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修机制为古建“延年”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岁修机制为古建“延年”
黄 滋
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尤为脆弱。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都是历经岁修、大修以及灾后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且分布区域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更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一旦赶上极端天气,文物安全压力更是大增。
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多地持续强降雨,江河水位偏高,一些上游水库泄洪排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造成河流中往往裹挟大量泥沙、杂树等,大流量、高流速洪水堵塞、冲击、冲毁古桥,洪水长时间浸泡、淤埋古建筑,文物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16年中秋,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泰顺的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被洪水冲毁。我们当时第一时间通知当地居民注意抢救保护被冲散的廊桥木构件。在大家的努力下,三座廊桥大部分木构件、石构件第一时间被搜寻回来,保证了廊桥后期的修复可以使用原构件,再对抢救回来的原构件进行检测分析。我们综合考虑构件受力特征和构件残损的情况后,对糟朽和开裂严重的伸臂梁、木拱架、木平梁等构件采用墩接、镶补、拼接和铁件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保证其可以再次使用。如今,廊桥以崭新面貌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
老桥一旦被冲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动员当地百姓尽可能打捞收集桥的原始构件,为下一步修复奠定基础。
“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这是诗词中的安徽屯溪镇海桥。当地老百姓叫这座六墩七孔石拱桥为屯溪老桥,它不仅是当年进出屯溪的门户,也是如今每日仍要经过的风景。它的桥墩皆砌成等腰三角形,拱脚、拱圈均用褐红麻条石交错砌筑。据说,当年的石料是用糯米稀、猕猴桃藤汁加灰浆胶结加固的。2019年10月,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溪老桥历史上多次因洪灾受损,经历了一次次重修重建。最近,因特大洪水被冲垮。目前,当地政府已号召民众收集冲走的木构件。
我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充满智慧、具有独特防灾和抗灾功能的工程体系。比如,世界遗产四川都江堰,本身即是分水排沙泄洪水利工程。安徽寿县古城城墙石堤岸、涵洞、月坝等系统设计构成了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赣州古城“福寿沟”是宋代城市排水系统等,至今仍发挥重要的防汛抗灾作用。
要持续发挥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后人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每年岁末,堰官利用枯水期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隔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就是大修。都江堰成为世界遗产后,对它的日常监测更加科学化。
岁修与大修,对古老的文物建筑安全十分必要。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在冬季枯水期和第二年梅雨季来临前,我们都会全面排查浙江省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尤其是春节后的3月,会排除一些祠堂、桥梁、村落的险情,整治安全隐患。有时,文物建筑本体的健康与否并非数据就可以反映,要去实地认真巡查才能看出端倪。比如,一些老桥,过去的桥墩桩基都是浸泡在水里千年不朽的,反倒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在由于上游水库拦截造成河床干枯,桥墩暴露在外面,“干干湿湿”一折腾,这些桥墩桩基就会发生朽变,经不起洪水的突然冲击。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需要细致的呵护,形成一套完整的预防灾害方案,方能“延年益寿”。
(上图为浙江泰顺廊桥)
(作者为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来源: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