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亦师亦友忆先父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亦师亦友忆先父  

 河北 张东兴

2010年10月21日,这是一个让我伤心欲绝的日子。父亲突然间就离我而去了。

噩耗传来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这次去宁夏没有像以往那样先告诉父母一声,怕他们惦念。20日晚上回到沧州,21日上午九点多给老家打电话,老母亲接的电话,我还很开心,因为母亲前段时间胳膊摔伤了,现在能接电话了,看来手好了。像以往一样,母亲告诉我家里一切都好,而且能够听到母亲在跟父亲说起是我的电话,然后问候我的妻子和孩子。十一点四十分,刚在单位食堂吃完饭,母亲就来电话,说父亲病了去了医院。我就知道不好,因为父母平时有个小病小灾的从不告诉在外地的我,而是由父亲自己处理。每次我埋怨他们不告诉我,父亲都说,你们在外面都忙,再说,告诉你们有什么用?父亲自己是个医生,平时也不喜欢动辄就去医院。这次,母亲打了电话,而且说去了医院,看来凶多吉少。我急忙打上一辆车接着爱人,同时给在天津上学的女儿打电话让她赶紧安排回老家。

出租车在飞驰,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下来。但是,心里尚存一线希望。再给大哥打电话时,大哥告诉我,父亲已经去了。时间是12点05分。父亲享年80岁。在前年老家拆迁的时候,有个邻居跟父亲说:“老爷子,瞧您这精神头儿,活八十岁没问题!”父亲说:“八十?我活一百二也不饶它!”活120岁不容易,但那是父亲的心气儿。去年春节,大哥和姐夫想给父亲在酒店过个八十大寿,怎么说父亲也不愿意:“你们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去。”我倒是同意父亲的观点,管它几十岁,咱就一天天地好好活!可是,就在八十岁这年,突然之间,父亲就走了。

父亲就是父亲

父亲是生我养我的父亲。他一共有我们五个子女,我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他生于1931年的阴历六月二十。那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人过生日。再者,父亲一生对“俗礼”都不喜欢,这影响到了我们这一辈,我们也都不过生日。对于父亲的年龄,我有个特殊的记法:父亲是属羊的,我也是属羊的,父亲比我大三轮,也就是36岁。我的岁数加上36就是父亲的岁数了。

对于父亲,我的感情是很深的。在兄弟姐妹中,大哥上完了高中;姐小学五年级就下了学,要照顾二哥、我和四弟,很小就在纺织厂上了班,累得个子都没长起来;二哥很聪明,而且学习很好,是数学课代表,上到了初二就下了学,因为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爷爷;四弟上完了初中就“接班”挣钱了;只有我,上了大学。虽然是两年的大专,虽然上的是师范,国家有补贴,但是对我们这个穷困的家庭来说,供养我上学是不容易的。全家人都为我骄傲,从没有任何人说一句怨言。所以,我对父母,对兄弟姐妹都怀着感恩的心。

我在我上学的经历中,父亲没怎么管过我,但是有些事我印象很清楚。一是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因为学习成绩好,学校敲锣打鼓地往家里送喜报,全家人都很高兴。我虽然已经记不起父亲当时的表情,但是他应该是很高兴的。二是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雷锋做好事,结对子照顾新华街的“五保户”袁大娘。袁大娘治病需要一种叫“米壳”的药,我告诉父亲之后,他都能很及时地从他工作的商业局保健站给买来。三是上初中的时候,我被一辆汽车轧了脚,没有办法自己去上学,父亲就背着红十字药箱,推着自行车接送我上学放学。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后背是我的依靠。

父亲是很坚强的。很长时间他的工资是45元,母亲的工资是29元。这些钱要赡养爷爷、奶奶,要养育五个子女,要翻盖那些破旧的房子,要给成年的孩子结婚成家——当然,随着孩子的陆续长大,也会有工资贴补家用。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就是吃窝头咸菜,让一家人吃饱了也不容易。我们家的细粮从来都是跟富裕的人家换成粗粮的,这样就解决了一些问题,再不够就得买议价粮了。在父母的经营下,我们家那挂在房梁上的干粮筐子总能让我们吃饱肚子。

吃饱不易,住也是个难题。爷爷奶奶置办的家业是八间房子——当然都是间量很小的房子。这些房子几乎都很破旧,需要翻盖。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经常要翻盖房子。先翻盖的两间给爷爷奶奶住,后翻盖了两间还是给爷爷奶奶住,爷爷奶奶总是住进最新的房子里。我住的时间最长的是那两间西屋,四梁八柱的老房子,黑洞洞的。闹地震的时候,房子很危险,父亲就安排用檩条把炕架住,下层睡人,上层放些茶叶箱子(相当于家具)。反正,在父母的经营下,老人有好房子住,孩子们结婚也有房子住。 我们家是穷人家,我是穷人家的苦孩子,但是,我没有感到苦,在父亲和母亲给予我们的家里,我和别的孩子一样幸福地成长着。

父亲是个孝子

我们弟兄姐妹都很孝顺,这完全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亲是个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他就是我们家的脊梁。我们家是穷人家,奶奶就是家庭妇女,没有任何收入。从我记事时起,仿佛记得爷爷曾经在搬运队上班,后来就没有了工作。他曾经推着独轮车到乡下去收破烂。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有了病,后来就是“半身不遂”,也许就是现在的脑栓塞吧,反正就瘫痪在床了。从那时起,个性的奶奶就不照管爷爷了,爸爸率领着我们担负起照顾爷爷的重担。吃药,喂饭,这些活我们都跟着干。半身不遂需要经常翻身,否则就容易生褥疮,病人自己也咯得疼。奶奶坚持要在他们住的房子和我们住的西屋间用砖垒起来,这样我们就需要绕一大圈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去爷爷那里喂饭,给他翻身。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需要翻身的时候,就扯着嗓子往我们住的这边喊,因为不知道谁在家,就挨个地喊。我们听到后就赶紧绕过去给他翻身。

爷爷瘫了好几年,活到了六十七岁,死的时候用的是洋灰棺材,因为我们用不起木头棺材。洋灰棺材是早早地就准备在院子里的,因为这,爸爸还要经受奶奶的责骂,说他盼爷爷早点死。

奶奶是用上了木棺材的。她老人家活了81岁。奶奶的脾气很怪,对她唯一的儿子很刻薄,当然对我的母亲——她的儿媳妇就更刻薄了。她经常说的话就是家产是她创下的,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侵占了她的家产。在她身体好的时候,她单独过日子,把生病的爷爷推给我们管。那时候,每个月只有45块钱的父亲,要给她15块钱的生活费,后来涨到了25元。奶奶病倒在床上之后,父亲母亲带着我们一起照顾她,还要经常遭受她老人家平白无故的责骂。对奶奶的责骂,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怨言,也不还嘴,而且从不让别人说奶奶的不好。他们默默地承受着,一连好几年,直到奶奶去世。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们从父亲和母亲那里继承了孝顺的美德。但是,父亲直到离去,也没能让我们有床前尽孝的机会。最近两年,他还推着自行车去赶集,甚至用自行车带着两箱子旧书去卖,我们劝阻他,他就说拿自行车当拐棍儿用。其实,一高兴,他就会骑上去。这让我们好担心。有一次他真的摔倒了,幸亏没有大碍,他对我们说起来的时候样子很轻松,甚至还有点得意地说起自己有多么利落,说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功夫有多好。他哪里知道,我们当儿女的有多么担心,如果摔倒的时候后面再有汽车,那多危险!我们经常要劝慰他,可是我们也非常地理解父亲那种“我还能行”的心态。这种心态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我不缺钱”,“我什么都不缺”,“你们什么也不用买”,“告诉你们也没用,我自己会治病”……这就是我那孝顺老人的父亲,我那刚强面对生活的父亲!

父亲是个好医生 

父亲是个医生,商业局保健站的医生,是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我记得小时候演过一部关于赤脚医生的影片,好像叫《红雨》。父亲也有这样一个红十字药箱。这也让我们觉得父亲好神气,好伟大。

父亲所在的保健站负责整个商业局的职工的看病问题,也负责职工家属的看病问题。至今我都觉得当年的制度非常好,职工看病,可以直接开方子到保健站拿药,根本就不用花钱,家属看病就写上班的职工的名字,也不用花钱。当时好像没有谁看不起病。

父亲的医术应该是很高明的,而且他的口碑很好。当时,在整个泊镇,只要一提“商业局的张大夫”,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我们家有一面镜子,是病人送的,上面题的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说“白求恩”的。在医生里面,白求恩是最棒的。所以,我的父亲也应该是最棒的。

关于父亲的医术高明,我曾经听他津津乐道过。他自己最为得意的是三次最危急的时候救过人的命。一次好像是孕妇大出血,父亲反其道而行之,没有用止血的方法而是用疏导的办法救了那个孕妇一命。还有一次是一个人打针过敏而生命危急,父亲用大剂量的脱敏针剂解决了问题。另一次记不清了,好像也和过敏有关。病人出现了危险,父亲委托他人赶紧去对面药房取药,结果那个人在半道上遇见了熟人,聊起天来,幸亏父亲没有一味地等着那个人,自己抢回了时间,也抢回了病人的命。当然,父亲说得时候是有声有色的,但是有些细节我却记不得了。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的时候,偶然地,在电话号码本上发现了这样的话:“南头回民小孩(约6-7岁)白亮,我救过他的命。白亮是白恩兰之子,现有30-40岁。”至于父亲是如何救他的命的,我们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人们评价父亲经常用这样的话语:“随叫随到”和“不喝人家一碗水,不抽人家一根烟”。“随叫随到”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白天还好说,尤其是晚上,经常有人在半夜砸我们家的门,喊“张大夫!张大夫!”每到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很快地爬起来,穿上衣服,背起药箱,跟人家走。至于什么时候回来,那就不好说了。有时候回来的早,有时候根本就不回来,直接去上班了。有一次,因为半夜出诊,父亲的腿碰到了院子里放着的洗衣服的铁盆上,伤得不轻。

父亲给人治病,从不贪图人家的回报。这就落了个“不喝人家一碗水,不抽人家一根烟”的美名。其实,说实在话,正是因为父亲这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对父亲充满感激。这也让我们家受益不少。比如,在解决我的哥哥、姐姐和弟弟上班的问题上,那些曾经请我父亲治过病的当官的人,是帮了不少忙的。有一位理发师伯伯,自愿地为我们家这些孩子理发,尤其是每到年根底下,虽然很忙他都会为我们这几个小子理一次发,“龙抬头”的时候再理一次。卖肉的店铺,每次都会把最肥的肉卖给我们家,这样就可以用这些肥肉炼出腥油,解决了吃油的问题,还可以把炼油剩下的“油脂渣”做次菜馅,吃上一次团子。父亲不是官,但是他是名好医生,是个好人。

父亲是我的老师 

父亲作为一名医生,他治病救人;作为儿子,他孝敬老人;作为父亲,他对我们从不打骂,都是和风细雨。

记得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要求我们寒假做好人好事。快开学了,我的好事还没有“着落”。后来,我突发奇想,把压岁钱给每位同学买了一支铅笔,当时的铅笔好像是3分钱一支,总共花了一块多钱。后来,这被当成了学雷锋的“典型”。校长在大会上表扬我是助人为乐,帮助困难的同学,而且,在我的带动下,很多同学也把自己的铅笔让给了其他的家庭困难的同学。因为家里也很困难,哥哥、弟弟都埋怨我:“有钱没处花去了?”唯独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要做好事,就要用好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好的名声不能靠钱来买,因为比咱有钱的人多的是。”这样的教诲可以说让我受益一辈子。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他在本子上记录着这样的事情:左焕香(教师),是我拾了他的女儿(双胎中的一个),给他找着(出诊时,车站)。看来,是父亲在车站附近出诊时,捡到了走失的一个女孩子,把她送回了家。

父亲还告诉我们要有感恩的心。他的本子上简单地记着:“杨文华、马英芝夫妇对咱有好处。”这两位好心人是谁,现在哪里,对我们家有什么好处,可惜父亲没有告诉我们,只能等我们慢慢去寻访了。

我们家有个大衣柜,大衣柜的门是玻璃的,上边贴着父亲留下的《家教十二条》。父亲健在的时候,他曾经说给我听;当父亲不在的时候,我才想起它的珍贵,把它抄录下来----

听:一听党中央指示;二听父母的教养、指导;三听老师的指导。

热爱:一爱学习;二爱劳动;三爱科学。

不贪:一不贪酒;二不贪色;三不贪无义之财。

忍:一忍气,要宽宏大量,饶恕别人;二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要因小失大;三忍时,耐时,努力上进,争胜利。

躲避:一不要进荒淫之地;二不进赌博场所;三不进无理斗殴之处。

分清:一分清敌我;二分清是非;三分清正邪。

不窝藏:一不窝藏赃物;二不窝藏罪犯;三不窝藏卖淫。

不私:一不私通敌人;二不徇私卖法;三不私搞阴谋。

认认真:一认真学习;二认真调查;认真研究。

保保护:一保护人民生命;二保护自己身体健康;三保护婴幼儿成长并给予教育。

只可惜后面的内容实在分辨不清了,好像是有“三和气”。我觉得好遗憾。也许这正可以提醒我们,不仅仅要做到这些,还有其他的应该做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揣摩。今后的路需要我们自己走好。

张东兴,笔名希乐舅舅。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作有《在创新中求发展》《享受语文每一天》《换种视角来阅读》《作文快乐岛》《希乐舅舅大锅炖》《研学故事,行走的风景》等。自创“新教育儿童诗”。曾荣获2012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韩佩瑄

制作:李   韵

友情提示

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0)

相关推荐

  • 【大荔文学·散文·王小鱼】又到柿子成熟时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38 又到柿子成熟时 文/王小鱼 在我的家乡,以前很少有柿子树,偶尔一两棵,长在一些人家的门口.不过总是等不到通红,大家天天惦记,主人也就早早地摘了.关 ...

  • 吴 群丨我家有一口祖传下来的缸

    印象中,爷爷在世时,吃过饭,总爱点起支烟,眯缝着眼睛,在屋里的几口缸跟前来回转几趟. 爷爷说,缸是我们家吃饱饭的见证. 爷爷讲,最小的一口缸是我们祖传下来的.转悠的间隙,他爱用手摩挲着缸沿,半天沉默不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过年滋味/许秀杰

    过年也就是春节,农历旧历年,辞旧迎新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在宋朝叫元旦,那些守岁,燃放鞭炮,拜年,贴桃符,在宋朝就已经有了. 当吃完年夜饭,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 ...

  • 心中有爱,处处为家。

    短暂的相处,总是那么的难以割舍,父亲的白发是越来越多了,而妈妈操的心,也更多都在我身上了.而我终究要离家而去的,毕竟我生来自命不凡,志在四方,至始至终不会呆在家里的. 爷爷负责烧火,奶奶负责炖肉,爸爸 ...

  • 【清明节征文】张柯作品:清明祭

    清明祭 张柯 小时候是不大喜欢清明的,因为每次上坟都感觉气氛有点压抑,还因为我家的祖坟比较密集,而且荒僻,似乎一到了清明前后,天气也应情似的沉甸甸水淋淋.父亲比较重感情,注重仪式感,上祭品.燃香.然后 ...

  • 回家之后

    现在母亲闲了也看看手机.一到回家忙的时候,她的手上长了老茧,指纹就变样了:手机不认她,只好输密码. 母亲看手机的时候,要么是看K歌里面大家都唱着什么,要么就是看视频听秦腔.也用微信和人聊天,会写的字不 ...

  • 【018】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有奖征文大赛陈希瑞作品

    我的父亲母亲 陈希瑞(山东) 在我最早的记忆里,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祖父病逝于六二年秋天,那年我刚刚出生,祖母尚健在,父亲在生产队当会计,时常不在家,只有祖母跟母亲操持着这个家,把我们五男五 ...

  • 【灵璧故事】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文/聆听雪静 母亲,一直都想写写我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家,又觉得母亲很平凡,她做的事情又好像是很多的母亲都会去做的事情-- 听父亲说,我的母亲,没嫁给他之前是个身高只有150厘米却有1 ...

  • (散文百家)张春霞/母亲的柔情

    散文百家 适合一句话标题 张春霞(安徽亳州) 母亲只上过小学二年级,没什么文化,却相夫教子,谦和.孝顺. 母亲今年六十九岁了,个子不高,微胖.四十年代的农村人,脑海里还都是旧社会的观念,丈夫就是天,只 ...

  • 【全球汉语千字美文大赛征文】回家过年/李端芹

    年关将近,儿子又要回家过年了.这次与往年不同,老婆,儿媳带着宝宝先期回来了,儿子还没放假.守着活蹦乱跳的宝贝孙子,更加想念远在外地的儿子. 总盼望着儿子回家过年.自从儿子背井离乡踏上南去的列车,我的心 ...

  • 名家坊║谢新茂:根系(散文一组)

    编辑絮语 "名家坊"是<毛白菜>微刊的一个特设栏目.每次我们将隆重邀请一位名家出场.或推出其最新力作,或介绍其成功经历,相信总会让您大快朵颐.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新邵籍作 ...

  • 二十八

    作者:谢斌 "你一边想让我听你的,一边又想尊重我的意见,想把我当个工具却又觉得不行.何苦呢,直接把我当工具不就好了么?直接安排好,找个愿意结婚的姑娘,马上就可以订婚领证结婚,大家都省心.你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