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3

第一章:(明太祖注的《老子》只分六十七章,分章与通行本不同。以下粗黑字是《老子》原文,红字是明太祖注,黑字是我的解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明太祖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若有志於行道者,当行过常人所行之道,即非常道。道犹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无他欲,执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能执而不改,非常道也。“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盖谓过人之大道。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习焉。

明太祖从“律身行事”的角度来看人与道的关系,无论天子臣民都要用心来“行道”。能做到这一点,其道就不再是“常道”,而是“过人之大道”。明太祖对“常道”“非常道”的理解,与一般注家相反,他认为“常道”就是常人所行之道,“非常道”就是超过常人所行之道的“大道”,也可以说是帝王所要施行的治国治天下的“大道”。明太祖注释《道德经》的目的,就是要为帝王治国治天下指明一条“大道”,希望由此把国家天下都治理好,这样才能获得非常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明太祖注:道之幽微,静无名而动有益,即无极而太极是也。且如吾为天下君,善政之机日存于心而未发,孰知何名?才施行则有赏罚焉。不但君心有赏罚,贤人君子有志,则皆能利济万物,所以“无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于衷,发而济万物,则有名矣,岂不“万物之母”云?

明太祖的解释总不离开他为治理天下的皇帝这一基本点,所以他解释老子的道,总是用他治天下的事来比喻。道在幽静不动时是无名的,但在它动起来之后,就是有名的了。为天下君的人,其动静也如道的动静一样,静的时候,人不知,故无名。动的时候,有所表现,则有名矣。而且他认为道的动和天下之君的动,都有共同的作用,那就是为“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明太祖注:无欲观其妙,谓道既行,而不求他誉,以己诚察於真理,故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又常有欲以观其徼,非他欲也,乃欲善事之周备耳。虑恐不备,而又欲之,非声色财利之所欲。徼言边际也。

明太祖也讲“有欲”“无欲”,但他并未从中导出道家反照清静的思想(唐玄宗是这样理解的),反而与其当皇帝治天下联系起来,说什么无欲是不求他誉,而求察於真理,有欲也不是声色财利之欲,而是欲善事之周备。当了皇帝,当然不再有平常百姓那种声色财利之欲,而只有如何治好天下之欲。所谓的“察於真理”和“欲善事之周备”,都是出于这一欲望。宋徽宗解释这一句的时候,不区别常有与常无的高低,提出了不立一物和不废一物的说法,这其实就是一种无为的观点,做为一个王朝末期的皇帝,具有这种思想倾向,与处于开国时期的明太祖是无法相比的,宋徽宗那种欲善事之周备的想法相比,就显得过分消极。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明太祖注:为前文奇甚,故特又赞之。

这里明太祖并没有就玄而又玄的问题纠缠不清,他只是指出,《老子》所说的大道是非常奇妙的,只要按照前面的内容来做就行了,不需要在玄妙的问题上陷入得太深。这正是关心治国治天下的皇帝理解《老子》的特点。

(0)

相关推荐

  • 道法、兵书、阴阳

    一.老子之大道 道生一,为有:生二,有以天地也,生三,天地生万物也.以无为生,无中生有:以有为德,有以万物.万物相较,形名生也.形以类聚,名以群分,世界大不同也. 是故老子曰: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

  • 3、“无名”到“有名”是观察道变化奥妙的大门——走进《老子》

    3."无名"到"有名"是观察道变化奥妙的大门--走进<老子>         道就是"变",名在"变"中.那 ...

  • 第二部分17-35

    ​ 第17章:正确认识外界事物 [正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标注]①太上:这里指最好的基础,最好的状态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章

    第六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明太祖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见风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见天有自生者,故设词以训後人. 天地是自生的,万物在天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八十一章,可以看作老子写完<道德经>之后的最后感想.他知道,世上已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与言论,这都是他所谓的"言&quo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小国,是使国小之意.寡民,是使民少之意.使国小,使民少,就是不强求天下的统一,统一成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大国事多难治,所以老子反对把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