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老李侃门球之25篇
第二十五篇
说说门球“三大难”(之一 “控力难”)
老李:老张,最近这段时间我练习“双脚贴夹”击球,你甭说,这球打得还真是越来越准了。我们队的老刘、老赵、老温也都改用了这种打法,每天我们都在一起练。
老张:好啊,看来你是掌握了基本要领,通过苦练尝到了甜头。那我就等着听你们比赛取得好成绩啦!
老李:你先别着急,今天我还有一个问题要向你请教:我发现我的球打出去,不是劲儿大就是劲儿小,怎么老是和自己预想的效果不一样,和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有不小的差距呢!这是为什么?
老张:你的问题提到了点子上,也抓住了门球运动的要害。一般我们门球爱好者,开始学习打门球都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因为这项运动简便易行,动手动脚,活动筋骨,愉悦身心,而且节奏缓慢,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说句大实话:反正就是玩儿呗!管它打得好坏呢,大家凑在一起有说有笑,乐合乐合就行了,所以一般也就不再去用脑子琢磨了。但大多数还想再打得好一点、准一点、细一点的人,在不断练习、比赛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发现——要想真正打好门球不是那么容易、那么轻而易举的。这就是我准备接下来要给你说的:打好门球有“三大难”。
老李:哎呀——!打好门球还有“三大难”!?我这是第一次听到!那你就给我具体讲讲是哪“三大难”吧!
老张:这“三大难”就是控力难、制位难和认真难。
老李:控力难、制位难、认真难。控力难是不是控制击球的力度,俗话说的用劲儿大小?认真难是不是打球时要正正规规、仔仔细细、不凑合、不马虎,就象你以前说的——不轻易起杆儿?制位难,平时大家都叫“送位”,上回你说应当叫做“制位”,是一回事儿吧?
老张:控力难、认真难,你说的差不多,基本就是那个意思。制位难。平时我们习惯叫做送位。因为门球运动的命根子就是“位”,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聊过。“位”和“术”是密切关联的。比赛中,我们的每一击一闪都是在移动、变换球的所在位置,因而才构成了相应技战术的结合与运用。说到底,我们就是通过调整改变各球的位置而战胜对手、取得胜利。球场上的每一个球都在随时改变位置,任何一个位置都是人为有意(或者说是有目的、有企图、甚至说是有野心也可以)制造出来的。所以我认为:把“送位”叫做“制位”更恰当、更合适、更贴切。
老李:对,要想把球准确无误地送到位,确实不容易。比赛中之所以输球,大都是因为球不到位。真正做到指哪去哪、说哪是哪、送哪到哪、要哪有哪实在太难了!变幻莫测的球位,就是一个人为有意制造的过程,是一种技巧、技艺。对,叫“送位”好像显得不够劲儿,档次低了点儿,还是叫“制位”好。
老张:对这“三大难”如果能正确认识,理性对待,特别是加上平时长年累月认真刻苦的练习,把它逐渐变成不太难、不再难,那你的门球技能技巧也就达到相当的水准了。
老李:是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让我看,就是那些球王、高手也不敢打这个保票—— 敢说这“三大难”对他们都不难啦!
老张:这倒是实话。也就是以前咱们说的:学打门球易,打好门球难!今天咱俩就聊聊门球“三大难”中的第一个难——“控力难”。
老李:老张,你先等等。先给我个机会,让我也表现表现。要让我说呀,在门球“三大难”当中,“控力难”好象比较简单一些、容易一些,不就是用劲儿大小的问题吗。时间长了,打的多了,再加上自己多用点心思,自然而然不就摸到规律了吗。根据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场地条件,打的时候考虑周密一些,该用多大的力,就使多大的劲儿,别不管三七二十一“梆”的就是一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怎么样?老张,你说是不是这么回事呀?
老张: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问题绝非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全面理解“控力”的含义。以前讲过:门球比赛是两个团队之间的搏弈,任何一名队员的一击一闪、一言一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环环紧扣,密切相关。所谓控力,就是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整体的立场上去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依据平时长期苦练积累的经验,按照临场指挥员的意图,运用娴熟的技能技巧,恰到好处地控制好击、闪力度,使各球及时准确地到达预定位置,从而圆满完成在杆球所承担的技战术任务。
老李:嗬——这么复杂呀!我想的是简单了点儿。门球比赛吗,随时随地都要考虑到整体。你一杆用力不当,出了纰漏,就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败局。这一点以前我想的是少了点儿、也简单了点儿。
老张:前边咱们刚说过,“学打门球易,打好门球难”。难在哪里?从技术角度讲,主要是严格控制好击、闪球的力度,使其恰到好处,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打门球,无非是槌击球,球碰球,看似非常简单。就是这谁都能学、谁都能会的简单动作,却包含着非常深奥的力学原理。
老李:老张,你看你!又给我“跩”上了不是!咱们的文化水平都有限,你千万别搞得太神秘、太悬乎了。我一听什么这个学、那个学就头晕。咱们还是简简单单、直截了当好。
老张:我也是一样,开始看有的资料上谈到这个事儿,也觉得神乎其神的。后来我硬着头皮找了几本有关的书看了看。要说弄通了、全懂了那是吹牛。但是给我的启发是:有些基本常识还真得学一些,了解一些,对咱们往深里琢磨门球有好处。比如“力”的问题,就拿咱们手握球槌击球这个动作为例:先抛开其中和心理学范畴有关的东西不讲,光是与力学知识有关的就有“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击球的时候用多大的力量?向着哪个方向击打?槌头击球面撞击自球的哪个部位?……,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自球击出后的走向、速度和距离。当击出去的自球在移动的过程中与他球发生碰撞时,又有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之分。这就涉及到了动量传递、合力、分力、动量守恒定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等等。另外,球在场地上移动,会遇到摩擦阻力,它包括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以上我说的这些,假设我们有一个非常正规、标准的场地,架上现代化的高度精密高效的仪器、仪表,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以进行细微观察和精确测量的,也一定能得出准确的数据结果。可这毕竟不太现实啊!你就是想的再周密,下的功夫再大 ,也无法穷尽门球赛场上瞬息万变、千差万别且受制于多种因素的技战术操作呀!
老李:那当然了。咱们又不是专门搞科研的,让那些专家学者们去研究吧。咱们还是得要“看着解谗,吃着解饱,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东西。我看你平时打球力度就掌握的比较好。你就讲讲你自己是怎么控力的就行了。
老张:下边我就准备给你说说“力感——手感——手控”的问题。但是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把我自己对“力”的认识过程给你说一下。在打门球的问题上,我总的感觉是:施力虽无形,处处确可见。
力,是由人体行为发出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当比赛场上一名队员打出一杆好球时,你马上跑到他跟前问他:你怎么用的力?用了多大的力?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力?怎样控制自己的肢体发出那种恰到好处的力?……?等等。坦率地讲:你这就是给他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因为力是无形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无法量化,难以言表。我们人体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精密、会思考、善应变的系统完整的机器,每个个体之间又千差万别。即使某人用他自己的体会、语言能大致做出回答,别人也不一定能够理解和领会,更难以照猫画虎、依法泡制。说到底,施力的问题是人要有一种良好的力度感觉。除去前面所说的力学理论知识外,力感还涉及到心理学范畴的许多理论知识。施力大小的准确把握,取决于击球员通过长期刻苦练习,在自己的头脑中从模糊到清晰、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度到有度的那种“力度的感觉”的产生、积累、定型、转化和升华。
老李:老张呀,你这词儿又来了,怎么一串儿一串儿的。我听懂了,施力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没法儿形容,没法打比彷。只能靠自己去体验、去摸索、去感觉。
老张:施力虽无形,但球体的运动确是可见的。可以说,施力问题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无形的,又是可见的。说它抽象,指的是有关力学原理的书本知识我们应当学,也可以学懂;说它具体,指的是力学原理可以解释门球运动中球体移动的所有现象,并能测量出精确具体的数据。说它无形,指的是门球运动中的一击一闪要由人去操作,加上人的各种主观因素就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并且无法用语言阐述;说它可见,那就是场上任何的球体位移都有目共睹,无可质疑。
老李:你就具体说说“力感——手感——手控”的关系吧。
老张:好,咱们就具体说说这三者的关系。门球运动中,凡是难度高、成效大的技巧球,都是力的三要素综合应用的复杂过程和最终结果。比如:击送一个球到位,击球员在挥杆击打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如下因素:第一、球体本身的重量;第二、槌头的重量;第三、场地的质量(各种不同的场地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沙土场地,要考虑到沙粒的粗细、厚度、干湿度及坡度等等);第四、风力风向的影响;第五、自球到目标点的距离;第六、目标点到边线的距离;第七、球槌后撤的幅度和前击的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求击球员在统筹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头脑中要迅速形成一种具体而又明晰的力度感觉——即“力感”。当这个“力感”从大脑传递到具体发力的部位——手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感”。接着就是“手感”指挥着击球员控制施力的大小,从而操纵有关各球的走向、速度、距离和落点。
老李:先有“力感”,再有“手感”。“力感”产生于大脑,再传递给自己的手,在“力感”的统筹指挥下,让手有一种控制力度的感觉,这就是“手感”,是这个意思吧?
老张:对,就是这么个关系。“手感”依赖于“力感”,它们之间是一种传递、指挥、控制的关系。击球员在长期不懈地刻苦练习,反复比较,不断摸索的基础上,产生了针对每一杆球各不相同的技战术要求所需要的力度感觉,及时传递给手,就变成了“手感”。这种“力感”变“手感”的转化, 属于控力的初级阶段。
老李:这才是个初级阶段?
老张:对!这个初级阶段完成后,再逐渐积累,日益深化,融入技巧,特别是要用心悟出其中的规律、特点、诀窍,才能将“手感”进一步升华为由手腕部位自主调控、灵活应用的“手控”。可以说,用自己的手腕完全自动、自主、细微、精确地施力、控力才是“控力”的最高境界,也是对击球员的最高要求。
老李:哎呀——,看来是真不容易呀!我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
老张:没问题,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吗。但是,“手感”到“手控”的转化、升华、定型,绝非朝夕之功。这种呼之即来,用之则灵的功夫,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懂得了有关的理论知识就能办到的。道路只有一条,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苦练巧练,反复实践,用心彻悟,积累经验。这正是:要想打好门球,惟有苦练!要想控好力度,更得苦练!
长期坚持不懈,用心苦练巧练,久而久之就会使我们的肌体(即发力部位)逐渐产生一种适应性,从本质上加深对动作的认知、建立起良好的动力定型。这种定型,就是我们所求之不得的“手控”能力。
门球运动突出一个“巧”字。俗话说:大力用肩,巧力用腕。遗憾的是:现实中不少同志击球仍是以肘或肩部发力为主,很少使用腕力。实践证明:控制好力度,关键在于击球时的发力部位应以手腕为主。利用手腕朝前顺向翻(收)腕既灵活又易控、且力臂最短的特点,经过认真苦练,就能使击球的施力、控力这一十分复杂又必须瞬间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变得随心所欲,调控自如,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老李:看来我是真得好好下功夫练啦。不然的话,力度这一关就过不去,那球还能打好吗!
老张:要有信心、有决心,既要苦练,更要巧练。打门球就是个动手又动脑的事。也只有手脑并用,才能寻到快乐,获得健康。怎么样?今天咱们就聊到这儿吧?下次再聊“制位难”。
老李:好吧,回去我得好好消化消化。没想到,我自己认为简单的问题,却这么复杂。一句话,门球这东西,名堂太多了。咱们只能“永远做一名小学生”!
老张:那咱们这两个小学生今天就到此为止,下次再见啦!
(整理:花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