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 | 【人物周刊】第21期-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
人物周刊:是心理学考研常考的心理学家的人物生平、重要理论、题目特色、以及考试要点等。更新时间:每周一。
本文:2200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自二战以来,西方的思想家们不断地在反思:一个诞生了康德、黑格尔等人,素以严谨认真而闻名的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会在一个如“疯子”般的领导人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针对犹太民族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这当中,杰出的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亲自前往耶路撒冷,以特约记者的身份观察对前纳粹高官,被称为死刑执行者的阿道夫.艾希曼的刑事审判。
她在审判之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其中的观点被记录到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这本书中,在书中,她形容到艾希曼“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这与大众眼里艾希曼的恶魔形象大相径庭,阿伦特将艾希曼的恶行归结于他根本不动脑子,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
极权主义是可怕的,即使最有尊严的人,在面对与他良心相左的权威的发号施令时,也要忍受最激烈的内心挣扎,阿伦特抨击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可以把普通人变成怪物。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试图从心理层面来进行解读,到底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人们的选择,来自耶鲁大学的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教授,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米尔格拉姆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所罗门.阿希,也正是因为阿希的启发,米尔格拉姆一直以来都对从众现象十分感兴趣。
除此之外,他还是有名的六度分隔理论的提出者,这一理论指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可以认识一个你想要认识的陌生人。”他设计了相关的实验尝试证明自己的理论,尽管饱受诟病。
但这个实验和他在艾希曼被审判后一年,所进行的服从实验相比较,依然是小巫见大巫,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在某些人的心里,完全可以用“臭名昭著”来形容,比之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过之而无不及。
米尔格拉姆本人也因此收到了来自他同行的猛烈批评,他自然也为之伤心,尽管他本人有为自己实验的正当性作出辩解,但关于实验伦理的方面,讨论要慎之又慎,此处不表。
在米尔格拉姆出版了一系列和服从实验相关的论文之后,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也在各自所在的地方重复进行着服从实验,结果和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做出的结果惊人地相似,实验伦理的问题放过不表,这的确引人深思......
在实验前,米尔格拉姆和他的同事都相信只有极小部分人会选择把电击强度增大到450伏特。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居然有百分之60的参与者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
实验的结果引人深思,但实验室场景中得出的结论,如何能强有力地解释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实际上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就像米尔格拉姆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所指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留给我们的则是:要警惕,警惕我们身上可能存在的恶,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前进,努力地做一个勇敢的人,在面对不公和邪恶的巨大压力时,遵从良心的呼唤,不要按下那个“电击键”。
1.进行有关服从的经典研究的是( )
A.卡尔斯密斯
B.谢里夫
C.米尔格拉姆
小阔爱们可以在评论区,留下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