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 · 人与驼
经过短暂的睡眠,早上六点我们就起来,六点半出发了,因为今天上午的行程是鸣沙山和月牙泉,这是仅次于莫高窟的热门景点,应该不仅会有黄沙堆成的山,还有我们游客们用血肉筑就的新长城。而且鸣沙山属于完全的沙漠,7月中旬的沙漠早晚很凉快,但中午就不是很热,而是酷热和暴晒,所以我们7点进入景区,中午前游玩完,避开热情的沙漠和热闹的人群。
虽然才七点钟,太阳已经老高了,好在还不晒,天空也非常晴朗,蓝天白云如WINDOWS95一般的完美。
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包括鸣山沙和月牙泉两个主要景点,就位于敦煌市的边上,从酒店开车十来分钟就到了。一下车,就看到一座金字塔形状的大沙山,山脊不仅楞角分明而且非常笔直,真是非常独特的沙漠景观。
以前鸣沙山景区就是沙山,现在扩出来一大块,原来的古建筑式样的大门就真只剩一个大门了,就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了。
要说一句,鸣沙山景区是24小时开放的,晚上可以去里面看月牙泉的灯光,早上还可以去鸣沙山上看日出,一张票在两天内有效,而且可以刷脸就进去。我就是凭着这张老脸在第二天早上又去鸣沙山看日出的。
鸣沙山处于库姆塔格沙漠边缘,沙峰起伏,人们顺坡滑落,便会发出轰鸣声,称为“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几年前在新疆边境上也去过一个叫鸣沙山的景区,这种因沙石构造而产生的特殊现象其实比较常见,在我国境内就还有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与敦煌鸣沙山同为中国四大鸣沙山,至于国外沙漠中有鸣沙现象的也很多。只是古时中原人难得深入大漠,所以对河西走廊上的敦煌鸣沙山非常重视,再加上老和尚低血糖或严重脱水时看到万道佛光的故事,所以敦煌鸣沙山更为有名。
不过除了鸣沙外,敦煌的鸣沙山确实还有非常奇特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沙峰形状,多是金字塔的样子,而且棱线非常分明,简直就是放大了的儿童沙堡。更神奇的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千年来都是这样。
这其实是鸣沙山所处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它正处在一个大风口,两边来的沙漠大风在此交汇,把一座座沙峰吹成了一座座金字塔。即使白天游人们嬉戏中破坏了锋芒一样的沙棱,大风在一晚上就又能恢复成标准的金字塔。其实,敦煌这座沙漠中的绿洲,之所以能存在千年,而不是像楼兰一类的古城被沙漠吞没,也是由于两股大风互不相让的结果。敦煌人什么防沙工程都不做,沙漠也不会进入市区,只是把敦煌市围绕起来。
在沙漠里,背对金字塔沙山,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吧。借用郭德纲还在天津学戏时那位还在当主持人的主流那时的名言吧: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早就知道鸣沙山里骑骆驼是必玩的项目,曾经在新疆的沙漠里骑骆驼走过一圈,但那是我和闺女她妈骑两头骆驼的信步闲游,鸣沙山这里可不是沙漠里漫步的二人世界,这里有堪称震撼的骆驼大军,那种震撼性的感观只能是身为骆驼大军中的一员,再从高高的沙山下观望整队人马,才能切身感受到震撼两个字。
在沙山下的骆驼区,乌压压的全是骆驼,有的卧着休息,有的站好准备出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骆驼,真进了骆驼窝了。
据说敦煌鸣沙山每天会有上千头骆驼,都是由农户自己养和训练的,每天天不亮就进入景区,天黑了再下班回家。
每次骑骆驼要一百多块钱,但赶骆驼的驼倌说景区一分钱不给他们,他们自己出骆驼出草料,还要跟游客走一大圈,只是通过为游客拍照收每名游客20块钱,算是他们和骆驼们的工钱。
真是坚强的骆驼和坚强的人民,不管真正如何,排队按号骑上一峰骆驼,又给了驼倌小哥20块钱,帮我全程拍照,只是4瓶可乐钱,却能让驼倌和我都感到幸福。幸福其实真的并不昂贵。
骑上高大的骆驼,成为大驼队中的一员,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有些气势了吧,这还只是大部队中的一小部分啊。
一阵风吹来,刚才还光滑如同水面的沙漠被吹出了层层褶皱,扬起的黄沙把蓝天白云也暂时挡住,现在有有些古代大军出塞或是商队西行的感觉了。
一开始出发的时候只是觉得一大堆的骆驼,等走出一段距离,所有的骆驼都在祥子们的牵引下排成三列纵队向沙山进发时,才更感到骆驼的数量。
中国史书中经常有几十万人战争的记载,传统评书更是夸张,再加上中国人习惯的理性思维认识,所以总觉得人多势众是很正常的,哪场仗要是不拉出个万八千人,好象都不好意思在战争圈里混,也就只能算个械斗。
其实真正有过军旅经历的,都知道那些古代传下来的数字根本不可靠,现实中千八百的士兵或剽骑,一旦以战斗阵型在战场上展开,就能给人扑天盖地的感觉了。看秦始皇兵马俑是密集的感觉,那是蓄势待发的兵力集结,真打起来就会是我现在的这种感觉了。
骑在骆驼上,坐的高,看的更远,更觉得三列骆驼纵队一眼望不到头,队头队尾得有几公里的距离,我们还在出发地慢慢走,最早出发的骆驼了已经出现远处高高的沙山了。
其实我们这支一字长蛇阵只有一千来头骆驼,在现代军队里只是一支团级规模,古代也只是小规模的作战部队,但已经如此壮观,真有千军万马杀过,那就是刀枪林立红旗乱了。
我们的骆驼行走速度不快,每五头骆驼就有一名驼倌牵领,而且这些驼倌和骆驼们常年在固定的线路上行走,对道路和速度都非常熟悉,就是在上沙山时,因为骆驼太多和道路坡度变大,出现了骆驼堵车,在沙山下等了半天才按顺序继续往前走。不过我倒是利用这段时间,把手机和单反交给徒步的祥子,帮我从各个角度拍出我在骆驼上面的高大形象和四处都是的大骆驼们。
身临其境,更觉得古代战争真是不容易,我们这些时间充裕,不携带武器辎重的游客,骑骆驼一大圈还出现一些混乱,如果时光倒退一千年,在这片沙漠中出现一支上千人的军队,先别说打仗,在没有对讲机和电台的古代,要保持上下传令通畅就不容易,更别提还要时刻防备止不定在哪的伏击。如果没有平时刻苦训练保持良好纪律的军队,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指挥官,队伍不用打仗,走着走着就能垮掉。
由此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宋朝和明代中后期的军队不堪一击了。在北宋和明朝的体制下,军队士气低落,军人没有希望,士兵练啥啥不行,基层将领问啥啥不会,再往上更是不断空降的外行领导,可以说北宋和大明能坚持到最后都已经是天大的运气了。
一定要记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一定不是好兵,而不想当厨子的裁缝肯定不是好司机。
随着我和骆驼与地面的角度不断变化,沙地上我和骆驼的阴影也不断变化,从骑在高头骆驼上戴牛仔帽的超级牛仔,越变越小,最后夸张地让骆驼和它的驼峰真成为一座大山,我就成了稳坐高山之巅的世外之人。
骑着骆驼颠上颠下晃晃悠悠地绕着大沙山转了一大圈,走了整整一个小时,还是挺累的,颠簸得腰酸背痛腿抽筋,想来古代商队要这样走上几个月,才能把丝绸和茶叶从东方运到西方,更感谢那些虽然态度不是很好但却非常辛苦的驼倌们,古人今人都不容易啊。
回到沙下的休息区,驭了我一大圈的364号骆驼也累得趴下休息了,这还是一头没成年的半大骆驼,已经很高大了,但还显得有些单薄,而且走沙山经验还不够多,所以紧紧挨着前面的一头大骆驼,一步步踩着先行者的脚印,连休息时都要紧挨着。它已经表现的很不错了,再过一两年,它就能成为经验丰富体力充沛的大骆驼,也能像山脊上的那几头只能看到轮廓大骆驼一样,不摇不动地挺立在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