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一份特别书单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A3MTEvMjI1Nzk3Nzg3XzFfMjAyMTA3MDcxMTI3MjU5MTE=.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A3MTEvMjI1Nzk3Nzg3XzJfMjAyMTA3MDcxMTI3MjYxMTQ=.jpg)
这个夏天,我们的心情总是激荡着,鼓舞着,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鸟巢举行的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细节,让人禁不住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也让人久久回味。
这次特意挑选了书群里最近打卡的一批红色读物,有的着眼历史,有的纪念英雄,有的讨论道路,归结起来,大家所读、所想其实全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逢盛世,不负盛世。
《万古江河》
许倬云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A3MTEvMjI1Nzk3Nzg3XzNfMjAyMTA3MDcxMTI3MjYxNDU=.jpg)
这是一本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书。作者把中国文化的发展分成了原始时期的中国、文化萌芽中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近现代中国几个部分,并把各个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上同时期不同文明做了对比。
这种对比并不固定,有时候是与西方文明的某个阶段如罗马帝国进行比较,有时候则与伊斯兰帝国或日本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了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与中华文明的异同。
个人感觉作者的思路非常新颖,能看出作为历史学家的深厚功底。作者不仅熟谙中国各个年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而且对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作者提到中国从来不是遗世独立的,始终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今天的中国人必须调整心态,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上各处的人,才能摆脱文化危机。通读全书,能够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满含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切情感。
看看先生的简历,在大陆成长,在台湾求学,在海外做学术研究,就愈加能理解他的那份情感。作为一本历史普及读物,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不变与万变》
葛剑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同是历史地理类的书,这本书比史念海的书更易读,很多地方写得有漫谈的感觉。开篇介绍了中国的实体框架,即疆域、城市营建、基建(长城、运河、驰道、驿站)。古人既有“大九州”、“一尺之棰”这样的阐述,充满浪漫想象与科学,也有建长城、修驰道、搞基建,拓展行政管辖治理能力的务实。
中篇是中国古代的血肉,把视野投向了人,包括移民的变迁(很多移民的源头不过是个文化符号)、胡汉交融等;人口数量与政策的相互影响(比如贞节观念的变化,税收与户籍制度的变化);人物群像,特意介绍了伏生,还刻画了吏这个群体,借以讨论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运转;外交,澄清了一些问题,认为中国古代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最后讨论了“得天下”与“治天下”,即从政治、军事、行政治理角度讨论了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古代战争中的大规模屠杀虽然残忍,但却是在考虑可行性下不得已的选择;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的不可信,中央巡视的推行等等。
本书的内容点到即止的多,引用具体史料多为自己重新转述,所以非常通俗易懂。
《为什么是中国》
金一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本书叫《为什么是中国》,也可以理解为讲的是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感觉像是作者一系列讲座的合集,线索有些散乱,如果读者对党史和近现代史了解比较多,可能会觉得浅;了解不多,可能又会觉得云里雾里。总体上来说值得一看,语言平实且有感染力,举的很多例子都很打动人,在党史读物里是比较好读的一本。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人从泥沼里挣扎爬出来,求的无非是国家发展、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是一条痛苦曲折的道路,蕴含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国民意识的重塑与淬炼。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路上。
《大陆台湾一百年》
戚嘉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曾经在台湾涉外部门工作多年,是中国统一联盟党现任负责人,所以他有比较独特的视角,是一个在台湾旧时代中国化教育下长大,了解、亲历了过去几十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迁,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上支持两岸统一的人。这本书比较浅显、概括、好读,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接受日本殖民统治这个时间点开始,涵盖孙中山的努力、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和对抗,日本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台湾本地的反抗和支援祖国抗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苏冷战中如何实现早期工业化、建立基本国防、提升国际地位,日本人在战败撤退后如何给国民党接收部队埋钉子(二二八事件的另一个视角),蒋氏父子在台湾的政治白色恐怖与推动经济起飞,外省精英与台湾精英在政治权力上的不平衡,本土分离主义的产生与选举制度如何加深族群撕裂,外部势力(美国)如何通过长期干预分裂和牵制中国。本书在不长的篇幅下有很好的框架,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语言也很好懂,有的人可觉得太正,但是这是中国人眼中的历史。
《红西路军史》
秦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笔者曾特地去高台的红西路军纪念馆参观学习,心情激荡。今读红西路军史便能好的了解西路军的艰辛历史,西路军的悲壮征程和重大贡献。红西路军最后失败了,尽管这在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罕见的,但他们的理想信念坚决不动摇,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畏险阻,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不仅如此,红西路军的研究对深化党史军史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
曾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放到现在,曾志可以说是妥妥的大女主。求学期间离开女子师范学校,进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当时那里惟一的女兵;15岁入党,开始地下工作、上井冈山、在白区斗争,她一直冲在前面,不甘做一些文书、秘书这样的辅助性工作。战场上九死一生,几次面临绝境,真的得说是幸存。很多比她经验丰富的、或者同期的革命同志,都早早牺牲。她们边摸索边战斗,经常看起来毫无章法,时常一打就散,山上躲几天,村里藏一阵,剩下十几个人走一走又拉起一支队伍;也执行过错误的焦土政策、左倾路线,导致很多人白白牺牲。饥饿、劳苦、病痛始终伴随着这些革命者。作为女性,生育也是她的一大难题。她先后有过四个孩子,前三个儿子都送了人,只有最后一个女儿陶斯亮生在延安,留在身边,但她很快因为离开闽东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接受审查,转战东北。文革后,因为陶铸被打倒,她再次受牵连。本书的文风质朴真挚,包括她在革命工作中从冲动到成熟的成长,对几任丈夫的态度,最后对陶铸的感情,无论是爱或怨,都写的很真实。感触最深的,是到了延安和建国后,不再是面对敌人,而是面对自己人的审查和斗争,能撑过去实在太不容易,在历史的大风浪中,豁达乐观或许能给自己保住一丝体面吧,面对这些能泰然自若太了不起,对这些老革命家的经历真是既敬佩又唏嘘。
《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熊向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传奇情报精英熊向晖的回忆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情报生涯,第二部分讲外交生涯。第一部分篇幅较短,篇名为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回顾熊在胡宗南身边卧底的十二年。胡是黄埔一期,凯申嫡系,号称天子头号门生,抗战期间奉旨镇守西北,盯紧延安。熊在清华中文系读书时入党,读了一年多后被派到胡身边,得到胡的赏识,得以向延安方面传递大量情报,特别是43年和47年对延安的两次进攻,因熊报信而破产。印象比较深的,一是董必武叮嘱熊向晖如何去工作,胡宗南面试熊时熊的表现,都能写进职场教材当例子。这十二年可想而知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十二年,但是作者的笔触非常平淡克制,险些暴露都写得轻描淡写。值得感慨的地方太多了。感觉需要对党史和中国近代史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读出来字里行间的深意。第二部分主要是讲外交工作,其中包括日内瓦会议、总理对熊的几次批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和69年四位老帅对世界形势的研判。虽然从内容上来说,事务性更强,好像没有情报工作那么刺激。但是优点是逻辑非常清晰,有助于我们了解建国早期的历史,对于改进做人做事的方法,也很有帮助。69年四位老帅(陈叶聂徐)对国际形势的研判这章,折射了当时美苏、中苏关系的紧张,特别是中苏关系紧张的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力。
《外交十记》
钱其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本书的作者是外交教父钱其琛。这本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语言平实,作者尽量用客观白描的写作手法,使读者沉浸在国际外交风云经历中。
本书选取了十个重要且影响中国政治走向的历史事件的还原,从上世纪80年代直到新世纪前港澳回归的十几年间,世界格局突变,重启中苏谈判、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海湾战争、苏联解体,以及中美撞机,对台军售等等重大事件。
我们现在读起来是风平浪静,难以想象,当年是怎样的激流汹涌、险象丛生。成熟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先例,我国领导人运用超高的政治智慧,伟大的远见卓识给中国外交事业定下总基调,外交战线的同志们,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面对突发问题以及种种困难,坚持原则,有礼有节,展现了外交家的风度,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物中的影响力,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香港回归前的种种波折。小平同志说过,“主权是不容谈判的”。英方在89后基本法实施前以及港府选举前出尔反尔,给回归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增加立法会的名额的意图浮出水面,借港府选举推行代议制,再三违反政改方案,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开启了17轮的外交谈判。然而直到后来,也没有谈妥。关于立法会“直通车”的方案就一直搁置,我方毫不畏惧,着手成立了临时立委会,边努力谈判,边着手准备第二方案。好在最后还是有突破的,在双方不断的努力下,终于定下来政权交接仪式的纪要。
再回顾前言,看到钱外长说,由于多年地下党工作习惯,从不记笔记,一切只凭记忆。深受震动。做外交工作对人的考验是全方位的,我们从电视上看钱外长,永远温文尔雅,淡定从容,展现了大国外交家的风采。殊不知,外事工作的繁重远超我们的想象,2天出访3个国家,会谈接见是家常便饭,大部分时间,下飞机就进入工作状态,脑力体力的双重考验,真是有这样的外交家,我国的外交工作经受了各种考验,国际影响力也不可同日语。
最后:本书大量的专业外交词汇值得细斟细酌,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值得反复多读。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
石磊,王春河 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是中航集团专门安排写作团队为青少年介绍钱学森生平的普及读物,也包括一些航空航天知识的解释,胜在文本严谨可信,写作流畅。
一套三本,《折纸飞机的小男孩》讲钱学森的成长。这个家族在浙江一带世代绵延,出过很多大学者,祖上是前不久发现被盗墓的吴越王钱镠。钱学森的爸爸当时是教育部官员,父母在他身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本人在北京长大,是个宣武门宝宝,一路名校,小学是实验二小和实验一小,中学是师大附中,大学是交通大学,在美国师从冯·卡门。治学过程中比较有印象的是,一是不追求刷题得满分,更在意是不是真的学懂了、有没有创新。二是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看遍了才开始研究。再度感叹太太蒋英太太太好看了,钱大师年轻的时候到老了都是个很可爱的长相。看他小时候的照片,天生发际线就不太靠前,但他不到四十岁就当麻省理工终身教授的时候,发际线就已经后退得很厉害了,所以思考看来对头发真的不太友好。
《穿便衣的高级将领》集中讲述的是参与“两弹一星”、为航天事业打下基础的故事,穿插的科普讲解很通俗,一步一个脚印、系统问题系统解决的思路,在今天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中,依然可以看到深深的痕迹。一般大家谈到钱学森,会把他划到归国科学家里专业对口的那个范畴,但其实感觉他本人对航天有更多浪漫的向往,但是时代和国家的需要,让他把精力集中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书写得比较浅显,对险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国内曲折痛苦的探索基本没有触及,但毕竟是面对青少年读者的作品嘛。这是帮助中国人恢复民族自信心、让中国从垃圾桶里爬出来的了不起的人(之一),希望娃大一点的时候,能自己去读一读这本书。
《天地九重》
杨利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知道这本书,是从这两天的《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上。上面介绍了杨利伟的一篇文章《太空一日》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下面写着“选自《天地九重》,有删改”。
因为先看了这篇课文,发现作者文笔特别好,对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生动,对周围的环境观察严谨细致,文字有吸引力,而体验又是绝无仅有的。于是立刻找来了原作整本书来读。
果然很不错!书从自己18岁报名参加空军飞行员考试说起,中间回忆了自己的童年(他的物理、数学和作文都相当不错的哦!),然后介绍了军校生活,之后就是重点的一代人飞天梦想的实现经历。
中间非常多引人入胜的细节,也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或者想到过的。例如:“在失重状态下,人睡觉时偶尔会产生头和四肢与身体分离的错觉,要避免吓着自己。有资料说,国外曾有航天员在睡意蒙眬间,把自己的手臂当成了向自己飘来的怪物,吓出一身汗来。”
杨利伟说,“返回地面后,有一年多时间,我回答了科研人员的几百个问题,涉及载人航天工程的各个方面,机械的、产品的、功效的、工作的、生活的、生理的、心理的,不一而足……后来,神舟六号比神舟五号有了 180 多项改进,从火箭、飞船到航天员,各个系统都改了许多。”
读完书,会有一种对先行者的深深敬佩,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前无古人是怎样的伟大、勇敢和不易。而合上书,心中回想的是书的第一节的两段话,如此深刻和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在航天员公寓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
”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能与我共同分享一些感悟,获得一些启发,在若干地方与我产生共鸣。比如,在事业发展上,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热爱和责任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比如,如何透彻认识军队严格的纪律与艰苦的训练,锻炼自己的勇气与意志;比如,怎样管理时间和精力,以勤奋也以技巧不断超越自己,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比如,与同伴们相处,既亲如手足,又互相竞争,如何能够让友情与胜利获得两全;比如,小到如何看待和应对考试,大到如何面对生死时刻的严酷考验;还有如何看待英雄这个称号,如何面对荣誉,如何应对财富与名利的诱惑……“
总之,五星推荐这本书。
《呐喊》
鲁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应该到了能看懂鲁迅的年龄了,准备把鲁迅的书查漏补缺正经读一遍,这周看完了《呐喊》。在中国历史上,鲁迅像一个图腾,只要提起就总和战斗、先锋、启蒙这些词联系在一起,那么抛开他的政治符号意义,鲁迅到底算不算一个优秀的作家呢?我觉得绝对算。《呐喊》里的短篇小说,比如《祝福》《故乡》《药》《孔乙己》,结构文笔都是一流的,即使放在现在的文坛,又有多少作品是能比这几篇更耐推敲的呢。《社戏》那一篇更是读出了当年课文里压根没品出来的好味道。因为没能赶上白天的社戏,迅哥儿不高兴,外祖母察觉后竟说“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一群少年千方百计想办法带迅哥儿划夜船去看戏,“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回来的时候在摇船上煮豆子,吃完把豆荚豆壳抛在河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这动与静的对比,这生活气息和趣味,将江浙水乡的淳朴和秀丽写得温柔又灵动。
至于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我们在课堂上已经背过太多次了。但直到人过中年,对社会有了一些认识,才真正体会到鲁迅对人性和国民性的洞察有多么犀利。《狂人日记》看得从心理到生理都难受。直视深渊和挑战深渊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鲁迅思考的问题、揭开社会疮疤的勇气都绝对是战士级别。总之不要被语文课本限制住了鲁迅,小时候不喜欢或看不懂没关系,等一等,长大就懂了。
以上推荐均摘自文话童心“坚持阅读,拒绝碎片”小组成员的读书笔记,感谢大家的分享。
扫码加客服 | 欢迎一起聊育儿
● 微信号 : wenhua_mengmeng ●
新浪微博/抖音:@文话童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