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长期主义
知道一件事很容易,做到一件事很难。
比如我们负责产品线的管理,往大了说其实和经营公司类似了,往小了说也是负责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站在长期主义的角度,我们知道应该认真打磨产品,打造团队,不为了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去妥协,但一遇到KPI的考核,可能很多事情就变成了“良心丧于困地”。
日常的管理与自我管理也是如此,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每个环节看似简单,真正长期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一定受益匪浅。把每个计划认认真真做好,然后按照计划要求自己严格执行,并定期检查自己执行计划的情况和效果,将好的方面保持、将找到的问题投入下一次的改进。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做着做着,跟进不及时了,如果没有监督能不做的就不做了。
再比如我们自己,很多人都知道长期坚持锻炼,长期阅读,慢慢提升自己的各种好处。但一回到家,被手机捆绑,被电视吸引,被各类资讯包围,我们是否还能静得下心来去坚持?我看大部分人很难做到。
类似的还有坚持写文章,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输入,没有针对问题的检索和阅读,没有结合实际去深入地思考,我们也不可能会有好的输出。资讯类看得再多,也仅仅是零散观点的集合,今天是这个明天是另外一个,脑袋还是和浆糊一样。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访谈,是段永平在斯坦福和华人学生的问答摘要,问题很多但看完我明白为什么是段永平能做出步步高,能孵化出vivo和oppo,能让拼多多的黄峥跟着他一起去参加巴菲特的午餐。摘录几个问题如下:
问:谈一谈营销方法论?
段永平:(外界)有个误解,以为我们很看重营销。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营销一点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没有哪家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营销失败。公司失败,本质都是因为产品的失败。当然我不是说不要营销,事实上我们营销做得很好。营销,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你想传播的信息传播出去(给你的用户)。
我这里是要强调,营销不是本质,本质是产品。营销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瞎说。企业文化最重要。广告最多只能影响20%的人,剩下80%是靠这20%影响的。营销不好,顶多就是卖的慢一点,但是只要产品好,不论营销好坏,20年后结果都一样。
问:怎么理解“Stop Doing List”?
段永平:主要讲的是做对的事情。它不是一个skill(技巧)或者formula(公式),而是思维方式:如果发现错了,就立刻停止,因为这个时候成本是最小的。我不能告诉你对错,怎么判断对错,要自己积累。
“Stop Doing List”没有shortcut(捷径),要靠自己去积累,去攒,去体悟。stop doing就是发现错,就要停,时间长了就效果很明显。很多人放不下眼前的诱惑,没有停止做不对的事情的勇气。stop doing的意思,就是发现错了就要马上停,不然两年后,可能还是待在那个不好的地方。我一直想的是长远的事情。很多人都是在眼前的利益上打转,他30年后还会在那儿打转。
问:在硅谷怎么更好地带娃?
段永平:最主要的,要给孩子安全感。怎么给?就是给quality time,就是高质量的陪伴,跟他们交朋友。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待在一起,把手机藏起来。
要无条件的爱。中国人容易有条件的爱,“你得了第一,爸爸很爱你啊”,这两句话绝对不能放一起说。中国人也爱到处夸孩子得了第一,这容易给孩子压力。孩子会想:我得第二你是不是就不爱我了?我带孩子,坚持尽量不对孩子说“NO”,除了大是大非,涉及边界的事,其他的都让孩子大胆地探索。
问:你主张不贷款,不用margin,错过了机会怎么办?
段永平:贷款和用margin,赚的时候快,赔的时候更快。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湿一回鞋就湿一辈子,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有些机会总是要错过的,只要保证抓住的是对的,就足够了。)我们过去的大部分竞争对手都消失了,我们还健在,道理也许就在此。
很多人经常做一些明知是错的事情,是因为抵挡不了短期利益的诱惑。看完这个访谈的文字记录,感觉文字和回答真是来自灵魂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