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成果】问题与机遇并存,资源与技术相融——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约8.7亿学生被动“上线”,开启互联网学习模式。相信这样大规模的,运用在线交互式学习方式解决实实在在教学问题的实践尝试,必将被写入教育技术发展史。

经过近两个月的探索和适应,线上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在这一特定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式还存在着问题和挑战,而挑战中存在的机遇又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了未来教育的雏形。作为一名普通的学校教学管理者,我们应该大量积累这段时期的实践经验,为“后疫情时代”未来教育改革增加丰富的储备。

一、重建的教学秩序——紧张到惊喜的过渡

疫情突如其来,线上教学方式使传统的、被破坏的教学秩序,在短时间内得以重建。9周的线上教学,让教师、家长、学生从最初的紧张不安,成功地过渡了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惊喜不断。

(一)细化线上常规,让工作有章可循

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学校的立足之本。线上教学虽存在于虚拟地网络,但每日的教学常规工作,教师的备课、答疑、辅导、批改等工作依旧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为线上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周备课”和“日备课”相结合,教研组内共同观看网课、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抓住核心问题设计课前任务清单,课后总结提纲,答疑基本设计;“课前提问—课中思考—课后总结”三步网课学习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教学学习自学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重难点再提问—易错点再夯实—困难生单辅导“三段式”答疑,大大增加了答疑辅导的实效性。

(二)线上课程建设,让办学理念落地

课程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学校办学理念落地的有效路径。我校一直以来坚持积淀内涵式发展方向,注重积累和体验式教学。在线上教学开启时,我们拟定了这样的课程框架(如图)。

坚持每日国学诵读课程,并在原校本教材中,加入了疫情期间抗疫物资上出现的诗词,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等等,将古诗词这一中国文化元素渐渐地烙印在学生心里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世界一起协作,一起努力,共面挑战的情感。

阅读课程和听书课程也是我校的课题之一。在线上教学期间除每天下午一小时读书外,更是配合线上教学的语文课文进行了听书课程补充,比如:四年级《白鹅》后,我们通过喜马拉雅向学生推荐《丰子恺儿童文学全集》;二年级学习童话单元后,教师为学生补充了更多童话小故事。

面对疫情,让每一个人都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学校通过生命课堂、致敬逆行者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居家学习之余参与家庭劳动,增加劳动体验,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并将劳动体验与学科相融合,尝试项目学习,如:三年级《我的科学实验》项目;3—5年级五一期间,以“生豆芽”为活动载体,开展了《观察与发现》的项目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观察、发现,感受劳动的美、生命的力量、期待的忐忑。

做好课程构架的顶层设计,以提升人文素养,关注学生发展为核心,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助力,将是学校教育的永恒课题。

(三)提供肥沃土壤,让生命拔节生长

实体课堂消失了,学生不在教师强大气场地控制范围,孩子更自由了,虽有弊,但也有利。肥沃的土壤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精彩。看!四年一班同学自发组织诗社,并建立班级公众号;“一帮一”学习小组内,学生组织学习有板有眼,俨然一个“小老师”;每个班级的“教学小助理”,准时带领大家学习,组织课堂的语言还引经据典;学生的学习笔记也开始有模有样,渐渐有了教师课堂板书的风范;二年级学生的英语朗读,感动了教研员冷主任……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地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老师看到学生无限的潜能,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线下课堂。

二、 问题与机遇并存——学习到思行的转变

线上教学应运而生,这种阻隔空间的教学方式,虽被迫普及,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小学阶段。但同时,它也将我们传统教学的短板充分暴露出来,它放大了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这也促使我们教师要从学习规律的角度加深对学习的思考。

1.反思“教”与“学”的关系

学习的本质是学(认识)、思(思考)、习(巩固)、行(运用)的有机融合。传统的教学多将力量下在“学”和“习”上,对于“思”的处理,教师也通常是把老师的思维教给学生,用老师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所谓课堂精彩不是讲得精彩,而应学得精彩。

线上教学让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意识到了教材中的知识以不需要在你这里(实体课堂)得到,网络中全国名师的课都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脚步不可能停下来,疫情让线上教育资源(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体系。疫情结束后,我们要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去学?

一是关注点的转变。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习力的提升,让每个学生都想学、愿学、好学的、学会学习。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通过线上学习都更加明确,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应对未来各种不确定的挑战。

二是加大对“思”和“行”的培养力度。以学生为中心,丰富自己的授课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学习。如: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让学生真正去动脑动手,自主解决问题。

三是老师要“退后”,角色要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是舞台的搭建者、资源的提供者、学生的辅助者。可以通过创建班级公众平台、自建项目式学习小组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同伴中的首席,引领学生健康、自主、个性化成长。

2.管理者对信息化认识的再提升

全员开展线上教学,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管理者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有了最大程度的提升,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在线教学和自己分管工作带来的价值和作用,并能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管理观念,重新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价值观,为下一步推进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常态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优秀教学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再建设,校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班级公众号等便捷、个性学习空间的普及,泛在学习理念的引入都是学校“后疫情时代”关注的重点课题。

三、线上与线下融合——策略的架构与重组

云课堂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雏形,线上教育非常重要,传统教育也必不可少,未来的教育会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为目的,将线上与线下虚实融合,取长补短,实现两种教育的优势互补。

我们都知道,线上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互联互通,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海洋,具有线下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因为这一点,线上教育可以突破时间、进度的限定,各取所需,以需定学,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林秀艳博士,在《在线与在校——面向未来的混合式教学与教研》云端研讨活动中,分享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项目式学习,从“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学习活动链(资源供给链)——产品输出(评价量规)”,为我们展示了完整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方案。整个过程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让学生与资源充分的互动,共情,教师转变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支持者。线上与线下相融的教学场景跃然纸上,线上学习,线下讨论,学生面对面讨论,进行互动式教学,协作完成项目,由此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创造、批判等高阶思维。

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未来已来,在预见未来教育的当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一是终身学习、深度学习。多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让自己的头脑开窍,不要老守田园,要让自己头脑中知识的子弹时刻能配上当前的现代化武器,尤其要高站位,从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人工智能3.0(甚至4.0)时代,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二是永远不要把一些培训当成形式,只有不断的真枪实弹的演练,才能使你在未来的教育中站稳一席不可或缺之地。三教师要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不能只埋头上课,要抬头仰望,要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的教育人,才能办有思想的教育。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友协第三小学校

END

微信号:hrbjyxh
哈尔滨市教育学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