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进阶基础教程

作者:坤爷

 
 
目前,关于呼麦练习的资料严重匮乏,笔者基于自己练习呼麦的亲身体验,整理出本教程,愿能有助于呼麦在中文世界的传习。按照教程进度安排,在2~4个月内,练习者可以基本掌握呼麦三种基本唱法的主要发声方法,但呼麦之路艰难而漫长,这仅仅是我们的第一个起点。

关于技术上的问题,本教程已经尽最大程度的详尽和无保留。练习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聆听、观看呼麦演唱者的音频和视频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教程所说技术要点,认真体会揣摩,持续练习。

感谢网友Jamblue在他的博客“生于西北、死于奎屯”上提供的法国记录片《泛音之歌》及其它网络呼麦资料链接;感谢钟明德、周日升、蔡振家三位先生的有关文章;为笔者在一片黑暗中摸索自学提供了最初的光亮。衷心地希望练习呼麦及其他人声音乐的朋友,能将各自的经验和心得,一起分享,共同提高。

本教程欢迎自由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包括引文的原始作者及出处),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最后,谢谢呼麦,让我们能以这样的方式相遇。

预备阶段:关于呼麦的基础知识

一、呼麦概念:双声唱法

呼麦,图瓦语Х??мей(蒙古语:Х??мий,古蒙古文:kцgemi,西文khoomei)中文音译,原义“喉咙”,引申为“喉音歌唱”(throatsinging)。专指流传于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原唐鲁乌梁海一部)、蒙古的一种特殊双声歌唱方法(据云我国阿尔泰和卡开斯等地区亦有人传习)。

呼麦的典型特征,在于歌唱时可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高低不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同时,其不同唱法的声音频率跨度高至4200赫兹,低至50赫兹,远超出100到400赫兹的一般人声音域。按照现代声学理论,呼麦的双声主要是借助了泛音技巧,所以,西方又把这种歌唱方法称为“泛音歌唱”(overtonesinging或overtone chanting)。

作为一种传说中的蒙古演唱技巧,呼麦在中国已消失多年,外蒙亦濒临失传,但近年来开始有所恢复。西方学术界在1960年代后,才开始接触和了解到图瓦呼麦,但其仍然不为一般外界所知。1990年代后,少量图瓦呼麦歌手现身西方,引起流行乐界瞩目,这种神奇的人声艺术才得以进入大众视野。

―――――――――――――――――
注【1】:图瓦:俄罗斯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在外蒙北面,为前中国领土唐努乌梁海一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四十万,以图瓦人(蒙古人的一支)为主。目前,在中国新疆喀纳斯地区,也有少量图瓦人。

二、呼麦发声原理:基音+泛音

什么是泛音?

声音是一种振动,音高由频率决定。当我们唱歌或者用乐器弹奏,或者随便打击某物而发声时,会听到确定音高的声音。但一般而言,这种声音,实际上同时包括多种频率的音波,而我们的听觉器官一般只抓住一个最易分辨的那个频率,一般称为基音;而其他频率的音波则被基音所遮盖,称为泛音。基音决定音高,泛音和基音一起形成混音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在理论上,一个声音中的泛音中可以包括基音整数倍率音频的所有声音:2倍、3倍、4倍……构成了一个泛音列。呼麦歌手在唱歌时,通过调节其喉、口腔、唇等发声器官部件构成的共鸣腔,使泛音列中的某一个泛音和基音分离并得到放大,从而使听者可以同时听到基音和金属音色的泛音两个声音。当歌手改变其发声器官时,分离并放大的可能变成了另一个泛音,当不同音高的泛音被串接起来,就构成了旋律。

三、呼麦三种主要分类及特点

基于发声技巧和声音特点的不同,按照图瓦人的分类,广义上的呼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呼麦、卡基拉、西奇。

1.呼麦(khoomei):“呼麦”为喉音之母,是其他各种泛音歌唱技巧的最基础。在声音特点上,我们可以近似地把它理解为是“一个中、高音基音+一个泛音”。“根据图瓦人的说法,“呼麦”乃风卷过岩石峭壁所发出的声音”(钟明海)。其发声方法及音色相对于其他呼麦歌唱技巧而言,均更为平实朴素。

2.西奇(sygyt):意为“挤出来的声音”,一般直译为“哨音”。在声音特点上,可以近似地理解为“一个中高频基音+一个泛音”。其泛音音色和长笛的中音区非常类似,比呼麦泛音更为强壮、明亮,更具穿透性。同时,好的西奇歌手,可以将基音衰减,使高亮的“哨音”得以更为突出。“图瓦人认为'西奇’在模仿夏天吹过大草原的轻风或鸟鸣”(钟明海)。

3.卡基拉(kargyraa):意为“哮喘”或“咆哮”。“图瓦人以为其在模仿咆哮的冬风或失子骆驼的哀号声”(钟明海)。在声音特点上,可以近似地理解为“多重超低音基音+一个可有可没有的泛音”。卡基拉利用假声带、声带发声及喉、鼻、口共鸣,发出多重超低音,同时还能加入泛音(也可不加入)。其低音音频可低至50赫兹,而声带可发出音频最低为65赫兹。
―――――――――――――――――――――――――――――――――
注【1】:以上述三种风格为主要基础,结合其他舌、喉、口腔技巧,可以发展出多种风格的呼麦,如:Borbannadir(滚动式唱法):舌头快速颤动模仿出小溪中的水流声。Ezenggileer(马镫式唱法):依赖舌根快速运动模仿马蹬声。以及chylandyk(蟋蟀唱法)、dumchuktaar(闭嘴喉声法)、kanzip等。

    第一课:呼麦(Khoomei):寻找你的第一个泛音

泛音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并不难以捕捉。按照如下的步骤,可以很快地发出泛音:
1.1 基本步骤
1.保持身体正常端坐或站立姿式,放松,嘴角尽量后牵,张大口,自然露出牙齿,舌头放松自然悬空于口腔中部,下腹用力,喉咙稍紧张,大声发“A”音(发音皆按照汉语拼音,即“啊”)

2.按照汉语拼音发音,在发出“A”音后,尽量保持口腔形状不动(如含物状),唇形尽可能平滑变化,使发音从“A”音变为“O”(音“噢”),再变为“U”(音“乌”),稳定在“U”上3~5秒。

3.持续进行A-O-U(啊-噢-乌)母音变换,练习者可以用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变化,从中可以捕捉到微小的金属般的泛音,象口哨音一般,似乎在来来回回走动,这就是泛音。
1.2 技术要点
1.母音变换的整个过程,都要尽量保持口腔尽可能大张(如含物状),但应是自然而非过于用力的,使口腔共鸣腔尽可能地大。母音变换从“A”开始,也主要是这个目的。

2.母音可以在喉和声带放松自然的情况下发出,也可以模仿呼麦歌手常见的“挤压式”发声(憋紧喉咙的感觉,但不要过分)。在前种情况下,舌头稍紧张,舌根自然稍稍后缩,舌头保持自然状态在上下颚之间,不上抵上颚也不下抵;在后者情况下,舌头后缩更多(挤压式发声所致),更贴近上颚,但仍然不抵住。

在捕捉到泛音之后,请持续练习,使泛音越来越稳定,音量越来越大。当练习者用自然温和的方式同时发出基音和泛音,这实际上就是三种分类中的狭义“呼麦”。

―――――――――――――――――
1.3 说明和注解
注【1】:建议练习者以《泛音之歌》视频演示为主要练习样板,再根据本教程提到的口型、舌型要点,进行练习。再次感谢网友Jamblue(博客“生于西北、死于奎屯”的主人)提供下载链接(建议用flashget下载,若链接失效,可与本教程作者Philopoena联系提供):
《泛音之歌》
法语片名 Le Chant Des Harmoniques
英语片名 Song of the Harmonics
rtsp://195.83.182.68:554/3517/real/canalu/science/1440745852/1440745852-0.rm
rtsp://195.83.182.68:554/3517/real/canalu/science/1440745852/1440745852-1.rm
rtsp://195.83.182.68:554/3517/real/canalu/science/1440745852/1440745852-2.rm

注【2】:母音变换:A-i-U(啊-咿-乌)或A-O-U(啊-噢-乌)均可。钟明海先生另介绍练习i-Yu-U(咿-予-乌)也可。

注【3】:在母音练习时,并不一定要模仿憋紧嗓子的挤压式发声,笔者建议采用声带放松喉咙稍用力的自然发声方法,因为这样咽喉部和声带更不容易疲劳,可以更长时间练习。

注【4】:钟明海先生的文章中介绍了陈光海先生的方法,和笔者自己的练习体会稍有出入,列在这里供练习者参考:
“越南裔法国民族音乐学者、歌者陈光海是西方世界重新发现呼麦的先驱者之一。在教学或表演的场合,他经常保证:只要跟着他的指令做,你只需要一分钟就能唱出泛音——成为一个泛音歌手真的那么易如反掌?陈教授并没有骗人,有兴趣的人只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练习,不需要多久即可以听见自己一生所发出的第一个清楚的泛音:
1.喉咙紧缩,用丹田之力,大声地发出「啊」(a)声,重复三次。
2.同样的发声方法,发「咿」(i)声,同时之间,嘴形不变,改发「呜」(u)声。一口气咿呜咿呜重复数次。
3.加入鼻音,舌尖抵下牙龈,此时,除了「咿」或「呜」的长声之外,应可出现上、下行交替的泛音群。”

注【5】:如果一开始寻找不到泛音,请持续练习,对口腔、唇形和舌型进行微妙细致的调整。在发“U”音时,舌头可以轻轻抖动或前后移动(可接触上颚),这时基音不改变,泛音却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所以会有助于泛音从基音中凸现出来,帮助练习者捕捉到来回游走的泛音。

注【6】:笔者体会:在母音中,从“A”开始的作用主要是有助于保持口大张的状态;泛音的发音主要是“U”;从“O”到“U”的变换,则有助于在声音变化中捕捉泛音。所以,在尚未寻找到泛音时,应仔细注意“O-U”过程中的声音变化;找到泛音之后,在母音变换到“U”之后,应更多地稳定在“U”上改进泛音感觉。

注【7】:捕捉到泛音之后,会发现其难以捉摸和控制。而对此唯一的方法,就是持续练习并在练习的时候把意念集中到声音上,逐渐强化声音感觉。

注【8】能否发出金属般的泛音,对基音的声音大小、音调高低,喉咙的松弛和紧张,甚至口型唇形,要求并不特别严格。关键主要在于口腔内部决定共鸣腔形状的舌、颚部分,只要通过持续练习,练习者自然可以体会到。这一特点非常有利于日常练习,笔者甚至在坐公共汽车的时候,都进行轻声练习,从而可以藉助这种随时随地的练习使口腔泛音共鸣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改善。但必须强调:大声的练习仍然是一个主要手段。泛音能够稳定发出之后,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自由变换口型唇形,甚至完全抿着嘴,依然能发出稳定的泛音。闭嘴而发出明亮的鸣音,常令不习呼麦者觉得不可思议,但于呼麦练习者而言,却不足为奇。

注【9】:最初发出的泛音可能相对弱、闷,处于中低频,持续练习可以使之改善。在持续母音练习中,会从中低泛音跃升更为纯净、明亮的高频泛音。练习者应对这种泛音中的泛音(实际上是另一个泛音)的出现,保持高敏感度,应通过持续练习,稳定和强化这种泛音中出现的泛音,从而使泛音音域得以扩展。

第二课:卡基拉(Kargyraa):从类藏密喉音开始
  
在呼麦泛音初步稳定两周之后,可以进入卡基拉的练习。

2.1 基本步骤

1.端坐,手扶膝盖(或其他支撑物),使身体前倾,同时尽可能抬头,噘唇张大口(如猩猩呼喝状),舌头保持自然状态,喉部放松,腹部用力呼气冲过喉部发出长“ho……”(荷)音(声音也象猩猩的呼喝声)。发声时应尽可能地大声,可感觉到这种声音颗粒非常大,似乎有很大的泡泡感,这就是通常所说“气泡音”的雏形。

2.持续练习2-3天以上,练习时注意保持喉部松弛,使气泡音越来越持续和稳定。

3.在气泡音稳定的基础上,喉部逐渐加大紧张度,使声带发声。使假声带声音和声带音同时发出。一般练习5-7天之后,声带真声和假声带发声可以自由结合,卡基拉的发声条件便已完全具备。

4.练习标准卡基拉,发声口型是:张口,让声音从嗓子深处出来,发“A”(啊)音,然后嘴唇慢慢收缩,向“ao—”(奥)音过渡,口腔如含物状把声音整个包起来,保持口腔共鸣,同时发出真声和假声带振动声。这时还可以再调节口腔,使泛音明亮发出。

2.2 技术要点

1.在第一个步骤中,应感觉腹腔、喉部、口腔处在一个直通柱状上,气息通畅。

2.呼气发声的动力,应来自腹部。呼声注意不要和声带发声混同,声带发声喉咙一般要紧张用力,所以,应注意保持口型大张、喉咙张开放松。

3.熟练者或者条件好的人,不一定非要大声呼气,用中、低的气息强度,也可能找到气泡音。如果一开始找不到气泡音的感觉,也可以用中、低的更为柔和的气息试验。在找到气泡音后,大声练习仍应是主要练习。

4.在气泡音中加入真声时,喉咙会开始用力,口型不一定要保持噘唇张大口状,也可以向标准卡基拉的口型过渡。

5.在练习时喉头会有轻微酥痒感。正常情况下,一般稍事休息(比如5分钟)即可再次练习而不会影响声音质量或酥痒加重。但如果喉头不是轻微酥痒而出现发炎烧灼感,应注意是否发声过于用力、练习时间过长或者其他技术要点存在问题。

―――――――――――――――――――――――――――――――
2.3 说明和注解

注【1】:应注意:所发的“Ho”音色应低闷,而一般声带发声会比较响,有亮色。可采用如下方法分辨是否声带发声:连续快速发“HoHo Ho Ho HoHo……”,正确的发声方法需要腹部、胸部同时大幅度振气,否则声音无法有效发出;而声带发声则只需要腹、胸部微有起伏,甚至胸腹不动也可以发出。

注【2】:卡基拉的主要发声原理,是“假声带发声”。喉部假声带稍稍靠近,半开半闭,靠气息冲击发出连续的颗粒度明显的气泡音,并和声带发声结合在一起。所以,通常练习卡基拉的方法都是从气泡音开始,然后逐步加入真声。一般而言,练习者会存在两点主要障碍:1)不太能准确了解如何发“气泡音”,或者怎样的声音才是真正的“气泡音”,很容易把声带音或鼻咽音当成了气泡音;2)在气泡音中,加入真声的时候,气泡音非常容易丢失。

注【3】:笔者在步骤一中所介绍练习气泡音的姿式,是从模仿骑自行车下坡俯冲时身体下伏前倾抬头尽力前伸的姿式而来(类似于自行车运动员而非常规骑车姿式)。这是因为,笔者第一次准确把握到喉音气泡音(假声带气泡音)的大颗粒发声状态,正是有一天晚上在空旷的道路上一边骑车一边练习而获得。端坐前倾身体,或者端坐使劲抬头向天……所有可采用的练习姿式最重要的共通点就是:保持腹腔、胸腔、喉咙、口腔的直通柱状,使腹腔气息可以直接冲击假声带,并自然阻碍声带发声的干扰。笔者体验,在各种符合这一特征的多种姿式中,在空旷的路上骑车练习是一个很好的推荐选择。

注【4】:在练习卡基拉之前,应通过各种声音资料,准确掌握卡基拉的声音特征。钟明海先生文章介绍卡基拉说:“关键在于假声带必须有规则地振动……卡基拉的喉部技巧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陌生,当我们在清喉咙,甚至是小时候在装怪兽低吼的时候都会无意中使用到这个部分;那就是我们的假声带。”。在进入卡基拉的正式练习之前,应通过“清喉咙”、“咳嗽”或者“装低吼”的方式,来体会卡基拉的发声感觉。但必须指出:“清喉咙”和“咳嗽”并不是掌握卡基拉的有效练习方法,要掌握卡基拉,应通过正规练习来进行。

注【5】:笔者这里的练习方法,受到来自周日升先生对“藏密喉音”介绍的极大启发。可以断定:练习类藏密喉音,是快速掌握气泡音和卡基拉发声的有效途径之一。这里附上周先生文章相关部分,练习者应作为重点参考:“在藏传佛教中,也有一种喉音,我们把其称为藏密喉音(tibetantantra throatsinging).与呼麦虽然同为喉音,但二者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藏密喉音(tibetantantra throatsinging):象死亡金属主唱唱歌时那样owu——般运气,使用喉音,利用胸腔、口腔甚至颅腔等部位的共鸣,发出低沉、宏大、神秘、威严的声音,让身体感觉象是在振动,发出如大型猫科动物的吼声。泛音最低可达200赫兹.特点是声音颗粒小、混沌、绵长.在练习时声音从喉结以下直接出来的,没有舌头什么事,不顶上颚,不下压,不收缩舌根。吐气方法是用力地、彻底地、从腹腔开始直接经过喉部把气吐出来,就像酒徒在酗酒之后经常作的那样,吐。然后把这种吼声尽可能拉长,变成尽可能低沉粗壮的长音,让它变的神秘,抽象些。追求低、大声、音色奇特为造诣,一般都要练得喉咙发痒、咳嗽,直到失声,休息几天后就开始具备了声音的雏形。有记载云擅长发这种声音的、人在房间里发声的时候,连窗户纸都会震动。”(周日升)。

注【6】:蔡振家先生在其论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卡基拉的发声原理:“第一,要让假声带靠拢.通常两片假声带分得很开,这样它们是不会振动的,唯有拉近它们的距离,才能导致振动.第二,要让假声带放松,才能让它们以f0/2的频率振动.第三,要让假声带的振幅够大,以便在每次振动时关闭假声门……跟真声带比较起来,假声带是个不良的发声振动系统,因为控制其张力,位置的肌肉与神经太少了.通常,试图拉近两片假声带的距离,就会导致假声带紧张,无法大幅振动.所以,既要让两片假声带靠近,又要让它们放松,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这也是卡基拉技巧深具挑战性的地方”。然而,对一般练习者而言,假声带是什么,在什么位置,很难把握;其次,假声带的控制非常困难;此外,气泡音也很容易发错,所以,借鉴周先生所提到的藏密喉音,用类似的方法练习,可以绕开这些理论障碍,从声音上快速掌握卡基拉发声技巧。

注【7】:一般我们在“装怪兽低吼”时,为了发出低音,都是使劲憋紧喉咙发声,声带会有一种撕扯感,极容易疲劳充血。而正确的卡基拉,喉咙紧张是为了辅助声带发真声,低音部分(即喉音、假声带音)并不需要喉咙用力。因此,卡基拉发声时不易疲劳,反而是对声带的一种按摩,长期练习并可明显改善练习者音域中的低中高音音质。发声时容不容易疲劳,可以作为是否掌握卡基拉的一个判断标准。另参照林俊卿先生的咽音练习,即以假声带气泡音为练习起点,其对声带的按摩和改善效果,和卡基拉非常近似。

注【8】:在喉部振动和假声带振动的基础上,一般可以很自然地叠加鼻、颚哼鸣及口腔共鸣(发声者自己可感觉各个部位均参与发声振动,甚至鼻翼都会有振动感),这样可以同时发出3-4种中低音基音,并可同时发出泛音。所以卡基拉的声音层次可以极为丰富。

    第三课:西奇(Sygyt):长笛般的明亮哨音

人云图瓦的歌者常说:没有好的呼麦,就没有好的西奇。请在进入西奇练习之前,把呼麦练好。

2.1 基本步骤

1.舌头自然翻卷,以舌前部的背面贴着上颚,合上嘴,这时舌尖会稍后移,舌头在口腔中自然保持翻卷。此时从侧面看,舌头形状应当象一个向内侧缺口的“O”状,这样在舌内侧和咽喉之间形成了一个“横着的卷筒状”的小共鸣室

2.微微张口,仍然保持自然舌头翻卷贴上颚,嘴唇稍前噘,用自然声音稍大声发介于“U”(乌)和“e”(厄)之间的母音,这时会感觉到舌后共鸣室共鸣发音,发出一种类似于在小玻璃杯口吹气时发出的空洞的空腔音,这就是“西奇”的雏形。

3.持续练习,在练习中不断细致地调节唇、舌、口腔,对共鸣腔进行微调,使空腔音越来越亮、越来越凝聚,变成“哨音”,这就是“西奇”。

4.标准西奇:在用自然声音发西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进入标准西奇,用憋紧喉咙的方法发音,这时西奇的哨音会更加集聚和明亮,请反复练习。

2.2 技术要点

1.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顺应舌头和口腔肌肉的自然松弛状态,不要紧张。同时,用正常声带发声,来发基音。

2.舌型:在张口时,可能会感觉舌前部贴着上颚稍稍前移,这时可以试着用嘴呼吸(从舌上方呼气),会发.吸困难。再稍大张嘴,用嘴呼吸(气息从喉出,经舌上方呼气),会发现气息会从舌两侧呼出。这个舌型,是整个练习前期的舌型。但后期可以自己变化舌型。

3.介于“U”(乌)和“e”(厄)之间的这个母音,近似于英语国际音标的那个状似“倒e”的音,发音时口张得比“U”大,比“e”小,嘴唇稍前噘。

4.发母音时,注意细致、微妙调节口唇和气息,使气息向舌后“卷筒状”共鸣室集中(想象一下我们吹杯口的感觉)并更有效地共鸣,这样泛音会变大变亮。

5.在西奇练习中,无论卷舌还是平舌(舌正面贴上颚),效果是一样的。但因为平舌贴上颚在练习初期不容易放松,并且会因为不习惯而导致舌前部不时离开上颚,所以笔者推荐使用卷舌。待舌头习惯上贴之后,采用平舌或卷舌,可以由练习者视发声效果自己选择。

-------------------------------
2.3 说明和注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