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影响力武器,你应该知道
各位且慢朋友好,我是彼岸。
自偶遇且慢以来,到现在已有近3年的时间了。在这个平台上,投资真的能“放下焦虑,安心生活。”
前几天和一位做运营的朋友聊天,她说了一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她说:“其实投资自己 ,是最高级的诗与远方。”
是的,就如且慢APP上的一句话,“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成长。”
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库,进化、成长,这才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同样也是收益最大的投资。毕竟,一个人永远赚不到他认知以外的钱,即使赚到了,也会凭借实力还回去。
在不少人贩卖焦虑的社会,且慢不仅教我们怎样理财,还常常为我们答疑解惑,以便轻松理财、安心生活,更重要的是,且慢陪伴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想必这是大家都愿意相聚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既然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那么有两个方法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1,和最优秀者交流,现场聆听他们的讲座报告,与优秀者为伍。
2,读优秀者的作品,读经过无数人和时间挑选下来的经典书籍。
对于第一条,我们大部分人都达不到相应的条件,毕竟时间、空间和自身财力方面都不允许。那么第二条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就很容易做到了——读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书籍。
之前已经推荐过几本自己阅读后收获非常大的书籍,今天想再分享最近刚看完的书籍给各位且慢朋友们。
这本书是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
这本常年占据畅销榜的书通俗易懂,没有哪怕一个深奥晦涩的词汇。全书总共分为7个章节,介绍了6个原理,分别是互惠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权威原理和稀缺性原理。
下面我就来简单分享一下每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节是概论,讲的是影响力的武器。
该章节指出,人与动物都存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他们会根据特定的信息特性发出特定的反应。
这种捷径反应的优点在于它的效率和经济性,如“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 “贵=质量好”等在大众心里/潜意识中已成共识的东西,但是这样会被一些人利用,结果造成了损害。
第二章是互惠原理。
该章节表明,互惠原理就是提前给对方一些小礼物,如一瓶可乐、一只花,借以表达你的友好态度,而后再去表达你的真实需求,实现你的目的。
这是因为人都有一种还人情的心理,这条原理就是说:要是人们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因为,受惠人背上了要偿还对方人情的巨大心理压力,这样最后付出的成本、代价会更加严重。
如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所说,“人有送礼的义务,接受的义务,更有偿还的义务。”
从我们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来说,人来我必往。这其中就存在着强大的偿还压力。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人情债,能花钱解决的,绝不欠人情,人情债更难还。
所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对这一方面应该要有所警觉,不能让自己产生不舒服的偿还压力,进而推动不平等的交换。
第三章讲的是承诺和一致原理。
承诺和一致表明,当一个人明确给出了自己的承诺后,接下来便会去做和先前承诺相一致的行为。
举个例子,你可能有过非常痛苦的戒烟经历,下定决心想戒烟,但往往又忍不住不抽,总是向自己保证说这是最后一次了。这样一次次的循环,除了得到身心的疲惫,好像还比以前抽得更厉害了。
但如果你运用承诺和一致原理,把你要戒烟的目标写下来,然后把你所在意的爱人、父母、朋友、重要的客户等人也列出一个名单,然后写上类似“我向你保证,今后再也不抽烟了”的话发给对方,这样你戒烟的成功率基本上可达到100%。
原因很简答,俗话说的那句“人要脸、树要皮。”根据承诺和一致性原理,一旦当你把目标/承诺公开表达出来,你就有了去维护它的压力/动力。
“我可不想被大家认为是个言而无信的人!”
这样,你就会去维护自己公众形象。它是一种自我约束,起到一种巩固自我形象的作用。
但是,承诺和一致原理可能也会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做出承诺之前好好想想。
另外,如果做出承诺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直接说出来,没有必要保持一致,因为有些耍花招的人正想利用它谋利呢!
第四章是社会认同原理。
排队人多=菜好吃;价格贵=质量好;销量大=质量好,等等。这些往往都是简单的社会认同心理在作祟。对于这一点的建议是,多思考,才能少做或不做群盲。
第五章是喜好原理。
很好理解,我们都对那些自己喜欢的人,往往觉得他们身上的优点也很多,对于那些看不惯的人,觉得他们到处都是毛病。
例如,一些销售人员,就是利用“相似性”来和你套近乎,获得你的好感,比如他们会说去过你的家乡,和你有着共同的爱好等等,但请注意,对方的目的是让你买下他的产品或服务。
这启示我们,在做决定之前,把这两者分开,即把提出请求的人和请求本身从感性上分开,这才是明智的。
第六章是权威。
相信大家看得、听得够多了,身边到处充斥着权威/专家的言论,不过他们的言论到底有多少经得起验证呢?
最后一章是稀缺性。
商业宣传中屡见不鲜的广告词就是“最后一件”“最后一天”“最后名额”等等,这就是利用了稀缺性原理。让你产生紧迫感,好像此刻不买就会损失很多,但请注意,你买了才是损失。
同时,这也是损失厌恶心理在作祟。在投资中,相较于赚1元钱得来的愉悦感,人们损失1元钱的难受程度是前者的2.5倍。
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说的经典名言:“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但是,不少人却是相反的行动。不是吗?
好了, 本书到此已简单分享完,但远远没有成为自己的东西。
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称为是“信息时代”,但远远不是“知识时代”。信息并不直接转化为知识,根据信息接收模型,它必须经过处理:获取、吸收、理解、整合和保留。如下图。
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果能为你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启发,那我的分享就很有意义啦。
-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