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的几个华为案例
这两天华为的消息被刷屏,昨天晚上我就把任正非在记者会上的全文看完了,一直看到晚上十一点半,早上到公司又看了一遍。感慨当然非常多,时代选择了任正非,很多人都说任老格局高,战略眼光长远,这些毋庸置疑,但我另外看到任老对知识的吸纳不亚于任何年轻人,对产品和人的关注同样超出绝大多数人。
在我的职业路径里,其实也有几件和华为相关的事情,凭记忆记录下来。
我毕业后的第一家公司,老板对华为比较推崇,很多地方学华为,后来公司被纳入华为的合格供方,当时我正好负责质量管理,所以审厂、对接的工作,我参与了一部分。他们当时来了两个人,一个人是来自供应链部门,另外一个是市场部门。供应链部门的人之前是做开发工作的,所以对产品非常了解,这样他一个人就基本上把审厂流程跑完了,工作效率非常高,当时我们都非常震惊,一般公司出去审厂,质量、采购、产品、商务、研发一大堆人,在华为也许一两个人就行了,这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我后来离开第一家公司,也和华为密切相关。当时华为的订单量,每年一两千万左右,虽然占比公司销售额并不是非常多,但因为潜在的市场价值,所以公司上下都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华为对接商务团队,而我的职责是保障供货质量。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当时华为有一批货要出到海外,走的是水运,而我们供货的设备里有一个配件,其氧化质量太差,个别件到现场后发现外表面锈迹斑斑,虽然不影响实际使用,但对于华为这种注重质量的公司而言,这就是不能接收的瑕疵品了。虽然我在质量管理的几年犯了不少错,但基本上能撑住场面,但华为的质量事故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司打算让我转岗,我考虑了一下,最后选择主动递交了辞呈。
我第二家工作的公司选择了北京,虽然没和华为有直接的业务往来,但巧合的是,他们在一个园区。位于北清路的中关村环保产业园,当时我的路线经常是:4号线坐到最后一站安河桥北,然后打车到环保园,告诉出租车司机到华为园区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我有个之前的同事在华为北研做交换机底层驱动,找他在环保园散步聊了几次,他告诉我华为的加班文化确实挺狠的,在加入公司的前几年,基本上是早9点晚9点,一周6天,就是现在网络上流行的996,那时候是2013年左右。但如果成为技术leader,加班可能会好很多。印象中,华为的班车二三十辆,上下班时比较壮观,整个环保园估计只有华为有自己的食堂,其他公司在两个公共食堂。每天中午餐后,可以看到若干的华为人成群结队地在园区散步。
还有一个巧合的是,我之前有个同事,她老公也在华为,华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说是内部租。我在园区上班的时候,去过几次他们家,同事老公基本上是回来一起吃个晚饭,然后继续回去加班。这几年看他们一家去了埃及,估计是外派,在埃及还有一个华为亲属团,小孩可以统一在那边上学。看他们发的朋友圈,华为对员工的照顾还是非常不错的。
我现在的公司和华为交集不大,但因为是做硬件起家,所以借鉴引入了华为的IPD系统。实际上IPD不是华为的原创,但华为把它在国内发扬光大了。说起IPD,就不得不说下“先僵化、再优化、再固化”的理念,当时华为引入IPD管理制度,主要的咨询公司是IBM。而IBM派了70位顾问,每人每小时300-680美元,驻扎5年,总共价值20亿人民币,从这一点来看,任老的魄力、坚定的信念,真是一般人比不了。
很多公司都在学华为,但我感觉都没学在点子上。从一些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对公司的价值观引导是非常大的。领导者在其位,谋其政,对产品、对客户负责,对员工的影响是直接的,其他所谓的企业文化反而是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