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经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篇幅过长,建议收藏后慢慢细看

产业化经营使得非营利组织走向市场,由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来调配非营利组织的各种资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不仅是我国社会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全球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美国弗斯顿伯格(Firstonherg,P.B.)所说:“现代非营利机构必须是一个混合体:就其宗旨而言,它是一个传统的慈善机构;而在开辟财源方面,它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组织。当这两种价值观在非营利组织内相互依存时,该组织才会充满活力。”

01

我国非营利组织

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背弃社会宗旨

非营利组织的根本属性之一是非营利性,在为社会公益或者互益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利润只要不进行分配,仅用于组织开展社会活动及其自身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公益宗旨仍没有发生改变。

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的根本目标,而这恰好与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相悖在市场大环境的渲染下,在这种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组织自身缺乏良好的治理结构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非营利组织很容易经不住获利性的诱惑而选择追逐利润,进而放弃社会宗旨,更有甚者,组织宁愿以牺牲公益宗旨为代价来求得利益,将利润最大化作为组织所有活动的出发点。

如:个别农村民间组织违背了成立时的非营利宗旨,私自分配财物,偷税漏税,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造成组织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下降等。

缺失社会公信力

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赢得声誉和公众支持的基础。自产生以来,一直为公众塑造的是健康、积极、无私奉献等具有良好公信力的社会形象。

由于相关责任机制的缺位以及某些组织营利性强等原因,出现了非营利组织对资金的使用低效甚至无效,组织内个别成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现象,这些使得公众失去了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组织的产业化经营就难以有效进行。

陷入筹资困境

资金是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基石。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补贴,政府资助占据半数以上

根据国内知名非营利组织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国非营利组织收入结构不合理,其中,财政拨款和补贴占总收入比例将近过半,过高比例的政府资金支持使得非营利组织产生过度依赖。营业性收入约占6%,会费收入占20%以上,其余收入占比均小于5%,这些经营性收入占比不高,表明非营利组织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还不强。企业资助约为5.6%,社会个体捐赠比例极小,约为2.1%,社会捐赠占组织收入比例不足十分之一,非营利组织得到的社会募捐极少。

在没有进行产业化经营时,如果政府不再向组织投入较多的资金,而组织自身又很难产生收入,组织成员必然会积极寻求资金来源。在筹资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极有可能发生不重视发挥自身职能,进而导致愈加困难的寻求资金来源,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 缺乏运用市场机制能力

非营利组织同其他营利组织相比,并不具备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如:价格机制(市场机制的关键之处),低收入群体和受社会保障者作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服务对象,社会公众的生活必需品(多为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是非营利组织供给的主要产品。如果这些产品定价过高,不仅会对相关部门的成本和最终销售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更会造成组织的服务对象无力购买。这些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价机制起了决定性作用,说明组织不能照搬企业完全根据市场价值规律进行产业化经营模式。

● 缺乏市场营销体系

第一,非营利组织营销观念淡薄。国内很多非营利组织都没有成立营销部门,不仅认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需要进行营销,而且对消费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也不高。

第二,非营利组织中专职从事营销工作的人才匮乏。非营利组织成员的工资待遇同政府和企业人员相比相对偏低,非营利组织还缺乏相关配套的社保制度,成员的薪酬和绩效难以得到物质保障,且职业声望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很难吸引营销人才。

第三,非营利组织缺少资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提供的资金已不能很好的满足非营利组织完成社会使命的目标,而社会捐赠由于其不稳性,无法保证非营利组织能顺利开展公益活动。第四,非营利组织缺少竞合意识。国内仅有少数非营利组织会对市场竞合战略进行规划,其竞争和合作意识远远低于营利企业。由于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导致非营利组织忽视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最终这种竞合关系不能被有效利用,对组织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绩效评估不通畅

第一,非营利组织缺乏相关绩效评估平台,能够进行绩效评估的组织少之又少。

第二,组织中的绩效评估规范性不强,很难发挥评估的作用。

第三,组织进行评估的出发点不端正,并不是要达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多是为了争取更多资助,功利性目的较强

第四,组织进行绩效评估后,评估结果没有及时反馈,不仅浪费评估资源,也难以说明评估结果是否被有效运用。

第五,组织进行绩效评估没有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如:农村民间组织的创立多是由于发起人的个人魅力和其艰苦创业的精神,内部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估机制,成员不能按照有效的规章制度开展公益活动,无法构成规范的评估体系,阻碍着组织的长远发展。

● 监督机制不完善

第一,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难以对其质和量进行测度。同时,组织产品及其产生的效果二者之间存在时滞性,提供的产品难以有评判标准。

第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服务不是直接被服务的购买者获得,服务的间接性造成组织很难获取相关信息,进而形成监督困境。

第三,社会捐赠者和组织的服务对象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监督主体,前者由于其监督动力不足、信息的缺失等,很难发挥监督主体的作用。而后者多是弱势群体,缺乏获取信息、表达需求和动员资源等方面的能力,更是由于自身处于的不平等地位,最终造成监督主体的缺位。

第四,对非营利组织而言,监督机制几乎不可能依靠制度性安排。较为合理的是非正式制度安排,即以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来进行互相的监督约束。

02

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产业化

经营路径的对策建议

● 找准发展定位,提供重要源泉

找准发展定位,通过明确发展方向促进非营利组织产业化经营。在全球发展形势下,非营利组织必须要找准自己定位,了解非营利组织产业化经营态势及其运行规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自身产业化能力,对于组织蓬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营利组织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定位点,接受社会和市场的选择,健全功能完备的“输血”机制。更重要的是,非营利组织同企业一样是需要产生利益,但这是为组织倡导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而产生的利益,产生的盈余部分一定是用于组织自身发展或者支持其他社会公益项目,这样才能达到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非营利组织要围绕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来制定自身发展战略,以此来指导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 提升公信度,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社会公信度,通过打造公益品牌推进非营利组织产业化经营。非营利组织是搭建于资源供应者与资源需求者间的桥梁,只有提升组织公信度,才能更好发挥这种中介作用,调动和利用更多社会资源,赢得供需双方信赖。

在非营利组织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社会公信度更是保障其平稳发展的根本。

第一,非营利组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自身具体服务对象和社会作用,驱动非营利组织始终遵循其服务宗旨,服务公众。

第二,加强组织人员管理,树立“服务就是奉献”的良好道德观。

第三,建立社会问责机制,实现组织产业化经营的公开化、透明化。

第四,完善组织自律机制,强化非营利组织内部自我约束能力。

第五,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着力于社会大众需求,从知名度、美誉度、普及度这三个维度提升组织自我价值,产生良好社会效应,成为公益名片,形成认知度很高的公益品牌,不断提升自身社会公信度,为组织产业化经营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非营利组织还会孵化出一大批公益品牌项目,进一步成为社会建设的“润滑剂”和“减压阀”,成为公益界的风向标。

●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智力支撑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培育专项人才加快非营利组织产业化经营。

第一,非营利组织严格规范员工的资格认证考核,实施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把好人员的入口关。

第二,通过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同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加强联系,加大对专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及管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加快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步伐。第三,健全合同聘用、职业规划、绩效评估和奖惩等同组织成员密切相关的体制机制,规范人事档案、职称、福利、社会保障等制度,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调动人员积极性。

第四,加强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一种道德的自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第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得成员适应非营利组织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为组织的产业化经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不断提升非营利组织能力,并通过有效利用现有和潜在资源,提高组织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更好把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时机。

● 建立健全自律机制,提供制度支持

建立健全自律和他律机制,通过增强自身能力助推非营利组织产业化经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责任机制,强化竞争机制,构建第三方的监督与监控机制。

第一,在组织内部设立理事会等治理机构,参与组织重大决策,建设职业道德、组织精神等行为准则,强化章程约束作用,增强组织的责任感,完善自律机制,以满足自身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此外,非营利组织中设立由一定人数的、较大捐赠者组成的非常设性的监督委员会(每年根据具体情况,对监督委员会的成员进行相应调整),以突击式、非确定性的监督检查,更好实现捐赠者的知情权,防止监督主客体之间存在不正当交易。

第二,组织要具备战略性和前瞻性,抓住产业化经营带来的机遇,并从产业化、市场化的视角规划其发展,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逐步完善组织竞争机制,获得更多生存发展空间。

第三,与其他非营利组织共同建立非营利组织协会、联合会等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和资格认证服务,运用收集的信息和资料,对非营利组织产业化经营的运作绩效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以加强组织的自律性,并建立统一的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制度、统计制度、统一报表格式,实现评估指标标准化,强化对非营利组织产业化经营监管的可操作性和评估的有效性,形成行业监督组织,构建全民参与的、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提升组织运行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度。

来源 / 网   络

作者 / 侯利坤

编辑 / 郑孝敏
审核 / 张   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