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简趣云南史

一、隋朝以前的云南

“秦开五尺道”,打开了从四川宜宾到昭通的大门,这条道叫做僰人道,又把这条道从昭通延展到曲靖,这一段叫做朱提道。古时候从中原进入云南的道路还有另外两条。一条叫灵关道,过大渡河穿金沙江到丽江,经西昌,过石鼔镇,进入云南的永胜、大姚。另一条经贵州六盘水,从胜境关进入平夷(今曲靖富源)。

根据《后汉书西南夷传》,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者,庄硚之后也,…昆明反,遣拔胡将军郭昌以击之”,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西汉设置益州郡(治所在今晋宁县,蜀汉时迁味县(今曲靖),其治下设云南县,治所在今详云县东南的云南驿。这是云南地名的起源。至于说为什么叫云南,有人称是说他在云山之南,有人说是在云岭之南,有人说是在彩云之南,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或许这只是当时少数民族语言的一个地名。蜀汉时下辖蜻蛉(大姚)、弄栋(姚安)、邪龙(巍山)、叶榆(大理)、遂久(丽江)、姑复(永胜)、永宁(宁蒗)、云平(宾川)。在1914年之前,详云县还叫做云南县,因与云南省的省名重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才将云南县名改为祥云县。

张骞于公元前122年从西域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说,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布和筇竹杖,估计是从印度国贩运出去的,因此它断定从西南夷,可能有道路,直通印度。汉武帝派遣使者探求从云南通往印度的道路—蜀身(读因)毒道。但昆明之属杀死汉使,未能打通道路,汉武帝一怒之下,在长安挖了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湖,以象征滇池(另一说是洱海,并建造大型的楼船,演习水战。准备通过武力打通开往印度的道路,这就是“汉习楼船”的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重用南中地区的大姓,爨习因协助平叛而“功授官属”,成为南中大姓之一,西晋初年,南中大姓随都督霍弋降晋,泰始元年,霍弋夺取交趾,封爨谷为太守,公元337年爨琛被巴蜀国李雄封为胶州刺史,和建宁太守孟彦,宁州刺史霍彪,成为南中三大姓。公元339年孟彦缚霍彪降晋,后孟彦又被李雄所杀,仅存爨氏成为南中实际统治者。从西晋咸和八年(333年)爨琛任胶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宝南诏灭爨,爨氏统治云南达400多年。

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爨宝子碑又名因碑体较小,称为“小爨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立于东晋大亨4年(405年),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碑刻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转折嬗变特点,所以爨宝子碑的碑刻,书法艺术的研究价值较大,现存于曲靖一中。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侯爨使君之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现存于陆良贞元堡小学旁。建安10年(205年),曹操以“天下凋敝”而下令,禁立墓碑。咸宁4年(278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甚于此,一禁断之”,南朝人依旧制而禁碑甚严,顾刻石寥寥无几,直至北魏后才解除碑禁,因此在我国书法史上出现了南朝碑少而贴多,北朝碑多而帖少的现象,然而两爨碑,尤其是立于禁碑甚严的南朝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便成为这一时期唯一现存的碑刻,惟其如此,后人将两爨碑称之为“南碑瑰宝”。

从蜀汉起至南诏之前,曲靖一直是云南的政治中心。

“曲靖”一名的出现,最早是在《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将“曲州”、“靖州”中各取第一个字“曲”和“靖”,合起来称作“曲靖州”,但“曲靖”一名在当时并未通行使用。据《大明一统名胜志·云南曲靖府志胜》卷2说:曲靖军民府“盖举曲州、靖州之名合而用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曲靖者,本唐之曲州、靖州也,合其地置府,而名亦因之。

“曲靖”一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正式通行使用是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王朝中央政权设“曲靖路”总管府在今曲靖,“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路”总管府的府第和治所仍设置在新命名的曲靖。

汉朝首先在曲靖地区推行郡县制。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堂琅县(今会泽、东川一带)、存鄢县(今宣威)的设立(为同年设立的犍为郡所辖),标志着郡县制在曲靖在云南的最早确立。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派兵打败了盘江流域一代的“劳浸、靡莫”部族,滇国归顺了汉王朝。在今三岔一带建成了味县,隶属于益州郡。益州郡辖区包括味县(曲靖)、牧靡(寻甸)、铜濑(马龙)、同劳(陆良)。至此,曲靖的郡县制度全部确立。

“曲靖”一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正式通行使用是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王朝中央政权设“曲靖路”总管府在今曲靖,“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路”总管府的府第和治所仍设置在新命名的曲靖。

曲靖远古人类存在较早,距今10万年左右就已进入旧石器时代。据对宣威格宜尖角洞、富源癞石山旧石器遗址和曲靖珠街八塔台等古文化遗址的科学考证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南盘江流域一带就有人类足迹可寻。三四千年前,曲靖先民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创造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曲靖为“靡莫之属”。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将庄蹻率兵入滇,曲靖为古滇国腹心地带。

秦修“五尺道”至建宁(曲靖),始通道置吏,把曲靖与内陆联系起来。

汉朝首先在曲靖地区推行郡县制。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堂琅县(今会泽、东川一带)、存鄢县(今宣威)的设立(为同年设立的犍为郡所辖),标志着郡县制在曲靖在云南的最早确立。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派兵打败了盘江流域一代的“劳浸、靡莫”部族,滇国归顺了汉王朝。在今三岔一带建成了味县,隶属于益州郡。益州郡辖区包括味县(曲靖)、牧靡(寻甸)、铜濑(马龙)、同劳(陆良)。至此,曲靖的郡县制度全部确立。

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在盘东一带与南中地区叛乱部族发生激战,主帅孟获被擒后率军归附,在三宝温泉石宝山与诸葛武侯和盟。诸葛亮三军会师味县,立纪功碑于城内。废益州郡设建宁郡,并将郡治由滇池迁到味县。

诸葛亮在云南曲靖“三军会盟”、“七擒孟获”南征回朝的时候,由于北盘江滔滔江水切断了蜀军的去路,前方探路回来的哨兵回报说:“前方江水猛长,但有舟楫。”丞相甚喜曰:“可渡就好!”,于是“可渡”就成了这个古时重要的交通驿站的名称。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八月,分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改设宁州,治所仍在味县,直属于中央王朝。宁州成为全国十九州之一。唐初,中原纷乱,曲靖为爨氏大姓所据。北周时期,仍授爨氏为宁州刺史。但因北魏已设置宁州于彭元(甘肃境内),为区别南中宁州,则将彭元的宁州改称为北宁州,南中宁州改称为南宁州,南宁一词开始在云南曲靖的历史中使用。

唐朝承隋制设南宁州。贞观八年(634年)改南宁州为郎州,设郎州都督府。开元五年(717年)又复名南宁州都督府。首任都督韦仁寿率军民在今曲靖老城以北二十里,筑成石城,武德八年(626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天宝七年(748年),崛起于洱海区域的南诏灭爨,徙爨区20余万人到永昌(今保山一带),今曲靖市辖境由南诏拓东节度使控制。南诏及后来的大理国均在石城设石城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云南行中书省,设曲靖路总管府,置沾益州,沾益之名始此。元、明时期沾益治所在宣威。沾益地名的由来,据《云南省各县疆域资料》:“普垢归顺元世祖,即以其地封之,而改同州县之制,命曰:沾益。意盖从宽处理,使沾朝廷之益也。入明,省并所领三县。而以流官知州分其权,以卫所官兵压其境。清世宗时,鄂尔泰奏言改地归流。”解放前,沾益县衙门里有副对联,文曰:“沾圣世之洪恩升民共乐,益生民以骏德雅化同登。”

明朝大军马不停蹄地到了入滇第一重镇,为了“宣播朝廷威德”,傅友德马鞭一挥,将这个重镇设为“宣威关”。这就是“宣威”的由来。雍正五年(1727年),从沾益分设宣威州,东川府(今会泽)从四川划归云南;雍正八年(1730年),置迤东道,治所先设于寻甸后迁南宁(曲靖)。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朝再改曲靖军民府为曲靖府,县府仍为南宁县。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撤平夷卫和亦佐县,把“夷”改为“彝”,合置平彝县(治所今县城),这是“平彝”(今富源县)县名之始;此前历朝皆称“平夷”。雍正初年“改土归流”,缩小了曲靖与内陆的差异。

二、隋唐时期崛起的南诏

在七世纪中叶,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在洱海地区设置叶榆县,当时洱海叫做叶榆泽。洱海在魏晋时期称为“叶榆河”,今大理市有叶榆路,即源于此。唐以后才叫洱河、西洱河。明朝才叫洱海。云南人称湖泊都叫海,可能源于彝语,在彝语中“黑”为“湖泊”,比如普者黑,意为“装满鱼虾的湖泊”,汉人听着“黑”,以为说的是“海”,比如阳宗海,洱海。云南好多地名都源于彝语,比始“路南”,源于“鲁乃”,意为“黑色的石头”。

有个叫九隆传说的故事,说的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在今保山坝东哀牢山下有一名叫沙壹的妇女,常到前面今青华海(汉称“禁水”)打鱼,有一天碰着沉在水里的一根木头,回去后有孕,怀了十个月生下十个儿子。又有一天这根木头变成一条龙,爬到岸边,问沙壹说你为我生的十个儿子哪里去了?还没等其回答,大的九个儿子听到龙的声音就怕了跑到哀牢山背后,最小那个儿子跑不动,怕了背龙而坐,龙就去把他抱起亲吻。用当时沙壹的话说,“背”的意思发音为九,“坐”的意思发音为隆,所以第十个儿子就取名为“九隆”,可见“九隆”是哀牢民族语言,即“背坐”(背龙而坐)之意。沙壹这十个儿子长大后,大的九个说,九隆弟弟被父亲“龙”亲吻过,他最聪明能干,于是便推其为第一代哀牢国王。后来哀牢山下又有一夫妇生得十个女儿,沙壹这十个儿子就娶这十个姑娘为妻,而繁衍了哀牢民族后代。后九隆世系代代继位,统治了哀牢国民族,直到东汉哀牢归汉在今保山设立永昌郡,哀牢国这块领土才归属中原王朝。

保山是云南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为哀牢古国故地,哀牢国王都“勐掌”就位于今保山盆地。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不韦县,属益州郡,为哀牢地设治之始。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举国内附东汉,史称“汉德广,服不宾;绥哀牢,开永昌”,东汉王朝析益州郡不韦等6县并哀牢国故地新设的哀牢、博南2县共8县设立永昌郡。

永昌郡治延续488年,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属宁州,至南朝·陈结束。

保山唐朝属南诏国,原永昌郡一分为三,设立镇西、开南和永昌3节度;南宋属大理国,节度改永昌府。

元初,置永昌三千户和腾冲千户,隶大理总管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永昌三千户为永昌州,腾冲千户为腾越州。今腾冲和顺古时叫阳温登。至元十四年(1277年)和至元十五年(1278年),先后改置腾冲府和永昌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理段氏金齿(镇西)镇并入大理路,设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并将治所移至永昌,至此永昌即称金齿。

明代,先后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军民府。明嘉靖三年(1524年)永昌改设县治时,因其名与甘肃永昌县重名,于是将城内太保山中的“保山”借用为县名。“保山”一名即始于此时。设保山县为“府附郭”之时。

清代设永昌府,领土府一,厅、县、土州、长官司各二及安抚司三,宣抚司五,是全省领州县级政区最多、设治也最复杂的府。雍正八年(1730年)七月,改永昌道为迤西道,移驻大理府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县二(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秋,迤西道移署腾越。

哀牢王族中的舍龙(意为“大老虎”)一族,为避难迁居至邪龙(原哀牢国领土、今云南巍山)。邪龙本是哀牢国领土,被汉朝强行设置为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汉朝势力退出后被豪酋占据。舍龙一族的到来,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开始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豪酋张乐进求为拉拢舍龙一族,将女儿嫁予舍龙之子细奴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舍龙之子细奴逻继承蒙舍诏(王)。此时,洱海周边也出现了几个比较大的诏(王),洱海北面是河蛮人的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洱海东面是磨些人的越析诏(今宾川),洱海西面是哀牢人的蒙嶲诏(今漾濞),洱海南面就是蒙舍诏(今巍山),这些诏被汉史合成为“六诏”。因蒙舍诏位于这些“诏”的南面,也被汉史称作“南诏”。

滇西巍山县境内的巍宝山是南诏的发祥地,是云南屈指可数的道教名山,亦是风光绮丽的旅游胜地,更是文物古迹的集萃地。可能因李唐信奉道教,遵老子为祖有关。

据传,南诏的皮罗阁为了统一六诏,预先用易燃烧的松树明脂,盖起了一座高楼,邀请五诏的头领前来会谈,“火烧松明楼”灭了其他的5诏。真实的情况是,这段时期,其余的5诏或者依附唐朝或者依附吐蕃。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封唐九征为姚嶲道讨击使,率军出永昌(今保山)进攻吐蕃占据的漾濞一带,摧其城堡,拆除过江铁索桥,赶走土蕃军。立下铁柱标记战功,这就是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说的“唐标铁柱”。只有蒙舍诏即南诏忠一唐朝,在唐朝的帮助下,势力逐渐扩大,灭了其他的5个部落。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朝改姚州为云南郡。天保九年(750年),南诏王阁罗凤与妻子拜谒姚州都督张虔陀,张侮辱其妻,还勒索钱财,诬告陷害,逼反格罗风。天宝十年,唐将鲜于仲通过高估计唐军实力,导致全军覆没,鲜于仲通独自逃脱。在向杨国忠网暴胜利天宝13年(754年),唐命大将李宓率兵20万再度征讨云南,李密阵亡,20万大军全军覆没。今在点苍山有万人冢。明朝时,云南点兵官邓子龙为此题诗:“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唐贞元九年(793年),异牟寻决心归唐,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厚葬阵亡的唐军将士为“万人冢”,二是在王都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明其叛唐实出无奈,决心“世世事唐”。剑南节度使韦皋派出巡官崔佐时于次年(794年’到达南诏羊苴咩城(今大理),与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唐王朝派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召使,册封弁牟寻为南诏王。袁滋題写了这个册封的事件,并刻石记录于盐津县豆沙关(石门关)五尺道的山崖上。为了学习中原文化,南召每年派子弟到成都作为人质,其实是送到官学学习,“教以书数”。甚至于到了唐朝不接受他们的“人质”,就会因此生怒滋事的程度。

天复二年(902年)唐人郑回的后裔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结束了南诏国长达247年,一共13世的统治。

三、宋元时期的大理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攻占大理,建立大理国。为了加强大理国的统治,与滇东37部会盟,立下会盟碑,全名为“大理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立于大理国明政三年(宋开宝四年,公元 971 年) ,现存曲靖一中会盟碑亭内。碑呈长方形,高 1.25 米,宽 0.58 米,厚 0.16 米,文字分刻为上下两截。上截碑文凡11行, 文左行;下截职官题名各8行, 文右行,全碑文共 201 字,仅损半字,其余稍有剥蚀,均可辨别。行楷书,近于李邕体。碑额上刻清道光二十九年邑人喻怀信题记,叙述碑出土及移置经过。

滇东三十七部,是南诏后期形成的,由南诏朝廷设置的基础政权,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陆凉州》说得很清楚:“夷语以县为部。”三十七部就是三十七县。自从南诏军队将汉族全部强制迁徙到滇西南地区以后,滇东大地上留下的, 几乎全部是以乌蛮为核心的云南本地民族。南诏后期,云南境内最大的地方势力,就是三十七部。南诏王室本是乌蛮,而都城周围苍山洱海之间, 全部是白蛮的地盘。南诏后期以善阐府(今昆明)为东京,国王长驻善阐王宫,是为了更好地拉拢、依靠势力强劲的三十七部力量。最早与三十七部会盟的,正是南诏国王蒙隆舜。由于周围民族势力的崛起, 五代之后的中国一直处在分裂状态。赵宋皇朝没有能够统一中国,同样原因,大理政权也镇服不住西南地区。段氏依杖三十七部夺取了江山,还得靠三十七部来“抚安边塞”,否则就是大宋军队不开过来,三十七部照样能够弄上一帮子二等、三等小王国出来,先把疆土给你裂开。

传闻宋太祖赵匡胤在观看军事地图时,以玉斧指着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这就是“宋挥玉斧”的典故,大理国得以独立传世三百多年,未归大宋版图。大理国笃信佛教,九位皇帝,出家为僧,当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政权因素。大理国的存在历史大致为公元937年到公元1253年,也即对应着五代十国到元朝这一历史阶段。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对于历史上的大理国,其疆域一度是非常辽阔的,不仅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还包括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对于大理国的开国皇帝段思平,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父段保隆为南诏布燮。段思平笃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公元944年,大理国的第一位皇帝段思平逝世,由子段思英继位。公元945年前后,在位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其叔段思良与相国董迦罗废而为僧,自认开国有功的段思良即位。公元1094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两年后(1096年)病卒,临死前,高升泰没有让自己的儿子高泰明即位,而是让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在此基础上,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承接皇位,成为大理国的第十五位皇帝。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史称“后理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段正淳是后大理国的皇帝,但是,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对此,历史上称之为“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公元1108年,段正淳让位给其子段正严,出家为僧。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前面已经说了,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是金庸小说中“段誉”的历史原型。段正严是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在位长达39年,是大理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公元1253年,段正严退位后的第五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此外,对于段正严、段正淳等大理国皇帝,因为笃信佛教,所以经常在暮年禅位为僧。

在后晋天福元年 (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洱海区域的史籍。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 (又称 “叶榆水”)。汉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 (今祥云)、叶榆 (今大理、洱源)、邪龙 (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人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唐开元廿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 (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 ( 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 (即今大理城)。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城一直无 “大理”之称。

南诏是封建军事奴隶制性质的政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行将被新兴的封建领主制所取代。反映在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便出现了贵族豪强趁南诏政权衰微之机,内则清平官 (即宰相)专政,外则节度使 (即都督)擅权的混乱局面。在清平官和节度使中,大多数是代表新兴封建领主势力的先进汉族和 “白蛮”大姓豪族,其中以郑、赵、杨、段的势力最大。这种状况,造成了新旧势力之间互相争夺政权的局面。公元897年至公元920年,权臣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贞,夺得了政权,改国号“大长和”。在大长和国建立后26年,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了郑隆 (音旦,大长和国三世国王),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天兴”。过了10个月,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在南诏灭亡后短短的30多年间,这里像走马灯一样先后发生了三个短命政权的交相更替。由于彼此间的混战及实行苛政重赋,引起了奴隶、自由民及各部落百姓的纷纷起义。这时,南诏派往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 (白族,大理喜洲阁洞谤村人,为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把持地方势力,以“减尔税粮半,宽尔摇役三载”的诺言,与滇东 “三十七部”的贵族反抗武装在石城 (今曲靖)会盟,于公元937年率军到达洱海,攻破龙尾城 (今下关),打垮了杨干贞,占领了羊苴咩城 (今大理县城地区),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号称 “大理国”的新政权。据史书记载,段思平建立政权之后, “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可见他改国号“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 “大治”的意见。

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蒙古宪宗三年 (公元1253年),忽必烈 “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行省,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蒙古至元七年 (公元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巍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治所在羊苴咩城。元史记载 “至元十一年(1274年),始置行省,治中庆路,统有三十七路、五府”。“云南”一名便正式作为行省一级的机构出现。色目人赛典赤(航海家郑和祖先)被任命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治中庆路(今昆明)。云南行省下置三十七路、五府,州、县若干, 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朝至元二十六年 (公元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由此可见,“大理”一词作为专有地名,是段思平建大理国后才出现的。

胡蔚本《南诏野史》记载:“德宗甲子兴元元年,牟寻迁居史城,改号大理国”。但此书成书较晚,史料多不确切。又(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异牟寻又迁于再郡史城,又徒居苴咩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于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的得名可能与此有关。

有一种说法认为,“大理国”的“大”字是限制词,和“大长和国”、“大灭兴国”、“大义宁国”的“大”字同义。

大理国的皇家寺院是水目山。水目山是中国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之一,是汉传佛教禅宗第九代祖师道场、世界第一子孙式舍利塔林圣地、佛门圣物舍利子发掘安放地、南诏国、大理国皇家寺院。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南诏国国王劝龙晟下旨由禅宗第九代传人普济庆光禅师到水目山开山建寺。此后,历代出佛产祖,高僧云集,万众皈依,鼎盛时达三千和尚八百尼姑。世界塔林舍利子、中国南方最早的戒堂、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唐代茶花、宋代龙柏、明代月季等奇异景观及大理国十王剃度、徐霞客寻访、吴三桂求卜、林则徐问道、担当受戒等历史记载,令世人叹为观止。水目山的佛教历史及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在世界佛教界具有突出的特点,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公元764年,南诏王阁罗凤命令他的长子凤迦异率领“昆川城使”杨牟利在昆明修筑拓东城,取“开拓东境”之义,设置“鄯阐府”。昆明原来指的是居住在古代滇池周边占主要势力的民族,据《华阳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可见“昆明”这一地名源于互彝语,“呈贡”亦是彝语“车巩”,意为“种稻米的地方”。宋朝时,大理国把昆明称作“东京”,成为大理国的“别都”。官家贵族经常从盘龙江登船游玩滇池,后来这地方的渡口就被称之为“官渡”。

在元朝之前,中央朝庭对云南只是“羁縻”而已,(指笼络牵制藩属)没有形成正规的统治。公元1235年,蒙古汗窝阔台召开“和林会议”,制定了南北包抄,夹击南宋的战略计划,1253年冬,10月,蒙古兵斜挎皮革做的气囊渡过金沙江,这就是“元跨革囊”的典故。灭了大理国。

兀良合台在云南的统治遭到反抗,经常被“杀家鞑子”,忽必烈为了加强云南的统治,封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公元1271年宝合丁毒死了云南王忽哥赤,后来治滇的宗王脱忽鲁治滇乏术,公元1274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强化统治,忽必烈派其亲信大臣赛典赤.瞻思丁主持云南行政,公元1276年行政中心从叶榆(今大理古城)迁到中庆(今昆明),从此“云南”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赛点赤去世后,在1285年,忽必烈明令:“事不议于云南王也先贴木儿王者,毋辄行”,以此加强王权控制行省权力。1290年王孙甘麻剌被册封为梁王,为一等王,凌架于云南王和行省的权力之上,以便解决行省和云南王之间的争权夺利。

元朝虽然在1253年灭了大理国,但为了减少各部族的抵抗情绪,稳定局势,将段兴智封为摩诃罗嵯,意为“大王”,实质为大理总管。当时,滇东和滇中以中庆城(今昆明)为中心,归属蒙古元朝梁王、云南王统治,滇西北以大理总管府为统治。1363年,在四川建立“大夏”的红巾军,攻占昆明梁王府。在段功的帮助下,西逃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躲过一劫,战胜红巾军。梁王保奏段功为“云南平章政事”,并把女儿阿盖公主嫁给段功。后来段功的势力逐渐扩大,引起梁王的猜忌,段功的原配妻子高氏写下缠绵悱恻的乐府诗歌给段功,劝他回去大理,段功受到感动,决定回去。梁王劝女儿阿盖公主用孔雀胆毒毒杀丈夫,但阿盖公主忠于爱情,并把这事告诉丈夫,并劝丈夫离开昆明,段功坚决不相信,后被梁王邀去听戏,中途被伏兵杀于东寺附近的通济桥下。此事就是郭沫若所写的《孔雀胆》历史原型。

四、明朝时期沐氏治滇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梁王杀害明朝劝降使者王玮、吴云,朱元璋封段宝为大理国王,洪武14年(公元1381年),经过白石江之战和乌撒之战,彻底消灭原梁王的有生力量,永昌侯蓝玉、颖川侯傅友德大军直逼中庆城(今昆明),梁王把万剌瓦尔密在督杀妻儿后自杀,结束元朝在云南128年的统治。紧接着攻占大理,俘虏段氏,结束了120多年段氏十二世“大理总管”的政权。

白石江战役后,刘泰出面保证越州土司龙海归顺大明永不叛乱,带领龙海入京领封请赏,并出任龙氏(后又叫海氏)土司的把事(助理),成为今曲靖市范围内入滇始祖,刘泰儿子名刘进,刘进生“鉴、详、罗、瑞、玺”五个儿子,至今(2020年),传世20代左右。

明洪武14年1381年,平定云南后,朱元璋养子征南副将军、西平侯沐英镇守云南,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阿迷州(今开远)土司沙定洲攻入昆明,沐天波随末代明王逃到保山,后又出逃缅甸,结束沐氏从1381年至1661年对云南共279年十二世的统治。

三征麓川。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始设土司制度,瑞丽江河谷一带的“勐卯果占璧”政权受封为麓川路。元惠宗至 元六年(1340年),扩张野心极强的思可法继任“勐卯王”,积极向四 周出兵,征服周边领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政权”,并一度脱离了政 府管理。至明朝,继任麓川主思伦法、思任法继续向四周扩张,甚至威 胁到云南腹地,致使朝野震惊。为稳定边境,1441年至1448年间,明朝 朝廷三次派王骥率大军征讨麓川,史称“三征麓川”。明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明英宗诏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兵部 尚书王骥提督军务,发兵15万,出征麓川。五月兵至云南,战云龙州, 攻上江寨;次年,明军破麓川要塞沙木笼山,思任法南逃至孟养,被缅人所擒,明军得胜而还。这是一征麓川。此后,思任法之子思机法“图恢复,据麓川,出兵侵扰”。于是, 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明英宗派蒋贵、王骥率兵5万再征麓川。王骥 率军攻打麓川首府姐兰,“破之,机发脱走,俘其妻子部众,立陇川宣 抚司而归”。此为二征。正统十一年(1446年),缅甸宣慰司献思任法及其妻孥32人,思 任法途中绝食而亡,其子思机法占据孟养继续抗明。为擒获思机法,明 英宗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下诏三征麓川。三月,王骥“率南京、云 南、湖南、四川、贵州官军土军13万人马往讨之”。十月,王骥深入伊洛瓦底江边,思机法在西岸立栅寨,明军渡江作战,攻克思机法营寨。思机法率军隐匿,据险筑寨,王骥不敢久留,退回江东岸。此时思机法 幼子思陆法又在孟养聚旧部拟再立新政权。王骥大军劳师远征,水土不 服,粮饷不济,无力再战。于是封思陆法为孟养头领,并与其缔约于伊 洛瓦底江边刻石为界,“石烂江枯,尔乃得渡”,之后才班师回朝。明军三征麓川,前后历时八年,“转饷半天下”,“连年用兵,死者 十七八,军资爵赏不可胜计”,最终将麓川政权消灭。但将大片领土弃 置于外,也导致明王朝由盛向衰转化,次年即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从此对祖国西南边疆的治理转为守势。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明军平定云南,车里归附明朝。改车里路为车里军民府,以土酋刀坎为知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八月,改车里军民府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以刀坎为宣慰使。万历九年(1581年),分境内为十二版纳。车里与西双版纳的历史源由大概如下。

元贞三年(1296年)十二月,因大彻里头领胡念归顺元朝,始置彻里路军民总管府。同年,又依照大彻里所请,别置蒙样刚等甸军民官。

大德元年(1297年),八百媳妇入侵彻里。大彻里、小彻里与八百勾结,再度反叛元朝。

皇庆元年(1312年),经过多次征讨与诏谕,彻里与八百媳妇归附元朝。

泰定四年(1327年),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

天历元年(1328年),彻里路土官刁赛等来贡方物。

至正元年(1341年)十二月,车里寒赛刀等反,诏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脱脱木儿讨平之。元末明初,“彻里”逐渐演变为“车里”。

“版纳”不是行政单位,“西双版纳”的真正含义是勐泐召片领十二个劳役和贡赋摊派区。勐:在古代傣泐社会中,“勐”的意思是“国”、“封国”,这里的“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勐”只是类似于分封制中的诸侯国,在古代的西双版纳版纳一带,一个盆地、山川间的平地、面积较大的河谷地带往往就是一个勐,每个勐大小不一,小的只有五到十个村寨,大的数十个村寨。

召勐:“召”的意思是“王”或“君主”,“召勐”就是一勐之主,是一个勐内的最高统治者。

勐泐:“勐泐”是西双版纳的古称,是古代西双版纳一带所有傣泐人统治的勐的联合体,“勐泐”是“泐国”的意思,勐泐早期所统辖的勐有近五十个,古代滇南地区傣泐人的勐都在勐泐的统治之下。

召片领:“召片领”直译为“土地之王”,特指勐泐国主,召片领是勐泐土地所有者,是勐泐政治、军事、法律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勐泐,召片领似皇帝,召片领之位由其后裔世代承袭,其亲贵如亲王,其设四大“卡真”和八大“卡真”即为勐泐小朝廷的大臣。公元1296年起,勐泐召片领由天朝册封,官阶为正三品,世代承袭不变。元朝时勐泐召片领称车里军民总管府知府,明清及民国时勐泐召片领称车里宣慰使。勐泐召片领对版纳的划分,目的是分摊劳役和贡赋,所有呈送天朝皇帝和缅王的贡礼,以及勐泐境内臣民所服的劳役,都按版纳摊派。勐泐召片领最初划分的十二版纳,是以相邻近的若干个勐为一个版纳,后因版纳之间相互交战,并有进攻召片领直辖区域的战事发生,对召片领统治有所不利,所以公元1785年,勐泐议事庭总理大臣召景哈召集十二版纳的“波郎”(各版纳的监管官)和各勐的召勐开会商议决定,经召片领批准,改划各版纳,改划的十二版纳不依勐之间的距离,两个不相邻并距离很远的勐也会划在同一个版纳下,“版纳”以一定数量的臣民来划分,利于各版纳的劳役和贡赋摊派,更是加强了召片领的对勐泐各勐的统治。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平云南,车里宣慰使刀木祷归降清朝,仍置车里宣慰司,隶属元江府。属宣慰司统辖:普腾、六困、整董、猛旺、乌得、猛乌、猛腊、猛阿、猛遮、倚邦、易武、猛笼、是为十二土司。加以宣慰司,为十三版纳。

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以车里江内六版纳之地置普洱府。车里宣慰司辖江外六版地。

1912年,置“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将西双版纳地区分为八个行政区。

1925,刀承恩去世,其子刀栋梁继袭车里宣慰使。1927年,始设车里、佛海、五福(南峤)、象明、普文、芦山(六顺)、镇越等七县和临江行政区,属普洱道。

1943年,刀栋梁去世。1944年1月,刀世勋世袭车里宣慰使。2月,刀世勋正式袭位。1950年,西双版纳和平解放。1956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车里宣慰司退出历史舞台。

五、大清,云南的“三迤”时代

三迤是云南省的代称。清朝雍正年间先后在云南设置迤东道、迤西道和迤南道,即三迤。此后,就以三迤代称云南。民国时期的云南人喜欢用三迤代称云南省,如三迤大地,三迤父老。

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道;同年置迤西道,1913年改置滇西道;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置迤南道,道设道尹。

云南省先后设6个道。道是省以下,府、直隶州、直隶厅以上的一个行政单位。民国初期裁撤道级行政区划,但三迤的称呼却沿袭下来。

康熙九年九月壬申(1670.10.31)置永昌守备道,治大理府。

雍正八年七月丙申(1730.9.11)改永昌守备道为迤西道,仍治大理府。领大理、鹤庆;丽江、永北、永昌、顺宁、楚雄、姚安、景东、蒙化等十府。

雍正八年七月丙申(1730.9.11)置分巡迤东道,治曲靖府。领云南、武定、普洱、曲靖、昭通、澈江、广南、东川、开化、广西、临安、元江、镇沅等十三府。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壬戌(1766.11.27)析迤东道属镇沅、元江、临安、普洱四府往属新设之迤南道,治普洱府。又析迤东道属之云南、武定二府往属新设之云武粮储道。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武定府为直隶州仍属云武粮储道。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镇沅府降为直隶厅,沅江府降为直隶州仍属迤南道。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降永北、蒙化、景东三府为直隶厅仍属迤西道;同降鹤庆军民府为散州往属丽江府;并裁姚安军民府,往属楚雄府。

光绪十三年十月壬子(1887.12.13)置临安开广兼管关务道,析迤南道属之临安,迤东道属之开化、广南等三府来属,治临安府属之蒙自县。十四年五月己未(1888.6.17)置镇边直隶厅来属。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11.14)升昭通府属镇雄州为直隶州来属。

至清末,迤东道领府四:曲靖、东川、昭通、澄江。直隶州二:广西、镇雄。治曲靖府。迤西道领府五:大理、楚雄、顺宁、丽江、永昌。直隶厅三:景东、蒙化、永北。治腾越厅。迤南道领府一:普洱。直隶厅二:镇沅、镇边。直隶州一:元江。治普洱府。云武粮储道领府一:云南;直隶州一:武定。治云南府。临安开广道领府三:临安、开化、广南。治蒙自县。

(刘会整编)
(0)

相关推荐

  • 云南一带的南诏国,为何敢进攻唐朝?

    在我国云南地区,唐宋时期曾出现过两个非常出名的王国南诏和大理,这是让人很难理解的事情.尤其是强盛尚武的唐朝,竟然允许在帝国的西南存在南诏这样的一个小国.实际上,南诏虽小,但军事实力却不容小觑,甚至敢进 ...

  • 中国"最美的江湖",是大理!

    ▲ 走,一路向西去大理!摄影/胡文凯 -风物君语- 是理想国? 还是江湖场? 金庸先生曾说:"我没来过大理时写大理,大概前世是大理人."的确,金庸笔下的武林江湖出现过太多次大理,比 ...

  • 金庸笔下风景秀美的武侠之都,两大帝国先后在此跌份

    说起云南的流量之王,那必须是-- 大理!这里不仅有风光旖旎的苍山洱海.深邃悠远的佛塔古刹,还有悠闲舒缓的生活节奏. 加上古老的城镇和村落,以及四季色彩斑斓的田野,会让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回到了我们的童 ...

  • “南诏国”到底在哪里,与大理有何关系,入南诏风情岛找答案!

    大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当大理不再是大理,而是南诏,你对它的了解有哪些? "南诏"古代国名,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特指云南大理. "南诏",这是一个比&qu ...

  • 云南神秘消失的8大古国,快来看看你是“哪国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南似乎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片生活着20多个民族的神奇土地上,曾经崛起过很多古老而辉煌的文明. 其中,最为神秘的就是云南历史上消失的八个古国,史称&qu ...

  • 社区党员刘宝才《鉴史励今》

    <鉴史励今>   -中共百岁之我观     社区党员刘宝才 天公降雪地广寒,霸权肆虐生涂炭. 长夜饥荒君勘索,薪火激情马公言. 百年幻化魔当道,三民主义写空前. 五四爱国分水岭,七一南湖红 ...

  • 关于《大律刘姓简志》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律刘姓简志>近于完成,现自编印样书分上.下及附件三册,心里甚感欣慰.第一册主要介绍大律刘性基本情况,第二册主要是相关考证和资料图片,第三册主要是各类表格和附文.虽是手工 ...

  • 趣谈 | 史上最萌文物“猫jiojio”出土,还有哪些萌文物你没见过?

    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ID:erduolidebowuguan)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 日前,在山西考古博物馆首展的"猫爪"文物 萌翻了所有人 足形金饰  东周  ...

  • 极简西方史学史

     极简西方史学史 撰文/徐波 在古典古代,历史是生活的老师,所以保持传统,道德垂鉴就是古希腊.罗马历史叙述的主要功能.中古时代,历史不仅是生活的老师,更是上帝的意志的表现,因而坚定信仰,道德垂鉴是中古 ...

  • 张玉皎 刘修志:云南蒙古族历史上的族际通婚探究

    摘要:云南兴蒙乡蒙古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共同体,但学界对其族际通婚的研究较少.从历史文献.人口发展.碑刻墓志.宗祠家谱.口述记忆等方面可以探寻兴蒙乡蒙古族族际通婚的历史轨迹:族际通婚始于元朝蒙古军户落籍 ...

  • 人类历程上的极简壮阳史

    人类历程上的极简壮阳史

  • 从“外”到“内”:近看一部云南史,远看却是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史

    云南省地形图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陲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大框架里面,云南独特的地方性有其突出的地位.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云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何耀华先生 ...

  • 《简读日本史》的读后感和10条读书笔记

    全书共44万字,由于通俗易懂.文笔优美,读完后仿佛全书只有22万字.阅读过程中对有趣的部分做了笔记,在此挑出其中10条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引起大家对本书或者相关历史和人物的兴趣. 日本天皇的继承很&qu ...

  • 4.刘世德:“鬼狐史”,“磊块愁”

    搜神怪以抒狐愤 志鬼狐聊寄情怀 --<聊斋志异>卮谈之一 (一) 三个世纪以前,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蒲松龄撰写了一部不朽的著作:<聊斋志异>.这部用文言文写成而包含着许多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