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与松陵
运河与松陵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位于苏州吴江的松陵街道便是其中之一。
在京杭大运河1700多千米的里程中,松陵三里桥段一定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保护运河上的三里桥,大运河特意改道,在老运河的东侧挖了一条新的运河,用于通航。三里桥,是古运河上的一座古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明天顺六年(1462)、清嘉庆二年(1797)、清光绪十一年(1885)三度重建,由此,现存的三里桥也已有130多年了。与江南大多数小巧玲珑的桥体不同,三里桥雄建高大,气势恢宏,总长50.4米,矢高达12.5米,如苍龙横卧于运河之上。2006年5月,三里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杭大运河由吴中蜿蜒流入吴江境内,北起刘河浜口,流经松陵境内20余千米,穿过吴淞江分水礅、三里桥、运河古纤道等节点,往八坼而去。松陵,苏州吴江区政府所在地。松陵之名,最早见于《吴越春秋》,其中有“吴王大惧,夜遁。越王追奔攻吴,兵入于江阳松陵。”之句。“江阳松陵”,即指吴淞江北岸。据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松陵之名,“盖地在吴淞江上,比江颇高,有若丘陵然耳。”然真正使松陵名闻遐迩的,则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关于松陵的诗词歌赋,如南宋诗人姜夔在《过垂虹》中写的“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同为南宋诗人的张达明在《甘泉》中道“桥下四公式水,人间六品泉。松陵无鲁望,山茗为谁煎”。南宋状元黄由也有诗“才到松陵即是家,休论恬淡与荣华”。
太湖之滨的吴江本就是个水乡泽国,大运河又连通了许多水源点,如吴淞江源头瓜泾港、垂虹桥所在的长桥河、九里石塘北端的三江桥港等,充沛的水资源让这片土地更加丰饶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京杭大运河松陵段支河颇多,其中西岸有一条叫长桥河的,这长桥指的就是垂虹桥。
明代至清乾隆年间,松陵民居货易日盛,垂虹桥东称江南市,“民夹运河南北以居,自成聚落,明初几及千家,贸易视县市十之四五”。大运河便捷的交通带给松陵经济发达商业繁华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许多远方的客人,其中不乏帝王将相,更有名流巨子,文人骚客。苏轼、苏辙、王安石、秦观、姜夔、米芾等都留下了不朽佳作。
传说宋熙宁年间,苏东坡由杭州到山东高密,自运河北上,与杨元素、张先、陈令举、刘孝叔等人共游吴淞江,夜半时分,在垂虹桥上的垂虹亭置酒欢聚,对酒当歌,诗兴大发。以填词闻名的张先时年已八十有五,但兴致不输少年,当场作了一首《定风波令》,获得一片喝彩。多年之后,苏东坡都无法忘怀这个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夜晚,以及垂虹桥水色相映的皎洁月光。宋绍熙年间,诗人姜夔在石湖友人范成大家做客,范成大喜欢姜夔所作《疏影》《暗香》二曲,便将府中的侍女小红送给了他。姜夔带着小红乘船归乡,舟过垂虹桥,姜夔乘兴赋诗《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传唱至今。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保存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垂虹别意图卷》,它以诗文书画的形式记录下了明代中期沈周、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数十名吴门才子在垂虹桥畔送别安徽学子戴昭时的深厚情谊。另外,明代高启的《鲈乡亭》,清代康熙帝的《晚过吴江》,都把松陵运河的诗情画意描写得淋漓尽致。
松陵段的运河古纤道在城区南郊的运河西岸,2014年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点。修复重整之后的古纤道如今已是风景宜人的运河公园的一部分,纤道、塘岸、花树、亭石,清波鳞鳞,微风徐徐,正是一幅立体的江南水墨画。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既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同时也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是松陵这片土地的大动脉,它生生不息,跳跃至今,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也是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文化彩带,它让人们踏实富足地生活,也让人们充满诗意地栖息。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