,该墓墓室壁画保存完整,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第七批国保)
时代:1924年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儿童公园
旧址原为明清时期的贡院。
中共太原支部旧址即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旧址,旧址坐北朝南,旧址原为明清时期的贡院,后为山西大学堂校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此创立山西公立中学堂,1913年更名为省立第一中学校。现主要为中共太原支部历史纪念馆。
督军府旧址(第二批省保)
时代:民国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101号
原省政府所在地,1916年阎锡山任山西省督军,以此作为督军衙门,故名督军府。
北宋以前,这里是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改建为潘美的帅府衙门,元为中书省,明清为抚署,至辛亥革命前,这里一直是明、清两代山西抚衙门所在地。辛亥革命以后,为山西都督府。山西督军府是在原清代衙门的基础上,从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陆续改建的。
山西大学堂旧址(第七批国保)
时代:1904年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文庙街侯家巷 9号
中国传统木柱梁形式与英国新都铎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大学堂始建于1904年,是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兴建。现存校舍旧址包括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的主楼、门房及部分院墙。主楼坐北朝南,东西长149米,南北宽36米,占地面积5364平方米,由主楼及两侧翼楼组成。该建筑屋顶的塔楼、雉堞等构成高低起伏的轮廓线,中世纪风格的粗旷毛石窗套,体现出英国新都铎风格的特点,重复出现的倒梯形柱头演化自方圆柱头或墩块式柱头,具有鲜明的特点。
太原天主堂(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1905年
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解放路
太原最大、最老的天主教堂,有鲜明的罗马风特征。
太原天主堂创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被焚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现存教堂、神父楼和修女院,建筑占地面积为16860平方米。主体建筑教堂由青砖砌筑。教堂坐东朝西,高20米,拉丁十字平面,中厅采用巴西利卡的结构形式,室内空间巨大,可容纳3000余人。正立面通体为砖红色,有鲜明的罗马风特征,两侧有钟塔,高36米,气势宏大。神父楼、修女院位于教堂东北,青砖砌筑,色彩和建筑风格与教堂主体部分一致,保存完整。
太原清真寺(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解放路48号
据碑文记载其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历代均有修缮,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
太原清真寺坐西朝东,二进院落布局,整体建筑为典型的砖木混合结构。清真寺殿内建筑装饰融合了阿拉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工艺手法,中西合壁。主要包括有大门、省心楼、碑厅、礼拜殿、讲经堂、牌坊、水房等。在大门前方是牌坊,上面写着“清真古寺”。
孙家寨延圣寺(第五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孙家寨村
清光绪《续太原县志》记载:“初为圣人庙,建于唐,明时为水所淹,万历二十二年生员孙曾显重建,崇祯三年,任陕西按察司照磨孙敬承等督工修筑,乾隆三十六年举人孙兆庭督众重修。
孟家井瓷窑遗址 (第一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太原市东15公里的迎泽区孟家井村北
以烧造黑、白、青、紫釉瓷器为主,瓷片堆积面积约有2000多平方米。
村北以烧造黑、白、青、紫釉瓷器为主,村西大道东侧主要烧造白釉印花瓷器。瓷片堆积面积约有2000多平方米。从采集标本看,器型以民间实用的碗、碟为多,同时还有罐、钵、灯、枕等器物。
阳曲
(点击图片查看)
不二寺 (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
地址:阳曲县城首邑西路74号
现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筑,殿内有金代泥塑9尊,明代壁画80平方米。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敕赐不二禅院碑一通,塔两座。
阳曲不二寺寺名“不二”源于佛语,意为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不二寺的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为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因该寺为佛教中的禅宗派别,故又称不二禅院。
不二寺原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1989年将大雄宝殿迁至县城。不二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北汉乾九年(956年),现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筑。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覆以简瓦素脊,前檐带廊,檐柱四根,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拱七朵。俗称“隐刻斗拱”,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
辛庄开化寺(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高村乡辛庄村
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明代塑像。
辛庄开化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金皇统年间移建此处,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 重修。坐北朝南,原为二进院落布局,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东西垛殿、天王殿、斋堂、厢房等。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内均有塑像。
前斧柯悬泉寺(第七批国保)
时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西凌井乡前斧柯村
去悬泉寺必须经过汾河二库风景区,这里原为明朝晋王府的家庙,曾是傅山隐居处,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古建筑及塑像、壁画等。
前斧柯悬泉寺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前斧柯村南约5千米官山山腰。建筑依崖壁而建,始建年代不详,据碑记,南朝梁时已有此寺。寺分为上院、下院。上院七佛寺己毁,仅存原建筑遗址。下院悬泉寺,坐北朝南,建于高出汾水30米的悬崖峭壁上,依地势排列,有山门、钟鼓楼、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七佛殿、龙王殿等建筑。
阳曲大王庙大殿(第七批国保)(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西
大王庙是藏山神晋国大夫赵武的行宫,现庙内建筑仅存大殿,据脊檩题记,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殿内山墙上有出行、回宫图,后墙有尚膳、尚服壁画80余平方米,沥粉贴金,为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七架,单檐歇山顶。檐柱和角柱有侧脚,柱头有卷刹。明间设隔扇门,两次间置直棂窗。檐下斗栱五踩单翘单昂,外拽厢栱抹斜,平身科逐间各一攒。殿内不设柱,四角设抹角梁形成井架结构,承托山面与屋顶结构。在四角的上金檩和三架梁的交叉处,以雕花垂莲柱连接。殿内后方通宽设有供台,两山墙及后墙面绘大王出行、回宫图、尚膳、尚服等壁画 65平米。殿内存有明崇祯九年(1636年)石幢 1通、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大王庙碑 1通,及其他断碑、石幢等残件。
帖木儿塔(第七批国保)
时代:元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杨兴乡史家庄村东
现存三座,中为石塔,东西为砖塔,为元代帖木儿家族墓塔,保存完好并有确切纪年。
帖木儿塔由三座塔组成,中为石塔,东西为砖塔,呈三角形布局,东西塔相距 14米,石塔距东西塔约 9米,为元代帖木儿家族墓塔。中塔为史公仲显墓塔,是元大德九年(1305年) 也先帖木儿为纪念其父所建的石塔,高 3米。塔基由八边形石座与圆形仰莲台组成,塔平面呈八边形,每面镌刻先祖姓名及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顶部为八角攒尖式,上承仰莲座及宝瓶式塔刹。东塔为也先帖木儿墓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西塔为也先帖木儿之弟拜延帖木儿墓塔,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两塔形制相同,平面均为八角形,3层楼阁式砖塔,高约6.5米。塔身各层均叠涩出檐,檐下施砖雕仿木斗栱,为四铺作单杪,2、3层施平座,塔顶为八角攒尖式,上施山花蕉叶及宝瓶塔刹。2层正面镶嵌建塔碑碣,上有墓主人及建塔题记。
清徐
清源文庙 (第六批国保)
时代:金至清
地址:清徐县县城赵家街西北隅
文庙大成殿是珍贵的早期建筑遗构,在金代建筑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门前有黄绿相间的蟠龙琉璃照壁。
清源文庙为与城隍庙相连,构成文庙城隍庙古建筑群,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徐沟县志》载,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大成殿为金泰和三年遗物。
狐突庙 (第六批国保)
时代:宋至清
地址:清徐县西马峪村
殿内现存元代彩塑。前檐明间悬“三晋名臣”横匾一方。左有配殿,内各塑黑白龙王夫妇坐像。献殿及两侧碑廊存有历代石碑。暂不对外开放。
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重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补扩建。庙址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现存献殿、正殿与碑廊等建筑,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
献殿面宽七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布灰筒瓦覆盖,琉璃剪边,斗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斗出45度斜昂。殿之明间辟板门,余间皆装直棂窗。殿内山墙绘壁画60余平方米,内容为利应侯布雨、回宫图。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明嘉靖年间扩建为前后二室,前为朝堂,后为寝宫。前殿为卷棚悬山顶,后殿单檐歇山顶,以勾连搭形式相连接。殿内现存元代彩塑8尊,狐突夫妇像高2米端坐中央,两侧为侍女像6尊,高1米。前檐明间悬“三晋名臣”横匾一方。左有配殿,内各塑黑白龙王夫妇坐像。献殿及两侧碑廊共存历代石碑18通,详细记载了狐突事迹及狐突庙建制沿革。
清徐都沟石牌坊
时代:清
地址:清徐县都沟村西侧(307国道旁)
都沟石牌坊距狐突庙约1公里,石牌坊坐西向东,有诰赠奉直大夫 徐沟县(今清徐)故儒士王映垣罗太宜人 四男 世清领建,光绪十三年礼部提请旌奖等题字。
清徐尧庙(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 代:明至清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孟封乡尧城村
尧殿也称“无梁殿”,殿内无柱,无梁架结构,都以檐顶斗拱向里伸出,重叠六层,形成庞大地木构斗拱式藻井以承托屋顶重量,构思精巧,匠心独运,在古建筑上有重大价值。
清徐县尧城村是尧帝最早立国建都的地方,后因水患迁都至平阳(临汾)。清徐尧庙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金天会三年(1125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清屡有修葺。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4200平方米。现存建筑帝尧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
严香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宋
地址:清徐县西马峪乡都沟村
严香寺又名都沟石窟,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城西7公里处的都沟村北山上。据清源县志载,宋元三年(1088年)十月十五日凿出石洞。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在洞外建慈云禅寺,形成礼拜窟与附近建禅院的石窟寺院组合。清末更名为严香寺,此后屡有增修,建玉泉阁、罗汉堂、龙王庙、观音阁等建筑。现寺院已废,仅存小型洞窟五处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慈云禅寺重修碑一通。
石窟坐北朝南,在长10米、宽5米的崖面上开凿东、西二窟。西窟仅凿大样未完成。东窟称千佛洞,面宽5米,进深3米,高3米,平面方形,三壁三龛式。窟门两侧雕抹楞方柱,有门梁及尖拱龛楣,顶,中心部分雕藻井。三壁均雕一佛二菩萨,着通肩袈裟,佛结跏跌坐,作说法印。菩萨头戴花冠,项佩缨珞,造像面目清秀,体形俊俏,宋风浓郁。壁面浮雕小佛像1200余尊,以缠枝纹相连。寺基大殿后崖面上另有三窟,造像己毁,中窟“元三年十月十一日开洞,元四年七月□六日毕功”的题记仍清晰可辨,为石窟断代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清徐香岩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金
地址: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
三大殿外檐均施仿木石构件,殿内四角石雕单翘斗拱,其殿顶用抹棱石梁由大到小逐层迭涩成八角藻井,不用梁架,故称:“无梁殿”。
创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明、清时期屡有修葺。寺依山而建,主体建筑为石结构无梁殿三座,由东到西依次排列,分别为地藏殿、释迦殿和观音殿。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
清泉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明、清
地址:清徐县清源镇平泉村
清泉寺,又名小峪寺。地处清徐县城西北七华里的中隐山小峪沟,位于中隐山山谷。三面环山,因寺前清泉昼夜长流,故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5年),明清时期屡有修葺。寺依山而建,分为三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阁、正殿、五福洞、九莲洞等。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塑主佛像三尊,周围有木雕像二十余尊。观音阁为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顶建筑,下层四周围廊,上层塑有莲台坐佛观音,莲台下塑四大天王像。
马名山风景区
时代:唐至清
地址:清徐县马峪乡西石窑村
此山在隋唐时期称“龙林山”,相传汉文帝曾牧马于此,故曰马名山。现存有梵宇寺、唐代文殊石塔、龙池洞、元代高僧修建的资公塔以及安葬众僧的灵塔等古迹。
宝梵寺
时代:清
地址:清徐县城西南10公里的东于村北隅
内有壁画、塑像、砖雕,是太原地区难得的一处清代艺术宝库。
宝梵寺是太原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筑。该寺宋代名“宝林禅院”,辽、金时期称“宝安寺”,明、清两代为“宝梵寺”。宝梵寺即佛家宝刹之地。
古交
古交千佛寺(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金牛东大街杨家坡
古交千佛寺,中轴线上由北至南有天王殿和大殿,两侧为钟、鼓楼,耳殿、配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七架,单檐悬山顶。殿内后墙嵌有石雕佛像图79幅,雕刻小佛像 1016尊。
古交千佛寺原位于古交市桃园街道西梵寺沟,因殿内有千余尊石刻佛像而得名。据寺碑和县志记载,该寺创自唐代,明弘治元年(1488年) 重建。明末寺庙大部毁于战乱兵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修复天王殿,康熙年二十一年(1682年)修复正殿。清代晚期又有增修扩建。1992年因城市建设,搬迁至金牛东大街杨家坡。现寺庙坐南朝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约 2500平方米。
古交遗址(第七批国保) (第二批省保)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后梁村
其中 1件石核长、宽、厚分别为51、45、14厘米,重 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类中最大的 1件。
古交遗址位于古交市市区西南约 1千米后梁北坡,分为王家沟、后梁和古钢,分布在东起古交镇、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达李家社的南北长约 7千米、东西宽约 4千米的范围内。共发现石制品近 700件。原料有角页岩、砂岩、脉石英、石英岩等,种类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锤等。古交石制品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器形普遍硕大,打制风格粗犷。
娄烦古城遗址(第七批国保) (第四批省保)
时代:东周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
该遗址为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娄烦国南下后建都,被赵武灵王攻破后的都城遗存。时代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前306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统一的重要例证。
娄烦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娄烦县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附近,地处吕梁山区、汾河支流南川河东岸的台地之上。20世纪 70~80年代,遗址内曾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兵器等文物。古城遗址现残存城墙呈“Π”形,周长约 3500米,总面积约 24万平方米。城墙由版筑而成,层次明显,夯层约 0.12米。南、北、西三面城墙外发现有护城河遗迹。
高君宇故居(第三批省保)
时代:清末
地址:太原市娄烦县静游镇峰岭底村
故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为窑洞式建筑,村民称“高家大院”。
高君宇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6名党员之一。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生于189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卒于1925年农历三月五日。
山城峁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娄烦县娄烦镇旧娄烦村
仰韶晚期文化和龙山早期文化遗址。
分布密集、面积较大,以汾河水库西岸的旧娄烦镇古城墙遗址为起点,依山形成,向西缓坡延伸约800米,南北宽350米,遗址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经测定,时代距今约5000至4300年之间。
太原推荐线路
山西博物院-明秀寺-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童子寺-太山-蒙山-多福寺-净因寺-窦大夫祠-双塔寺-文庙-崇善寺-纯阳宫
▼永乐宫壁画白描摹本(厚宣纸 附彩图)
需特殊定制请联系13834223302
刘移江,画家,永乐宫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皮画”传承人。多年从事永乐宫壁画文化研究与推广工作,尤其白描作品成为众多院校的绘画教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