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是对道的知,道不可道,所以不言。这里并非什么忘言,而是不可言。由此也可知,言者必非道,所以说言者不知。玄同,是把人与道的同一。人认识了道,就算达到了玄同。这种同一,不可言说,所以称为玄同。而塞闭挫解和同等事,不过是达到玄同的各种条件而已。唐玄宗一再强调不滞言教,看到了道与言的无法统一性,这是真知之见。但又说忘言滞言,这是庄子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翻版,并不符合老子的思想。

明太祖注:知者不言,谓君子能行道也,何哉?以其事物未至无可应者,虽知也不妄言。其不知大道之徒,平昔略不曾涉历诸事,与人相处终日,喃喃云知,自以为辨,及其临事,不能也。此小人学道未达是也。又塞、闭、挫、解、和、同,此六字,前三字言不张声势,后三字言谦下也。所以谓之玄同,言此几事皆属玄也。

对道只能如宋徽宗所说,默而识之,无所事言。默识是不依靠语言的悟,守神退藏,与物委蛇,是悟道之后的静默。按照道的精神,静默地对待外物,于万物没有丝毫的亲疏利害贵贱区别之心,一视同仁,这里更用不着言说。这就是得道后的静默。明太祖谓不言是行道,意谓君子重行不重言。这是明太祖的新解释。明太祖是行动家,不是纯学者,所以他看重行动,轻视谈论。这是他与一般学者的最大区别。他的行,又特别注重不张声势和谦下,如此才能取得行动的成功。

知常,即知常道。知常道,是知的极点,知的最高层次。是大知,不是小知。大知无言,是看透一切之后的静寂与沉默,也是无对话者的沉寂。这时回头再看世间的小知小明,皆可笑之辈。再看世间的一切争端,无非蜗角之争,有何意义?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要塞兑闭门,和光同尘,灭此锐进纷乱之心,与万物浑融而同然。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玄同于常道,自然无私。道使人心胸弘恢,不计较小利,不区别你我,泛然和于众人,无欲无争,超然于世间的道德标准与物质利益,故世人不可亲之疏之利之害之贵之贱之,这种人就是至人,在人类之中,是人格最高贵者。道家追求的是人格的超升,而非世俗的物利。故这种人格境界,又是世人所难以理解的。

明太祖注:又六不字,盖言前数事皆是大人君子幽微之大道,人欲亲,不可见着。若欲疏,其形无。若欲得,其象不实。若欲害,则无体。若欲尊之,则无从。若欲贱之,则不得。微分之影可蹂,此所以天下贵。

世人的义利感情,都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小智小德,在得道之人看来,不足一提,故能超越这些小智小德,而在大智大德的层次上进行精神的遨游。这样的人,是世人所无法估量的,所以世人也无法世俗的义利感情来规范他。这就是为天下贵的确切含义。但在帝王的头脑中,他们自以为自己就是为天下贵的至人,是世人所无法衡量的,这又与老子所说的至人大不一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