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洞 · 遗珍
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发现了莫高窟的藏经洞,洞中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上至5世纪下至11世纪的大批经卷、典籍、佛画和丝织品。因为特定的动乱和无序年代,藏经大量流失海外,国内的藏经洞文物主要集中到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收藏,甘肃地区还有不到600件敦煌写经,其中甘肃省博物馆收藏138件,仅次于敦煌研究院的383件。
多亏了甘博现代化的展览条件,所以能看到敦煌写经和佛画,而且还能用相机拍照。这些遗存下来的藏经自然与原有的规模无法相比,但从中也可一窥藏经洞保存下来的古代文化和文明。
展厅里最重要的敦煌遗珍就是出土于藏经洞的北宋淳化二年的《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
所谓经变,就是过去的老百姓不识字听不懂高深的佛家道理,为了更好地传播佛教,就把佛经中的故事和道理画成画,老百姓看了再听师傅讲经就容易明白了。
这幅图轴绢地敷彩,绘佛、菩萨、僧俗人众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经变故事分列在说法图两侧,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形式展开,一个情节一幅图,共有15幅。是国内现存的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也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连环画。
画中心绘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坐说法,上部绘“七佛”、“七宝”、及仙山楼阁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萨分列两侧供养。经变故事以连环画形式展开,分为15幅,绘画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一、二图是楔子部分;三至十图叙述了父母养育,含辛茹苦,也是全画的重心所在;十一至十五图是结语,褒扬孝子,鞭挞娇子不孝。
我国保存下来的古代佛教以壁画为主,绢本画为数不多,这幅经变画就继承了唐代壁画的传统,既有唐的雍容华贵,又有宋的秀美俊俏,构图上做到了统而不滞,活而不乱。使用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白粉、金粉等,虽历经千年仍色泽鲜艳。
真难得,这件国宝留在了甘肃,而且能公开展览,让你一次看个够。
我曾有两次亲眼看到敦煌写经,一次是1996年,在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看的敦煌展览,不过人山人海,而且当时不很懂这些残存纸本的价值,现在已经记不起看过什么了。第二次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足迹展馆,里面展出了敦煌的佛像,临摹的壁画,还有写经,算是第一次真正看到和接触了敦煌宝藏。不过还是这次在甘博看到更多的、内容更丰富的和保存的最好的写经。
这卷唐代的写经,距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却仍然字迹鲜亮,宛如高僧刚刚誊写完成。
这里不仅有汉字的佛经,还有各种民族的文字经卷,这轴宋代的回鹘文写经就是我第一次看到回鹘文,虽然在各种历史书中经常能看到这个中古时期的西北民族。
在中日关系如胶似漆的小时候曾看过中日合拍的电影《敦煌》,第一次形象地认识了敦煌莫高窟,取材于日本小说的电影也讲述了藏经洞的由来。
那个甘州小娘子就是一名回鹘公主,她的生命在电影中结束,她的民族也在历史中结束,回鹘的历史只存在于史书和由藏经洞保存下来的回鹘文写经中了。
这件唐和吐蕃时期的藏文写经也非常难得,小时候关于吐蕃的印象一是文成公主和亲,另一是周里京在国际和平年那年拍的《大漠紫禁令》,后来才更多地了解到和亲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曾经非常强大的吐蕃王国,强大到大唐用和亲也无法保证真正的和平。鼎盛时,吐蕃不仅占据河西走廊,还进兵西域,势力范围与阿拉伯帝国相连,南边还控制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
但此后,中国中古时期的温暖期结束,气候转冷,青藏高原更加寒冷,人类宜居环境恶化,吐蕃的社会生产和人口数量不断衰落。而且,佛教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始广泛传播,逐渐取得统治地位,这种推崇平和,修来世和出家的宗教,使本已势力大减的吐蕃更缺乏冲出青藏高原的动力,逐步被兴起的蒙古控制,从政治上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版图。
欢迎搜索ID:walkingwithsh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