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泊客一席谈:乐府诗·野老歌·张籍

《野老歌》   [中唐·张籍·乐府诗]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野老歌》,《野老歌》一作《山农词》,是张籍自创的乐府新题。

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乱、政治腐败,有识之士目击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希望能借由政治改良以风气推行等方式挽救日渐式微的国势,如此的想法反映在文坛上则出现了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的乐府诗,新乐府运动是由元稹与白居易共同提倡的文学改革运动,与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相互呼应。

诗人承接了杜甫社会写实的风格,试图在诗中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运动宗旨则是在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大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谕作用。

至于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即与汉乐府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新乐府不入乐。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
这位乡下的老农因为家贫在山里住,靠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
首联很直白,但涵义蛮深:
按古时候一家四五口,须有田亩50亩才能维持温饱,但这位老人家却只有田亩三四亩,而且还是山中之土地,不是水田。
那既然家贫,既然田亩少,那为什么还在山中住呢?因为,老人一家本想“靠山吃山”,而且平原好的天地都被地主阶级占据,哪还有什么土地?更重要的是,老人一家在山中,本以为还能逃掉苛捐杂税呢。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
输:交纳。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官。
庄稼长得不好,收成不多,但税收却很重,所以家里没有粮食吃。而送到官家仓库的粮食则太多(苛捐杂税),以至腐烂变成灰土。
第一个对比。
老人家的不得食,与官府粮仓的粮化土。突出显示了官府苛捐杂税对于老农为代表的百姓的剥削之重。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
橡实:橡树的果实,味苦涩,古时候贫困农民常采以充饥,易中毒。
直到年终时,家中都没有什么,只有农具依着墙壁放着,不得不叫儿子上山采橡实充饥过日子。
只三联两句,就说明了山地的贫瘠、官府的剥削、老农的虚弱、生活的艰辛。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西江:今江西九江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唐时属江南西道,故称西江。一说,指广西苍梧县东流之江为西江,又珠江流域实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广东亦多采珠商人,故可泛指两广之地。贾(gu)客:商人。斛(hu):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西江的商人有百斛珍珠,船中所养的狗经常吃肉。
第二个对比:老农自家种的耕地只有山地三、四亩,可这西江的商人百斛的珍珠比老农一年的收成斗数都多得多;
第三个对比:老农一家到年终时只能采橡实充饥糊口,而西江的商人船中所养的狗却经常吃肉。
尾联陈述的就是一个事实:人不如狗!

《野老歌》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新乐府诗。这首诗通过对比的写法揭示了农民捐税沉重、受尽剥削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合理世道黑暗现实的不满。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