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多妻促进繁殖?研究:动物的一夫一妻制度,或会导致物种灭绝
在近代文明的人类社会中,“一夫一妻”制度是尊重女性、尊重婚姻、尊重爱情的必要存在的婚姻制度。尽管现存世界上还是有“一夫多妻”制度的国家存在,但那在人类社会中也只占少数。
美国就曾对人类最终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夫一妻”制度做过调查和研究。
研究显示,害怕幼儿被无血缘关系的雄性杀害是人类形成“一夫一妻”制度的关键原因。因此美国曾在《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一夫一妻”制度很好地保护了人类后代。
除此以外,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有着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情感感知。人类的生活不仅仅只围绕着“吃”和“繁殖”,更多的还有自我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种种一切都决定了,人类“一夫一妻”的制度是文明的产物,是自然而然且必然发生的事情。
动物“一夫一妻”可能会灭绝
在动物界中,也有很多采用“一夫一妻”制度的动物,比如“鸟类中的大熊猫”朱鹮,朱鹮孕育幼崽后,父母双方会共同养育幼崽。但最新研究表明,动物采取“一夫一妻”制度可能会导致物种灭绝。
在1981的时候,人类发现的朱鹮已经濒临灭绝,仅存7只左右。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朱鹮,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终于截止到2010年为止,朱鹮已经达到了近2000只。
根据《全球变化生物学》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目前生态变化系统正在趋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很多动物的“一夫一妻”制已经不再是最适合生物繁衍的模式了。
在现在的生态体系下,一夫一妻的繁衍模式会降低动物的繁衍欲望,动物在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加速灭绝。
英国Matt Gage教授表示,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使得自然界生物种类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下降,物种灭绝的风险日益升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动物继续以“一夫一妻”的制度繁衍下去,物种群体的恢复速度就会比物种消失的速度更慢,这对于物种的繁衍和壮大非常不利。
动物存在“一夫一妻”弊端的实验
英国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一种名叫“赤拟谷盗”的物种进行研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们通过改变外部环境,让这种动物分别进行“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的繁衍方式进行模拟。
经过10年的观察研究,研究者们发现,在物种繁衍到第95代的时候,两组对照实验的物种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差别。
一夫一妻制下的赤拟谷盗根本没有办法适应外部环境,对物种的影响,在实验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彻底灭绝了。
而一夫多妻制度下的,一夫多妻之下的赤拟谷盗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在一夫多妻的繁衍制度下,雄性赤拟谷盗必须通过竞争来获得配偶,这就使得一些身体状态相对较好的赤拟谷盗在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
这样一来,繁衍出来的后代成活率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种群数量也会随着繁衍的时间不断增加。
在实验结束以后,一夫多妻制的赤拟谷盗实现了物种数量的稳定,不但没有灭绝,反而还发展得欣欣向荣。
直到实验结束之后,仍有60%左右的赤拟谷盗处于存活状态,而这个实验也印证了研究者们的观点,“一夫一妻”制度对于动物来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如果采用一夫多妻制,雄性成年就会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素养,繁衍出来的后代质量也会更高,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久而久之,物种群体的稳定性就会随之上升。
“一夫多妻”与环境保护
按照上述实验结果来看,确实在动物界中,“一夫多妻”制有利于缓解生物灭绝,并且能保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但人类的介入和生物自己的迭代进化是完全两个概念。
对于人类来说,若把需要帮助且快要灭绝的生物全部救助为“一夫多妻”制也并非就是好事。
我们前面提到过,动物采用一夫多妻的方式来繁衍后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后代质量,从而使得整个种群的数量不断增多。
但是生态链系统本身就是平衡的,任何物种数量的突然增多,都会打破这种生态平衡,而且我们也不能随意干涉其他物种的繁衍。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非客观的因素越多,生态系统就会越脆弱,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对现有的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的话,即便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对动物的繁衍模式进行更改,也没有办法保证动物种群的数量可以扩大。
因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想要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动物种群数量,当务之急除了改变一些快要濒危的生物繁衍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环境。
另外我们要知道,实验室“一夫多妻”制的实验环境是相对理想的,与自然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到了自然界之中,动物所需要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就会更多。
因此实验数据只能模拟出一种理想的情况,并不能完全运用于实际生活,对于人类来讲,为动物的正常繁衍提供良好的环境,原比干涉他们的繁衍模式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