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第N次浪潮:刘意守和他的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汽车
前言:第一次农业革命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发生在二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展开。每个时代的人都感觉自己的时代在巨变,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每一个巨变都像是一次浪潮,索性我们称之为“第N次浪潮”。让我们用键盘记录那些普通人在历史的巨浪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对普通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描绘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
年轻时刘意守高高瘦瘦,小时候更是瘦得出奇,但喜欢运动。和多数男孩一样,刘意守从小就喜欢车,长大了爱好没变,随着几十年的变迁,人在长大,车也换了一辆又一辆。
小时候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滚珠轴承,找来两根手腕粗的直木棍,把轴承固定在两端,订好一块40cmx60cm的木板,再把一根木棍固定在木板上,另一根木棍通过竖轴穿过车板上的圆孔固定在车板上,竖轴的上端钉了一个木把“方向盘”,这样就可以转弯了,一个滑轮车就做成了。小小刘经常侧躺在滑轮车上,一支胳膊蜷起来支撑着身体,另一只手扶着“方向盘”,头向前仰着,一只腿蜷缩在车板上,另一只腿一弹一弹地用脚蹬地,滑轮车伴着轴承摩擦水泥地面的哗啦哗啦的声音,一窜一窜地向前滑动起来。
一段时间,这成了小小刘最喜欢的玩具,一放学就拿着滑板,还别说,有滑轮车的小朋友不少,整个院子里哗啦哗啦的,地面成了赛道,你追我赶,尘土飞扬,大人看着皱起了眉头,爷爷奶奶却在一边笑。这滑轮车的用途不仅是玩,家里买米面油,滑轮车就有了任务,经常可以看到一条麻绳拴在车轴两边,车板上堆了货物,或大人或孩子在前面拉着,哗啦啦的声音响彻整个院子。
70年代,汽车是稀罕物,大人不用担心院子有汽车,要不贴着地面的滑轮车就危险了。趴在滑轮车上,小小刘能看见的是各种腿和各种鞋,除了可以近距离观察泥土、水泥,还能闻到泥土味。有时候,一辆单车车轮停在面前,高处传来一个声音,“小朋友,开饭了”那一定是老刘来找小小刘回家吃饭。
还是在7、80年代,小小刘还是小小刘,个子长高了一些,目光从滑轮车转向爸爸那辆黑色28加重自行车上。那乌黑锃亮的车架,转起来闪闪发光连成一片的车轮,就连脚踏板停下来或者倒转时,飞轮发出的哒哒哒的响声,都牵着小小刘的心。经常在爸爸下班后开饭前的空档,小小刘默默地推着自行车出门了。个头刚刚超过车把的小小刘推着单车有些吃力,但还是乐趣满满地绕着院子转。过了一阵,小小刘坐在自行车架的三角框里,两只手高高地举起握着车把,两个小腿在地上不停地倒腾,车慢慢地向前移动,小小刘牢记爸爸说的车往哪边倒就往哪边拐,这样慢慢地移动着,竟然可以双脚离地以滑行一段,就这样,小小刘学会了滑行,后来熟练了以后,小小刘可以身体从侧面贴着自行车直立着骑行了,小小刘就这么学会骑自行车了。
骑单车乐趣多,六七岁的孩子们骑着大人们的车,都是这种姿势,在院子里你追我赶,大呼小叫,大人们看着更头疼,爷爷奶奶却笑出了声。
当小小刘变成了小刘,正式有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在初中,那时候离家很远,公交车不多,只能自己骑车上下学,好在同路的朋友不少,一起骑着相互也有个照应。十几岁的孩子喜欢冒险,一次两个同学并排大撒把,因为靠得太近两个车把搅到一起,哗啦一下摔在路上,骑在后面的小刘也猝不及防被绊倒在路边,还好前后没有汽车。后来,记不清是哪一次放学,小刘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自行车,车终于丢了。没办法,周末和小伙伴一起到文艺路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自己的车,如果找不到就买一辆,便宜,至于车的来源,大家都知道。后来的几年,又陆陆续续丢了买,买了丢,在这个城市,没丢过几辆自行车就算没在这里生活过。
后来路上各种车多了起来,小刘也上班了,省吃俭用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摩托车,听着摩托车嘟嘟嘟的声音,小刘的心跟着起伏不定。小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摩托梦。骑着这辆爱车,上下班、跑长途,活动范围大了,也结交了不少朋友。
而就在几年后的一纸禁令,让小刘不得不卖掉摩托车,换成了电动自行车,后来成了家,为了接送孩子,大刘买了人生中第一辆汽车。
曾经的小小刘、小刘、大刘,到今天的老刘,玩过滑轮车,骑过自行车、摩托车,开过汽车。小时候汽车是稀罕物,路上很少,到现在路上塞满了汽车,也就是三十多年的时间。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曾经高大上的汽车也普及到普通家庭,而老刘最怀念的还是曾经骑自行车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