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喜欢婺源,是否知道婺源不只有一处景点?

说起婺源,国人多少都曾听说过这个名字。婺源位于江西、浙江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处,旅游资源可谓是十分丰富。而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婺源在国内外的名声很响,也因为风景美丽被外界评为“中国最美乡村”。

如果你计划安排一次旅行,想要看看婺源是否名副其实的话,可就得提前把攻略做好了。其实人们口中的婺源,是婺源大景区的统称,这里边包含多个小景区。如果事前没有规划好行程,到了目的地可就得手忙脚乱了。

目前,婺源总共开发了三条旅游路线,分别为东线、北线和西线。每条路线上的景点颇多,如果时间充裕,建议呆上两三天玩得更尽兴些。

东线开发较早,景区更加成熟,但游客也最多。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则是一个位于北线最深处的古村落,叫理坑村。相比之下,理坑更接近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婺源。徽派建筑、江南人家、小桥流水......这些元素,在理坑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坑的知名度,远不及另一个跟它同音的古村落——李坑。由于距离县城较远,此前理坑并不被太多的人提起。整座古村就这样安静地躺在深山盆地中,极具特色的马头墙,和数不清的粉墙黛瓦徽派建筑散落在小河两边,乍眼看去,就像一幅素净的山水画。

理坑村,也曾叫理源,是“理学渊源”的意思。由于婺源曾是理学家朱熹的故里,“理源”这名字正是取之于此。北宋年间建村,村里人一直秉承勤奋读书之风。几百年间,前前后后有近百名文人学士从这个小小村落中走出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

村里的房屋布局主要是围绕河流为中心,向外扩散出去。沿河两岸也是村子最繁华的地带,老人家聚集唠嗑,河边女子挽袖浣衣,偶见游客拍照留念,门口卧犬闭目酣睡。这些画面完美地融入进这乡村里,构成了朴素宁静的田园风光。

走在村子的小路上,明显地发现来这里写生的同学远比游客多。路上随时可见笔墨未干的油画,画画的人倒不知去处。或许正是这里淳朴的乡风,才能让大家放心地把自己宝贵的吃饭工具随意放置吧。

不经意间,撞见几个写生的姑娘藏在巷陌之中。一番交谈,才知道他们大多都是全国各地美院的学生,过来理坑写生是学校分配给他们的任务。看着一幅幅好看的山水画在笔尖晕染而成,特别羡慕他们。

会画画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技能呀,别人看风景通过相机草草记录,而他们能静下心来,在脑海里在手心里一笔一划让这些画面重现出来。

村里古建筑众多,比如这座始建于清朝末期的小姐楼。据说以前村里有一富商,膝下只有一女,对她可是疼爱有加,就修建了这房屋赠她。现在也很难去想象当时闺房的场景了,最显眼的,就是楼上破败的美人靠。

在古代,闺中女子可是不能轻易外出的,大多数时间只能呆在楼上,无聊的时候也只能坐在靠椅上看看远方,发发呆打发时间。

久而久之,“美人靠”就成了这些靠椅的雅称。

整个村子最有名的古建筑,当属官厅。官厅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屋子的主人在明代崇祯年间中过进士,后来任广州知府。在广州当官的时候,他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作风正派,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

官厅的天井也是理村规模最大的,透过天井,可以看到外边的蓝天白云,心情大好。大家在参观古建筑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后院都配套有天井,那你又知道天井的作用吗?

古人在修筑屋子的时候,特别讲究风水和实用性相结合。天井的设计,一来是为了聚集阳气,二来为了聚集财气。

天井的构造,相当于是给屋子打开了一个天窗,外边的阳光能够照射进来。阳光代表着阳气,可以驱走室内的阴气霉气,这跟现代人选择居室时优先考虑通风透气是同一道理。

另一方面,风水上说聚水为财,开了天井就等于把雨水引入室内,再通过地面的排水口排出,一来一回象征着财运滚滚、聚财盆满钵满。

以后参观的时候,大家也可以留意下天井的排水孔,大多都是铜钱样式的。

除了古建,更让我欣喜的是,理坑作为我的婺源之行第一站,就让我领略到心心念念徽州木雕的鬼斧神工,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传统的“徽州四雕”分别是石雕、砖雕、木雕和竹雕,而因为徽州山区多,盛产木材,所以当地的建筑多是木质结构,而木雕作为装饰品,更是体现出了人们审美和智慧的结晶,非常了不得。

理坑的小景点也挺多的,路上的标识倒是很清晰,加上村子里一直有人居住,如果迷路了可以停下问问当地人。街头巷尾,我们还能看到一些非公开景点的宅子,有的是可以进屋参观的。不过最好就是先询问主人,毕竟游客是客,反客为主乱闯民宅可是有可能发生矛盾的哦。

做一名有素养的旅游者,避免出现行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大家时间充足,理坑村是我推荐大家来的一个地方。这里有传统的徽派建筑,有美丽的乡村风光,又能很好地避开人山人海。如果非要在过度商业化的婺源,寻找出一个它最初的模样,可以考虑理坑。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别忘记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给我一些支持和鼓励!
下期见哦!
☆´∀`☆
旅行是一种信仰
共享旅行,分享快乐。
这里有各种常规非常规旅行地的攻略。
欢迎拿走,也期待被提供。
生命短暂,每个人的经历都弥足珍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