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走向学,我们需要什么
从教走向学,我们需要什么
——在中国化学会32届年会基础教育分会的演讲(20210421珠海)
王笃年
各位老师早上好!
感谢中国化学会给予此演讲机会。我将结合自己36年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探索,报告一下北京十一学校近十几年来校本化学课程建设情况。
教学,教只是引领学、帮助学、促进学的手段;学,才是根本。所以,我们认为,从教走向学,是抓住了现代教学的本质。
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从教走向学,第一要务便是:
1. 信任、尊重学生,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主动学习的权利
各位老师,您的学校一周几节化学课?您每天都给高中的学生批阅化学作业、修改他写错了的化学方程式么?
我参加工作之初,在农村高中待过18年,来北京后也跟各地老师有交流和联系。据我所知,在有的学校,为“学科间公平”或借口“让学生均衡发展”,把学生在校时间全部分配到学科,有的学校每周居然有11节化学课!这包含了晚自习和周末加课,化学老师可利用这些课时讲解化学,也可以看着学生做化学题。
这样的安排下,学生能有自主吗?他的各科真的就此均衡全面发展了吗?
从当化学老师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下问题:
一个是,化学课程是从初三开始的。初三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14、15岁的少年,他是否需要跟6岁的小顽童一样每天、每节课地由老师看着、耳提面命地学习?
另一个是,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学科,“挤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历史,不过百十年。化学、物理等这些科学学科进入学校课程后,径直借用了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讲解-练习”模式,这样的模式于化学学习,是最合适、高效的吗?
我想,我们今天倡导自主学习,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还有学生主体意识的育成。
现在,你用大量的习题束缚住学生的手脚,用一堆堆“片子(试卷)”把他们埋在教室里,学生从不需要自己规划自己的时间、任务,他将如何学会规划?又怎会有自己的人生?
我们高中老师,常常见到一些入学时成绩不错、慢慢后退的孩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所以,十一学校从2010年起就尝试建设多层次、供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选修的化学课程,促使孩子们提早思考和探索“我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化学I——高考未选考化学学生,大学准备进入跟化学不相关领域学习;
化学II(A、B)——选考化学的普通理科学生,大学里不准备修化学;
化学III (A、B)——大学准备修习与化学相关的专业;
化学IV——基本决定大学深入学习化学专业的学生。
大学先修——喜欢或热爱化学的学生;
高端实验课程——对化学持有兴趣、爱好,研学有需求的学生。
其中,化学I、化学II、化学III、化学IV是全体学生必须选一门修习的基础课程;大学先修和高端实验课程是根据兴趣和需要任意选择的。
有这样的课程体系支持,可以说,在十一学校,“人人都要学化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化学”的新课程理想基本落地。
有了以上课程架构,还需要做具体的、可保证课程落实的资源建设。实现从教到学的第二要务是:
2. 建构配套的、适切学习资源
(1)学科专用教室
拥有自己的实验室,随时可实验,这个化学教师的“百年梦想”,在11年前的十一学校得以实现。感谢李希贵校长!目前,我们拥有15间这样的学科专用教室。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化学部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倡导修建学科专用教室”的文字,想必各位老师拥有自己化学教室的日子也快到来了。
5年前,一位教育部领导到十一学校考察工作,走进我的化学教室,他问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王老师,您说说,建成学科专用教室后,您的教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没有谈学科教室“集挂图、模型、仪器药品、学科工具书于一屋,更加方便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等明面的东西,我回答说:
“化学学科教室使得实验教学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比如碱金属单元的学习,学生一节课可能三起三坐:他们先在试验台上开展Na跟H2O反应的实验,探索Na投入CuSO4溶液能不能置换出Cu”,然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了解到的Na的物理、化学性质;
他们再次到试验台去探究Na2O2跟H2O、CO2、绿矾溶液的作用情况,再思考、讨论、总结Na2O2的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然后,如果时间允许,也许再次到试验台去探索Na2CO3、NaHCO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异同……。
过去,一般都是学完一个单元,让孩子们排着队,到实验室集中验证有关物质的性质。而这时,学生往往是对着脑袋里的标准答案去实验和观察,所有的现象几乎都会跟他学过的一般无二,无需思考;所有的异常现象往往都被漠视或者选择性忽略。
而科学探究的诸多重大成果,其实来自对既往“事实”的质疑与否定。
记得最初建成学科教室的2010年,科学实验班的冯伯阳同学在总结里写道“在十一,一个周里所做实验,已经超过了初中一年的和”。
(2)自主学习读本
在咱们国家,过去也许受“穷国办大教育”的限制,化学教科书大都是一再精简,文字少、书本薄,甚至故意给老师的发挥“留白”。
学生通过自己读这样的教科书学习,相对比较费事。
对于14、15岁的少年而言,他既往学习所形成的阅读理解力不容漠视!
变教材为读本,把孩子自己阅读即可掌握的内容,全部透彻明白地写出,就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开了一条光明大道。中间再穿插安排一些“思考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不时停下来思考,主动进行学科理解、认知建构。
有人到十一学校参观,看到我们的学生读本比较厚,问我“王老师,您弄这么多的内容,讲得完吗?”
我回答他们说“的确,讲是讲不完的。但是,学生自己学,却可以学得完。”
让我们看看国际上那些著名高中课程(美国的AP、英联邦的AL,以及国际标准IB)的化学读本吧!A4纸、密密麻麻、上千页呢!有多少是由老师按部就班、“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学生的?
都是通过主体性阅读、讨论、实验探究完成的。
说实在话,目前我们的高中教学,不是帮学生太少,而是帮(说“干扰”也许更准确)太多了!老师占据了课堂,又用那些多轮次重复的所谓作业占据了课外,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习惯了“衣来伸手”的学习生活,都不知道什么叫动脑子、什么叫脑力劳动了。
(3)视频资源
有些实验因为毒性大、时间长,很难在课堂上做;有些化工流程,仅从外观上难看得出原理……在当前移动互联技术普及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相关视频,是不错的教学操作。
(4)“教、学、评一体化”细目
这是细化了的校本课程大纲,是基于国家课标,结合高考、竞赛试题等,根据老师们的经验编写的,供阶段考试命题、学生阶段复习参考的纲领性文件。是为保住学与教底线的。
有了课程资源支持,也许我们还需要一套切实支持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操作程序。这就是从教走向学的第三要点:
3. 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程序
大单元五环节主体性学习模式——自学自研与提问、自学检测、课堂讨论与实验探究、知识运用与评价、单元检测与讲评。
自学自研与提问:用时约为总课时量的1/3到1/2,如果一个单元有3节,那么一个周里我是不讲话的,学生来到教室就知道“左手按着书、手里握着笔、右手按着本”,开启自学自研进程,这个阶段的课上、课下学习任务就是要把读本内容的85%以上搞懂弄会,作业只是提交5-6个问题。
自学检测:为引领自学方向,老师编制一份自测题,主要包含记忆型基础知识,初步理解型知识点。一般课外学生自测,如果自测达到85分,下个环节的学习可申请自主研修,不必参加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与实验探究:这是明面上老师主导的环节,一般耗用总课时量的1/2左右。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组织3-5组问题,设计实验,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
主旨是学科思维的发展,学科核心观念的落地。
我的这种课,外人看起来挺“乱”——系统性很差,似乎毫无章法,看不到头绪。
教育记者朱寅年老师连续听我几堂这样的课后,概括说“王老师,您这课正如那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的。”谢谢朱老师夸奖。
知识运用与评价:这是不占用课堂时间的环节。随课堂讨论进程,学生课外要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虽然我反对以大量练习替代学科思考,但是学理科不做题,就跟跳伞时未带降落伞一样可怕(有机化学家韦德)。
单元检测与讲评:这是一个关乎策略型知识学习的环节。通过测评,一方面了解单元学习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反思,进行学习行为矫正。
4. 化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一,课程体系建设与不断修正完善。包括学习内容选择、次序编排,资源设计与开发;
二,编制单元自测题、单元检测题,组织单元讲评课,进行学习监控与指导;
三,批阅学生提问,进行二次备课。既解答个性化的问题,又搜集整理集中性的问题,判断该问题的来源和价值,决定要不要作为课堂讨论主题,或详或略。
四,跟学生聊天。
十一学校坚信主体性学习的价值,通过各种途径把学生的时间还给他本人。
比如,把每个学期分为三个学段,两个大学段之间的小学段有三周,除考试周外,有2个周的时间是没有安排课程进度的,完全由学生支配。
再如,规定下午4:15后任何学部、学科都不可组织集体活动。学生可参加社团活动,可体育运动,可自己安排喜欢的学习项目。这时候,就会有学生来答疑、跟老师闲聊等,这是我们了解化学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的好时机。
汇报完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