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摄影人更多启示的静安国际城市雕塑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美,通过绘画,雕塑等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今天可以使用相机随时随地的摄影或者用手机自拍。但是,我个人以为绘画、雕塑作为古老的、更有价值底蕴的艺术,会给我们“保真” 的摄影更多的启示。因此每当有雕塑展在上海举行的时候,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抽空去看看,以期从中感悟些摄影的所谓真谛。

“静安国际雕塑展”以双年展的形式呈现,至今已是第五届了。2018年的“城市无界”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艺术将为城市创造无界的机会。

城市融合,文化无界。城市幸福,梦想无界。

纵观漫长的人类历史,雕塑几乎与人类文明相伴,而今的许多城市大搞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城市雕塑,同时他们也起到了美化城市、陶冶情操、纪念和教育的作用。

这样的雕塑让人展开充分的想象。其实摄影的某些题材也如雕塑一样,几乎不宜给它定个标题什么的,还是让观者自己思考的为好。

《静眺地中海》。这件作品是闻名于世的《一分钟雕塑》系列作品之一。倒立的卡车借助驾驶室车头保持垂直平衡,观众可以通过一段楼梯进入到卡车内部,穿过黑暗狭窄的箱体到达顶部的观景平台。如沃姆所描述的,“这段路程带来的幽闭恐惧感与人和动物被关起来运输的感觉是一样的。”观众到达卡车顶部的观景平台,会被引导着向外眺望,但事实上在观景平台上是看不到地中海的,观众被要求去想象地中海的画面。作品关乎于雕塑的塑造和思想的表达,思想的延伸,让思维超越一切限制。

《城市共生系列》。奔腾的车辆自斜坡,一路向下滚滚而来,逐渐汇聚,拟合成动物的形态。作品灵感来源于社会当下“共享单车”的困局-旨在环保却有沦为城市垃圾之嫌。作品艺术化地将单车垃圾创造成美丽的动物,或者其他“可用”之物,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生活更好的期许和愿望。希望以艺术切实解决身边的烦恼,这也是作为城市人积极参与城市创造、城市更新意愿的表现。以公共艺术提高公民意识,这正是公共艺术期望达到的目标。

《头头是道》。哈罗威的雕塑作品“头”具有各色的形态,组成部分是多彩的铝制头型和灯泡做的鼻子。每颗头的表情在陶醉、疑惑和惊讶中徘徊,却又矛盾地极具个性。如此,他们所产生的情感张力类似于民俗艺术。哈罗威的作品洋溢着面向所有观众的开放的魅力。充分展现了其雕塑以幽默和实验精神颠覆近代艺术史的陈词滥调的艺术个性。这也展示了艺术家对简单形式化排列的精妙运用以及他对艺术形式深入的了解和对其未来的展望。

《小小星球》。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万花筒,应用高新技术,重复制作数百个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不锈钢镜面结构。首先用计算机制作3D模型,然后用激光切割和折迭的手法制作出不同的形状,在镜面涂上薄薄的涂料层来保留原来镜面反射。作品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千变万化的光线和影像,就像一个绽放的纸花球。与作品互动的同时,观众会看到自己的投影,这些色彩的影像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人动,影像也随之起舞。因此,在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中,观众亦是创作者。

这届的展览主题是“城市无界”,展览囊括了全球40位艺术家的58组87件作品,其规模和参展质量都很上乘,值得欣赏。

《城市变形记系列》

《诗意栖居》。作品是艺术家为纪念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而创作。马库斯与这位诗人一样,也对希腊神话充满仰慕之情。鲜艳的颜料赋予沉闷的雕塑作品以生命。透过延展性良好的塑像,人们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无穷的创造力。

人们常说美人如画,江山如画。所以在以后的摄影中,我们要向绘画、雕塑等艺术借鉴,要注重周围环境的自然光线,色彩,人物事物的动态细节,将真实的自然美表达出来。

(以上图文出自“牛粪拍手” 章国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