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本器为例,谈谈康熙仿明瓷和康熙瓷如何鉴别区分?

康熙十九年前后官窑正式复产,历经了数十年战火的御窑厂百废待兴,御窑厂先后迎来了第一代督陶官臧应选,复烧了郎红釉的督陶官朗廷极。在康熙爷的全力推动之下,这两位殚精竭虑的督陶官不仅让彼时的官窑名瓷辈出,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一众新品,更是烧制出了大批几可乱真的仿明瓷,让满清一朝摹古之气蔚然成风。

仿明风是康熙官窑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之一。此时的官窑不只是在五彩、青花、斗彩、色釉瓷等品类上对明代名器进行复烧,还在纹饰、款识、造型上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模仿。这样的风气到什么程度?

大多器物署款都为'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明代款,以至于署本朝康熙款的瓷器十分少见。在制作青花器时要求匠人绘画时进行反复点染,以展现明代中早期苏麻离青料的绘制效果;更有甚者,直接拿出明代流传至清宫的器物送至景德镇御窑厂,进行'一比一'的模仿和复制......

或许是因为明代御窑的无比辉煌,流传至清宫的无数名瓷,让初启御窑厂的康熙爷趋之若鹜,企图以仿明瓷为启发推动满清官窑在模仿中创新。或许是因为彼时天下初定,文人士大夫中掀起了一股对明文化旷日持久的追崇之风,使得康熙爷不得不顺势而为,以仿明瓷来笼络人心,满足文士阶层对汉文化的热爱。又或许是康熙一朝的能工巧匠在雇役制度的激励下,将明末清初,民间流行了数十年的仿明之风带入了御窑厂。

不管成因如何?康熙年间官窑器对大明官窑器近乎'狂热'的描摹,却是让数百年后的我们在断代时颇有些云里雾里,不少资深瓷友也会把康熙瓷错看成大明到代瓷。Sue有幸在已故恩师张浦生先生家中上手过康熙瓷和康熙仿明瓷,下面就以实例来对这两类瓷器的鉴别方法,略作说明,以期对瓷友们有所帮助。

上图为两件署款'大明成化年制'款的瓷盘,两个盘的造型、彩料、绘画风格,甚至于大小都几乎一样,稍不留神,便会将这两件瓷器的烧制年代都判定为大明成化年。其实,这两件器物中,有一件为康熙仿成化瓷,不知瓷友们是否分辨的出来?

图例上部的瓷盘为康熙仿成化斗彩荷塘纹盘 ,下部为成化本朝的海水龙纹盘。从这两件器物不难看出康熙一朝对大明王朝不遗余力的摹仿和崇尚。这样抱朴守拙的尚古之风,虽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名贵的官瓷标本,却是给断代增加了不少难度。对于这其中微乎其微的差别,我们该如何来区分?

造型:明代器物造型整体来说以弧线构图,显得颇为圆润,而进入满清一代,特别是尚武之风盛行的康熙一朝,器物以直线构图,显得笔直硬挺,特别是在瓷器边角转折处线条起承明显,行内将这类现象笑称康熙爷的直男式审美。从上图的角度,可以较为明显看出两盘在近碗底处的一圈形制的不同,荷莲盘线条略显笔直生硬,而海水龙纹盘则圆润流畅。

工艺:从图二可以直观看出,成化海水龙纹盘壁相较康熙仿成化斗彩荷莲纹盘更厚,这体现了明代器物胎体比清代器物厚重的一个普遍规律。再看釉面,康熙仿明器釉面洁白坚致,略微泛青;成化本朝器物釉面则呈现较深的灰青色,且显得肥厚油腻,比对明显。胎体,和釉面的差别,是由于康熙一朝淘洗、烧制水平的提升所致,这也是两朝总体工艺风格差别较大的地方。

款识:再看图一中两件器物的署款。成化本朝的'大明成化年制'款相较康熙一朝的'大明成化年制'款,双圈与字款的距离更为紧凑,字与字的间距也更宽。字形上,康熙款字形线条硬朗,下笔收笔气势锋锐,成化款则显得圆滚随性,观感上差别还是挺大的。

彩料:为了让瓷友们更为直观的看出康熙斗彩与成化斗彩呈色上的不同,这里附上已故恩师的一件略有冲线的成化斗彩莲纹小杯进行对比学习。成化的绿彩浅淡翠亮且匀净,红彩偏暗,内敛而深沉;康熙的绿彩色深且厚薄不均,红彩亮而浓艳。经过不断的实战,我相信彩料的明显差别,很多资深瓷友一眼便能看出。

其实,陶瓷收藏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学问,我们不仅要克服浮躁的'赌徒'心理,还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加以实践,唯一可走的路便是细水长流的坚持。遥记恩师去世前曾感叹,一身本事无法倾囊相授,望学生把他所授所讲传承下去。今天,如此絮絮叨叨的写上这数千字,讲讲先生生前的识瓷技巧,也算续先生之瓷魂。

此文仅供真心爱瓷,踏实向学的瓷友参考。别有用心之人不喜勿喷,请绕道。

我是@话瓷说sue,一名年轻的艺术品鉴赏估价师,以踏实向学的心态和学友们分享收藏知识,交流历史文化,欢迎各位师兄师姐加关指点,共同探讨,共赏珍玩。

#这就是国风##文玩同好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