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线】| 张仿治作品:哀怨曲中的刚烈女儿
很早就有了一个印象:中国人的性格,总体上是北方人粗犷豪爽,南方人温和细腻。联系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也有这样的特点。我拿古代“乐府双璧”来比较,也是这个感觉。读北朝民歌《木兰诗》,你看那正在纺织的花季少女花木兰,一听说要父亲去从军,马上就停下织机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说去就去,紧接着“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装备妥当,就英姿勃勃地上战场了。耳听着“黄河流水鸣溅溅”“ 燕山胡骑鸣啾啾”,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刀光剑影、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勋功赫赫,虽是光彩照人,但在她身上,是怎么也找不到“窈窕淑女”的形象了。
再来看那《孔雀东南飞》,分明是南方的爱情故事,哀怨悱恻、缠绵委婉。当焦仲卿的娘要休了儿媳时,那仲卿对兰芝是哽咽着这样说的:“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兰芝被迫离开焦家时,送妻子回家的仲卿又是这样说的:“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要被迫离开这个家了,作为柔弱女子,兰芝对仲卿也是如此的依依不舍:“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她为心上人留下了纪念物,也留下了自己的一片柔情。
但是,读着读着,我却有了新的发现:那刘兰芝柔是柔矣,却是柔中有刚;弱是弱矣,却弱中有强!
兰芝察觉到婆婆要赶她走了。这时候,如果换作别的女人,会怎样呢?大多会希望丈夫去婆婆处为她说情吧?可是兰芝却对丈夫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你看,她知道留下是不可能的,就自己提出要回家去。不是你赶我,是我自己要走!
要走了,她早早起床梳妆打扮,“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不是头发零乱泪痕满面地落荒而逃,而是挺着腰板带着尊严离开!尽管最后与小姑告别时是“泪落连珠子”“涕落百余行”,但在蛮不讲理的婆婆面前,她仍是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地说出一番十分有教养的话来:“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此时此刻能做到这样,需要多强的意志!
被休回家了,进门出门都没有颜面。母亲十分心疼女儿,所以当母亲劝女儿改嫁时,女儿会含泪说自己心里只有焦仲卿一个人,不想考虑别人,但是自私又势利的哥哥只想着靠妹妹来获取权势,因此当他逼着妹妹答应嫁给太守的儿子时,兰芝却不流泪也不哀求,而是“仰头答”:“ 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小小的一个“仰头”动作,轻轻的一句“ 处分适兄意”,不但讥讽了哥哥的跋扈,也彰显了兰芝的刚强:我死都不怕了,还会怕你逼迫吗?
兰芝清醒地知道,答应被逼嫁,也就意味着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不明究竟的母亲劝她做嫁衣,她“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这心中的悲苦谁知道呢?此时她想的只有一个心上人。可是,当焦仲卿听说她已经答应改嫁,前来指责她违背诺言时,刚强的她十分失望了——连他也不懂自己的心,因此她也不想进一步说明,只是告诉他:“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在这里,坚强的她不再流泪。
绝望的她是泰然离去的。虽然同是殉情,她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与焦仲卿的“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又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在这最后的时刻,作者让刘兰芝的刚强形象超越了焦仲卿,从而更显眼地站到了读者的面前。
我掩卷深思,其实作品并不想描写一个女强人,它试图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本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性。但是当社会环境逼得人不能不反抗时,读者也不希望自己看到的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无用女人,而是希望作品中的人物能够坚强起来,能和恶势力作斗争,去争取自己应有的幸福。所以,兰芝的刚烈更显出了她的多情——她对爱情的忠诚。
作品把主人公塑造成这样一个外表柔弱而内心刚烈的形象,还另有其深意。那个年代的女子,不但体力弱,权势弱,封建礼教的重压更使她在伦理上处于弱势。但是,她的内心强。她坚强不屈,愿以死抗争。唯有此,才凸现了作品的意义:这礼教,是不合理的,是仗势欺人的,是吃人的!因此,哪怕是如此柔弱的女子,也不得不反抗了。正因有此,才更深地打动了读者,使作品得以千秋万代流传下去。
作者简介:张仿治,1949年出生,浙江省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首批学科骨干。已退休。因所学是中文专业,退休后寻思,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动笔写点东西以自娱。于是近几年陆续在报刊发些小说、散文,并出版有散文集《一个榫头一个眼》、《米饭为什么这样香》、《悠然见菜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