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病害难以防治,关键要选对药剂

植物细菌性病害是农业生产中的常发性病害,其危害程度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真菌的第二大病害。由于细菌性病害预防措施复杂、传播方式多样,发病初期难以被发现,发病速度快,侵染范围广,且防治药剂单一,缺乏新型药剂,加之长期连作,近年来却有上升加重的趋势。

细菌性病害症状表现为萎蔫、腐烂、穿孔等,如软腐病、青枯病、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叶枯病、柑橘溃疡病等,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害部位溢出细菌粘液,我们常说的“菌脓”,并伴有明显恶臭味是细菌病害的特征。病原细菌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细菌性病害防治难度大,前期隐蔽性较强,发现时中期或晚期、“病入骨髓”(青枯),发生速度快、侵染范围广,高温、高湿及因为风雨而导致植物摩擦破损性,都有可能导致病害发生。农户认知度低,病害的诊断不准确,发生的规律掌握不全面,不能抓住关键时期进行预防,对病害的防治上仍存在“见病用药”的陋习。病害的防治一定要本着“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为重点, 健身栽培为基础, 科学用药作保障的措施。目前用药防治仍是作物细菌性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 采用“防重于治”、“”早期防控” 策略,提前做好预防是防控作物细菌病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

1、预防方法。

(1) 要培养壮苗,种植时要求植株健壮,植株健壮抗逆能力强,就难以被细菌侵染。加强综合管理,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营养剂,健壮植株,提高植株自身抗逆能力;要尽量减少植株伤口,特别是移栽时,不能伤根,一旦植株有伤口,病菌容易侵入。 控制种植的环境条件,如温室大棚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诱发病害发生。病原细菌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及时的将作物残体清园。避免长期连作,重茬连作造成土壤细菌累积,加重病害的发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有利于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生,需要及时控旺。

2、药剂防治。

目前,针对细菌性病害的防治药剂相对单一,种植户不注重多种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交替使用,容易产生抗性。使用抗生素类容易产生抗药性,无机铜制剂,其混配性受到限制,容易出现反应,失去杀菌活性,降低药效。有些种植户使用微生物菌剂进行防治,以菌治菌,对微生物活菌制剂的习性不了解,将活菌制剂与无机铜制剂混合,本身铜制剂就有杀菌活性,会抑制或者杀灭有益菌,降低药效,柑橘区常年使用无机铜制剂容易引发螨类虫害发生。

(1)广谱性消毒杀菌药剂:辛菌胺醋酸盐、氯溴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此类药剂具有强烈的渗透性,杀菌机理依靠强氧化性杀灭真菌,不但对细菌有效,对许多真菌、病毒性植物病害也有不错的效果。也可以用作伤口消毒处理,也可以叶面喷雾。代表性药剂有辛菌胺(醋酸盐)、溴硝醇、氯溴异氰尿酸和;

(2)抗生素类杀菌剂:通过发酵分离提取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如春雷霉素、中生菌素、金核霉素,抗生素类用多了会产生抗性,防效降低。

(3)铜制剂:多位点广谱性杀菌剂,品种较多,几乎都对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预防性效果,无抗药性风险;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价位低,用量少,杀菌效果快;环境友好,适用无公害生产。

①无机铜类杀菌剂: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碱式硫酸铜(波尔多夜)、氧氯化铜(王铜等)。其特点是效果迅速,用药成本低,具有防治应用成本优势。但是,无机通知剂容易产生抗性甚至出现药害,作物花期和果期禁止使用。再一个就是混配性差,多为碱性,与其他农药复配容易产生反应,降低药效,建议单独使用。

②有机铜类杀菌剂:络氨铜、柠檬酸铜、噻菌铜、喹啉铜、噻森铜等;因为无机铜制剂混配性差,容易产生反应,降低药效,所以选用铜制剂选择有机铜制剂,其混配性好,使用方便,安全性高,使用范围及时间宽泛,花期和幼果期也可使用。其次其含铜量低,不会引起螨类繁殖。因为综合性能有优势,决定了其价格成本相对偏高。

综上所述,针对细菌性病害防治,一定要多措并举,预防为主,健壮植株,增强抗逆能力,科学选用药剂,达到“保护+治疗”的目的,避免产生抗药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