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于QQ的微信为何能够成功
从1999年第一版QQ发布,到2010年手机版QQ发布,再到2011年微信发布,一路走来,QQ在做加法,而微信却在做减法,这两种不同的设计策略,反映出腾讯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而背后却有着同一个逻辑,那就是满足需求,引导需求。
同时,从电脑版QQ到手机版QQ,再到微信,也在同步着基础通讯产业发展的步伐,这又是腾讯产品推出的另一个主要线索。
现在看来,腾讯社交产品是围绕一个核心需求,两条线索发展起来的。核心需求就是社会对信息流动和信息消费的需求,两条线索分别是通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在我国出现,1990年BB机开始普及。
1994年我国建成第一个GSM数字通讯网,中国进入2G时代,此时互联网才刚刚起步。
1996年5月,中国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上海开张,网吧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开始普及。
1999年,OICQ 也就是QQ的前身上线,第一版OICQ99a发布中文网络寻呼机、公共聊天室、传输文件等功能,随后OICQ 99b发布语音聊天的功能。QQ推出的一系列功能实际上在分享无线寻呼、GSM短消息、IP电话的市场。
2000年OICQ 2000发布Tencent Explorer和移动OICQ,新增隐身功能。同年,QQ 2000正式改名为QQ,新增视频聊天功能、QQshow、QQ群等功能。
2003年QQ新增聊天场景、QQ炫铃、捕捉屏幕、给好友播放录影等功能。同年推出企业级实时通信产品“腾讯通”(RTX)。
2004年QQ新增个人网络硬盘、QQ小秘书、远程协助等功能。
2005年QQ新增QQ宠物、QQ音乐、Qzone、QQ通讯录等功能。
2006年QQ新增3D秀聊天模式、QQ主题包、QQ视频秀等功能。
2007年QQ新增会员发送离线文件功能、窗口抖动等功能。
2008年QQ新增了超级群,最高支持500人。
2009年QQ新增群友动态、消息盒子、好友印象等功能。同年中国进入3G元年,在这一年,我国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的3G网络将正式投入商用。
2010年QQ新增全新皮肤引擎,QQ大视频,多问题验证等功能。进入3G通讯的第二年,移动通讯质量提升,费用有所降低,使用人数和场景增多,QQ推出了手机版。
2011年,微信横空出世,与QQ电脑版、手机版携手驰骋互联网。
2012年腾讯QQ新增视频留言、巧遇卡、视频秀功能,多人视频支持二十人。发布iPhone版QQ。
2013年QQ推出“剑鱼”音视频引擎,高清画质最高达到720P。
2014年手机QQ新增设置个性名片、寻找附近的人、对讲、视频、涂鸦、Q生活,QQ钱包、设备锁、快速下载、查看群文件等功能,全面支持语音读屏,群相册分享。这一年,中国通讯正式进入4G时代,移动上网速度更快,费用逐步降低,使用场景更加丰富。
2015年QQ安卓版新增多人通话、语音通话、文件共享、群组通话管理、团队通讯录等功能。
2016年QQ手机版新增腾讯视频推荐、家校群名片新增身份展示等功能。
通讯技术的每一次大的更新,互联网技术每一次大规模的普及,终端的每一次大的改变,对于社交产品都是一次不可重复的机会。
我们看到,我国互联网用户从1995年3000万人到1999年的2.4亿人,标志着互联网开始普及,使得大规模的社交应用有了用户基础,此时QQ推出的时机成熟了。
QQ在做加法。
互联网发展之初,信息短缺,随着互联网用户人数的继续增加和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QQ的功能设计一直在做加法。回过头来看,这样的产品策略是成功的,满足了用户不断发展的信息消费的需求。
2009年中国进入3G通讯元年,第二年腾讯就推出了QQ移动版,然而移动版QQ只是电脑端QQ的复制,设计思路并没有变化,还是沿用固网社交软件的思路。
两年后的2011年8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量已达9.4亿,互联网的使用场景开始全面切换到移动端。
这又给移动社交一次绝无仅有的发展机会,幸运的是,腾讯又一次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推出了划时代的社交软件,微信脱胎于QQ,而与QQ却有着相反的设计理念。
微信在做减法。
移动端屏幕小,计算能力弱,带宽窄,需要轻量化的客户端;同时,移动端的使用场景具有时间的碎片化、地点的移动化两个特点,需要更加简化的操作界面;而随着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由最初的短缺,迅速走向过剩,此时需要的是突出刚需功能。所以,微信在设计之初,就走了与QQ相反的设计思路,采用了极简设计理念,引导消费者在信息过剩时代进行信息消费。
即将进入的5G时代,通讯基础和终端即将面临大的变化,又一次为社交软件提供难得的机遇,对于腾讯来说也是一次挑战,腾讯又将有怎样的设计理念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