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08
伦敦晤文武二弟
见我自乡至,欣如汝返乡。看频疑梦寐,语杂问家常。既及尊亲辈,不遗婢仆行。青春堪结伴,归计未须忙。
【笺说】
1933年开始的首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按规定是不允许在校生应考的,要求毕业后两年,才可参加考试。因此1935年4月,钱先生才获准应试。是年,282名考生中被录取24人,钱先生是80分以上的仅有一人,名列第一。
此时,杨绛尚在清华研究院外文系读书。当时,清华规定研究院各系毕业生都可派遣出国留学,只有外语系例外,不许毕业生毕业就出国留学。没办法,即将毕业的杨绛,不等毕业就与钱先生在1935年7月结婚,准备以自费生的资格与钱先生一起出国。
钱氏夫妇是在8月13日在上海乘船出国的,9月初至伦敦。时大伯钱基厚之子、堂弟钱锺韩(小字阿文)已就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院两年,钱锺书的大弟钱锺纬(小字阿武)也在英国波尔敦工业学院求学。钱先生夫妇一到伦敦,就见到了这“文武二弟”。此诗,即写此异域相见的一番惊喜与感叹。
此诗原刊于1935年11月1日《国风》半月刊第7卷第4期,题为《赁庑卧病裁诗排闷》一诗的第四首,后有注:“锺韩、锺纬两弟皆来小叙。”
见我自乡至,欣如汝返乡。
首二句说,两位弟弟看见自己从故乡来,高兴得像他们自己回到了家。
看频疑梦寐,语杂问家常。
颔联上句写,看了又看,不相信是真的,怀疑是梦中。此种境况,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也是如此描绘:“相对如梦寐”。
下句的“语杂”,指话语零乱,急不择言,不及组织。这句说,两个弟弟,你言我语,杂乱地询问家中的日常情况。
这二句,直白自然,纯用白描,但形神俱见。“频”“杂”二字,写出相见之惊喜,喜极而言语无序的情态。二句为全诗精彩处。
既及尊亲辈,不遗婢仆行。
颈联的二句写二弟的“语杂”:即问到了家中大人尊长一辈的人,还没有落下家中的男女仆从。
“尊亲”,对自己或他人父母的敬称;《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行”,与上句的“辈”,互文同义,都是辈分的意思。可见这两个弟弟,既很尊敬大人,也很关心家中的底层仆人,没有纨绔子弟的傲慢。
以上六句描写了他乡相逢问询的情态,钱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引述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开花未?”说:
王维二十个字的最好对照是初唐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栽?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去下泽,去剪故园菜。”这首诗很好,和王维的《杂诗》在一起,鲜明地衬托出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王绩相当于画里的工笔,而王维相当于画里的“大写”。
如此看来,钱先生的这首诗也是“大写”了。
青春堪结伴,归计未须忙
此尾联上句,化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家”的诗句。不过,杜诗中的“青春”,指的是春季,而钱诗此处的“青春”,指的是青春年华,当时已是9月的秋季。钱先生表达的意思与杜诗也相反,杜诗说,要趁着“青春”,早“结伴”“还家”,而钱诗在这里要表达的是,“青春”正应该“结伴”求学。
下句说,回家的计划,不要忙着策划。
“归计”,指的就是回家的计划。于此可见,钱先生认为,乘着年轻,要全副精力投入学习,不要只是恋家而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