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列之二】制霸当世——战国

【历史系列之二】制霸当世——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战国七雄位置图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浊浊世间,战火纷飞,若狗一样,啃一块骨头趴角落里苟且偷生,何其艰难,何其奢侈。

哪一天不见烽烟四起?哪一天不见厮杀震天?

春秋无义战,至少彼此留三分薄面?屠城、杀俘,几不见于史册!

而战国呢?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国降兵;伊阙之战,灭杀韩、魏、东周联军24万……

其惨其烈,恒古未见。

累累白骨,赫赫战功。多少春闺梦里人,不见无定河边

一 私田制度与郡县制度

权利依附于力量,力量得自于田地和民众。

有田则有民,有民则有兵。拳头硬,说话声音就响亮。

春秋,封地握在领主手里,实行井田制,奴隶耕田,贵族享用。一群群奴隶,被主人驱赶,如放牧牛羊,漫山遍野,吃草吃小虫子果腹。一口吃的,饿死了太多太多人。而终其一生,奴隶吃奴隶的烂菜叶子,领主吃领主的大鱼大肉,世世代代不可更改。

战国,大领主变国君,小领主、卿、士、大夫变地主,平民、奴隶变农民。农民租田种地,给地主交租,给国君交纳赋税,并服徭役兵役。各家立起灶火,各吃各的,不再是“大锅饭”。一眼望去,田地各有其主,私田制盛行。

此种局面出现,有赖于铁器广泛运用和牛耕推广,生产效率高了,“大锅饭”自然不愿意吃,想着多劳多得,想着有个自由身子,想着子孙后代有个盼头。

所谓封地,主君除了收点租税,调解调解小纠纷,无治权,无兵权,和春秋那种生杀予夺、身系一地兴衰,大大不同了。

就如公子称谓,春秋战国惟诸侯之子,可称公子,现在是个男的都可以叫某某公子。烂大街了。

世人好名,于此可见。世人自私,于此可知。

有好的日子在前,当然要奔过去,抓在手里,牢牢攥住。

奴隶无自由,生死在主人一念之间。无选择,只能认命。有选择,当然要弃主人而去,开荒或租田,多好的日子了。

谁敢拦,就和谁拼命,这就是大势。多少奴隶主背道而驰,因此送命!多少活在烂泥坑里的人爬上岸,活出了人本来的样子。

当年土改分田地,何其类似。

面对私田泛滥不止,面对奴隶无穷无尽逃亡。面对农民如蜂如蚁聚集,诸侯无不变革法律、更改制度,与之相匹配。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魏有李悝变法,秦有商鞅变法……轻罪重罚,以严刑峻法治民。无不承认私田,无不鼓励耕织。

郡县制,呼之欲出。以县代替贵族封邑,以流官代替土官,令自上出,赋为上缴,官由国君任命,法由国君制定,魏设百县,秦设四十一县……,中央集权,国君直辖,一国如一人,向着诸国争霸的方向下死力气。

胜了,脱颖而出。败了,身死国灭。

旧贵族再不愿意,也不得不被时代洪流胁裹着向前,失去封地,爵位成空,变成世俗地主。

二 任人唯贤与争霸要素

一切因果,人为核心。离开了人,再大的荣耀也如昙花,不堪一顾,转瞬飘零。

再大的功业,也要人一点一滴垒起。用对了人,地基紧固,墙体结实,房顶耐用。用错了人,看着房子花团紧凑,一阵风,一场雨,塌了,狼藉一片,再成瓦砾。

春秋,任人唯亲。官吏无不出自公、卿、士、大夫。黔首一生,几乎永无出头之日。

公元前260年战国七雄疆域图

战国,诸侯争霸,无一日不见刀光剑影。一步领先,占尽优势,而前浪未熄,后浪已起,拍死在沙滩上的比比皆是。世道险恶,世情复杂,非能力卓越者不能胜任。

任人唯亲,而亲者不能做事。国有贤才,我不大用,他人大用。战国国君不得已、不得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商鞅,卫国人,有大才,奔魏,魏国不用,秦国重用,一步登天为大良造(秦国高官重爵),主持变法,秦国因之强盛。因其功勋卓著,国君赐封商地与他,以封地为姓,故史书有商君之称。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为小吏,迟迟不见出头之日。枯坐寂室,看守粮库,看见两只老鼠吃的又大又肥。“硕鼠硕鼠,三岁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不能老死以致无所事事。奔秦,竟官至左丞相。

秦国勋贵不堪高官显位被他国之人占据,纷纷上书:“非我秦人,不忠秦国。非我勋贵,不谋千古。当逐之,尽用我忠勇之士。”

李斯上书反驳,光耀千古《谏逐客书》面世: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黔首当然见用,宾客当然留之,要不然就没有秦王扫六合,混一宇内了。

诸国之竞争,一在土地,二在民众,三在人才。

地广则物饶,物饶则民丰,民丰则人心安定。

人众则财税广、徭役多、兵源足。

得人才,则国之十分力能使出二十分力。

时事纷然,百年弹指一挥间。淘汰了太多不合时宜者,秦在西,齐在东,并称东西二帝,雄霸天下。

三 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历史的样子,不会一成不变。如万花筒,见仁见智,只在于自己的眼睛。

有眼光的人,先行一步,走在众人前面,为生存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田地越发广阔无边,民众越发多不可数,兵甲越发锋利无比。某一日,越过龙门,化龙,成一方诸侯。

偌大200余年战国,化家为国,只有四家:晋国之韩氏、赵氏、魏氏,齐国之田氏。史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无一不是披肝沥血,数百年耕耘厚积薄发而成。招民、分地、收租、聚兵,走在众人前面,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了一条明灿灿新路,让自己吃的肠满肚满。

财富多了、兵甲足了,诸侯的位置就想坐一坐。而坐上去的过程,血流淌如眼泪,惶惶数代人,不可一日安眠。其波澜壮阔,其诡异狡诈,倾尽南山竹不可描绘。而犹以赵国之波折,最离奇险峻。

公元前583年,晋国赵氏遭遇泼天大祸。灭门绝户,如孤魂游荡,冤屈难洗清。

一个八岁孩子,堪堪为漏网之鱼。赵氏孤儿,十年后,血洗仇家;二十年后,再复赵氏。

他就是赵武(约前591~前541年)。父亲赵塑战死沙场,母亲赵庄姬通奸丈夫弟弟,族人不能容,一致放逐奸夫至齐国。

寡嫂伤心欲绝,带着4岁儿子搬回娘家居住。她的弟弟是晋景公,贵为晋国国君。

日日上谗言,说赵家诸多不是,说赵氏将反。心生贪念的公族(即国君一族),渐生不满的国君,把屠刀突然斩向了赵氏。

一夜间,血流如注,族灭。赵庄姬慌了,进进谗言,竟进了个灭族之祸。她的儿子八岁,也命在旦夕。

她求弟弟,求公族,饶儿子一命,不允。公族早已瞄上赵氏一族,作战骁勇,善战无敌,兵甲锋利,封地众多。不杀赵氏,公族何以有宁日。

顺赵庄姬之请罢了。没有赵庄姬,也有李庄姬。借口吗,找找总会有的!

而晋国天空突然寒的彻骨,人心冷的发颤。功勋卓著之族,竟将灭绝。其冤六月可飞雪。

纷纷上书求情。公族不允,必杀赵武。

人心离散,世家大族如韩氏、魏氏,纷纷聚兵自保。偌大晋国或将一朝崩溃,不存世间。

公族慌了,晋景公慌了。赦赵武无罪,奉还封地,再立赵氏宗庙。

而赵氏已一落千丈,微不足道。然一人之赵氏,也是赵氏。

八岁小儿,艰难求活。一天天长大,十年后,十八岁,有乃祖之风。

晋景公已薨。新继位的晋厉公姬寿曼,有感于卿大夫势大,公族失势,国君名号不彰,选中了十八岁赵武破题。

公元前576年,亲自为赵武行弱冠礼,令其掌兵。刀子很利,公私兼顾,不日,当年灭赵氏急先锋栾氏被逐,后被杀。

历二十载,赵氏复兴,盛于当初。国之勋贵,国君之大贼。而时为春秋,未入战国。

百年演进,时易世变。自春秋中期,赵氏伙同智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把持朝政,人称六卿,轮流掌权管军,虚位晋国国君若隐若现。

公室卑弱,政归私门,晋国之灭亡已见端倪,国土之裂开已不可免。

又一百年,赵氏联合智氏、韩氏、魏氏,攻灭范氏、中行氏。

公元前454年,智氏伙同韩氏、魏氏攻赵氏。赵氏败退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区),死战不降。

鏖战三月,围城一年。赵氏犹未败亡。智氏决晋水(今汾河)淹城,以水代兵。城将溃,赵氏竟兵在城头死战,民在房顶死撑,得民心如此,不兴盛,岂不怪哉。

韩氏、魏氏主城也临河,前车之鉴,不可想象。秘密联合赵氏,战场反水,同攻智氏,智氏亡。那一年,公元前453年。

赵氏世系图

50年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从此,名正言顺,治国理民。战国七雄,这一年齐整出世,制霸天下。

公元前376年,三家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晋亡。

从公元前633年,晋设三军六卿,六家轮流掌军执政,到公元前376年瓜分公室,257年啊!

漫长到数代人见不到希望,黑发熬煎成了白发,化为枯骨。

多少次灭族之祸,堪堪避过,一步踏错,即是深渊。

而历史总是打扮的很合众人口味,如赵氏孤儿这出戏,什么程婴救孤、什么贤惠公主、什么满月婴儿、什么屠岸贾……假作真时真亦假。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姬骄册封田和为齐侯,取代姜姓吕氏齐国,史称“田氏代齐”。

早在春秋,齐国大夫晏婴就有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和魏惠王会盟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互尊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揭开了战国时代诸侯称王序幕。

公元前323年,天下诸侯不论大小强弱,皆已称王(后赵武灵王去王号,其子继位复称王)

四 百家争鸣与诗经楚辞

春秋战国,是我们思想最活跃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等,发端形成于此。

另有墨家、阴阳家、杂家、纵横家……首次出现兴盛于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何其壮哉。

此国不容,再去他国。道不于一,国不于一也。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商鞅、韩非子……,含着时代最闪亮的光芒登场,光耀万古,名传千秋。

孔子,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先河,而为至圣先师。

老子,道法自然,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为道家始祖——太上老君。

墨家,兼爱非攻,过自己简单朴素生活,爱人以爱己,不招惹是非。

而终归是一张吃不到嘴里的大饼,空无奈流流口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震耳发聩之声,犹响彻万古。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虽百死,无悔这一生。

法家,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法、术、势”合一,而为帝王。

石头从山巅滚下,借了高高在上的势。帝王用人,取其忠,用其才,乃为术。国君,高高在上,天然一国领袖,此是法。

一个文明,代表性人物不是帝王将相,是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诗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到了骨髓里的语言,期待爱情酝酿一场花事,盛开到荼靡,零落成泥,再碾作尘。

“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粗茶淡饭中相爱,不舍分离,相诺白头,到老,无悔。

平平淡淡是爱,平平淡淡是真。

那《离骚》自叙身世,那《九歌》祭祀鬼神,那《九章》高不可攀,那《天问》遥不可知。

《楚辞》成书,博大精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舍昼夜,加餐,不浪费一缕时光。

活一个洒脱自在,才能若赤子不沾尘垢,修道、度世,探索无穷。

假如生活给了我们一个嘴巴,不妨接着,再还回去。用精致的妆容、有味的生活、崇高的理想,告诉世人,我有一颗还在跳动的心,追梦,自在生活,不屈膝求饶,倔强倨傲,期待奇迹。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采诗官走在蜿蜒曲折小道。关中之地,秋深见白露,有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首秦风,以欢快曲调,道出爱慕,愿白首不相离一生。

拿出刻刀,竹简上一笔一划记下。把爱情背上行囊,采诗官上路,走四方。

风雅颂、赋比兴,而成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囊括自西周以至于春秋500年间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且来时不忘,不谓心忧。

《楚辞》,继《诗经》以后,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起于南方,兴盛于楚国,而遍及战国时代。

战国战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刺秦王,十步杀一人。

而燕国终灭,是年公元前222年。

稷下学宫,齐之冠裳,而终不能救时。公元前221年,齐亡,秦国一统东方六国,战国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

战国,合纵连横,三寸不烂之舌,大逞其道。先秦以后,张仪、苏秦之辈,无复现世。

然以力胜者,终也以力亡。

五 结语

战国,风起云涌,是才华横溢者纵横之舞台。七国争霸,遍揽天下英雄。

生未逢时,字里行间且喟叹一声,不生悲凉。

落木萧萧兮故居,半生倜傥兮属余;
莫问我之归去,人在江湖兮离离。

落木萧萧兮故居,百草尽枯兮依依;
不忍别离兮归去,凭雨纷纷兮哭余。

诗写下那一日,一年前,我行走在江左镇上王村,此半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雨滴落碎了一地忧伤。

我回来了,我又将离去,有梦,在远方,待我慰藉。

可自由支配的灵魂,我自己摆渡。寻彼岸,做梦,静待花开。

天待我何其宽厚,生此衣食无忧盛世。

而今夜夜深,且睡一会做梦,醒一会读书,醉一会作文。

且就着这窗外阑珊雨,读一篇端午祭辞,祭奠这世上未亡人。

半日风临门,艾酒与君斟。哪年雪月东坡崖州只影问:菊花三盏、是谁清凉身?

长念乃故人,烈日庭院深。偷取一节斑竹韵,暂时做得凉荫、庇伤心。

汨罗江畔人,粽子与谁分?捎得回国破家亡多少恨,又绱飨祭奠这世上未亡人。


当日子忙碌异常,不足以撑起理想的时候,不妨放下。

暂时为衣食想一想退路,不是所有的勇敢都叫勇敢,有时候是愚蠢。

工作、养家,也安放躁动不安。

天晴的开朗,新升起的朝阳明媚,我拥抱太阳。

一页汗青书盛世,十年争渡过人间。

不辞辛劳白发至,可辨东西故乡返。

我又将在工作中忙碌一天,我终不辜负沧海桑田世上走了这一遭。

2019年8月14日、15日于洛阳伊川

参考资料:

1.360百科、百度百科:战国、赵武、诸子百家等词条内容;

2.司马迁《史记》;

3.刘向《战国策》。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其他原创。

原创不易,感恩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