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 D3(VitD3)是胆固醇的衍生物,也称胆钙化醇,维生素 D2 主要为植物来源,被称作角麦固醇,两者统称为维生素 D。维生素 D 与机体组织中维生素 D 受体结合,发挥激素样作用,故又被称作 D 激素。维生素 D 与骨骼系统疾病关系密切,但除此以外,维生素 D 与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仍然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需要临床医生引起注意。体内的维生素 D3 主要由皮肤中 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转化而来,也可从肝、乳、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体内维生素 D2 主要为食物获取,如受阳光照射的蘑菇。维生素 D 无生物活性,首先在肝脏被 25-羟化酶催化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 25(OH)D,然后在肾近端小管 1-α 羟化酶的催化下生成活性更高的 1,25(OH)₂D。1,25(OH)₂D 被运输到靶器官组织,包括肾脏、肠、骨骼,与相关受体结合,发挥其作用,如促进肠道内钙磷吸收,促进肾小管内钙重吸收,影响骨形成和吸收等。促进小肠黏膜钙和磷的吸收。1,25(OH)₂D 进入小肠黏膜内,与核受体结合,通过基因调节机制,生成一种与钙有亲和力的钙结合蛋白,同时还能促进小肠黏膜对磷的吸收,因此,它既能升高血钙,也能增加血磷。调节骨钙的沉积和释放。维生素 D 能刺激成骨细胞的的活动,促进骨钙沉积和骨的形成,降低血钙;维生素 D 又能提高破骨细胞的活动,增强骨的溶解,使骨钙、骨磷释放入血,升高血钙和血磷,但总的效应是血钙浓度升高。此外,维生素 D 还可能增强 PTH 对骨的作用,在缺乏维生素 D 时,PTH 对骨的作用明显减弱。
01. 增加日照真的可以补充维生素 D。
2018 年发表在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上的《维生素 D 及其类似物临床引用共识》建议:春、夏、秋 11:00 ~ 15:00 将面部和双上肢暴露于阳光 5 ~ 30 min,每周 3 次,可有预防维生素 D 缺乏的作用,是廉价且有效的手段。
02. 青少年时期保持充足维生素 D 可减少日后骨质疏松等的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取决于年轻时获得的峰值骨量和中老年阶段骨丢失速率,而青少年阶段摄取足量的维生素 D,能够促进骨骼构建与矿化,有助于获得较高的峰值骨量,而充足的维生素 D 可以帮助维持正钙平衡,减少骨转换失衡和骨丢失加速。[1] 夏维波, 章振林, 林华, 金小岚, 余卫, 付勤. 维生素 D 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 [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01):1-19.[2] 张志雄. 生理学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