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际才:为什么现代人要画现代山水画?

2020-12-01 11:23

以下文字由子语整理自张际才中国写意山水画训练营导师教学语录。

一、为什么现代人要画现代山水画?

艺术创作虽然本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抒发个人的情感,但当艺术家把作品放在社会上接受观众评价时,它就有了社会属性,你就不能太放飞自我,“自以为是”,就要尊重大众普遍的审美趣味。

绘画也是这样,你画的作品终究是要拿出来给人看的,不管是给当代人看,还是给未来的人看,总之不是给古人看的,所以现代人画画,一定要有现代感。

中国山水画尤其如此。

很多初学山水画者,从临摹古画或芥子园山水画谱开始,这个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问题是中国古典山水画那套笔墨语言体系太强大了,如果你从临摹古画开始,一旦你进入这个体系之后,就很难走出来,画来画去仍是在走古人的路子,而古画是与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越走越远的。

要说复古仿古,清初四王已经达到了顶峰,“四王”之后,再也没有画家因为“复古仿古”而自成一派的,说明中国古典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近现代中国画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另辟蹊径,变革求新,从徐悲鸿提倡的“中国画改良论”,到早期岭南派提倡的“中西融通”、到建国后倡导的“新国画运动”,莫不如此。简单来说,近现代以来,没有哪位画家是因为画古画画得好而成名成家的,因为你画得再像也画不过古人,超越不了古人。

现在中国山水有一派为什么总是喜欢画残山剩水,画死山、假山、秃山、火烧山,毫无气势,死气沉沉,没有美感?一是受古典文人山水影响,没有走出古人的体系藩篱;二是在古典的基础上跟风学黄宾虹,而中国只有一个黄宾虹,他的山水其实是不可学的,你画不出“厚重华滋”,就很容易把青山绿水画成毫无生气的穷山恶水。

中国山水画技法繁复多样,对山水画初学者来说,入什么门、学什么样非常重要,同样的“皴、擦、点、染”,同样的笔墨技法,为什么有的人画出来的是古典山水,有的人画出来的是现代山水?就是因为创作理念不同,审美观不同,路径不同,技法的运用不同。

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我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二、写意山水画是“写”出来的,但这个“写”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内核,我们说中国山水画的写意,其实有二层意思。

一是抒发真性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神往,抒胸中悠然之气,舒胸中不平之意。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宋画的精细,倪瓒、文征明、董其昌等文人画家的一丝不苟,还是魏唐时代的豪放,徐渭、八大的痛快淋漓,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写意,这是我们要继承的。

二是从技术层面来说的,相对于西画对物象的客观写实,相对于工笔画对物象的细致描绘,我们说的写意中国画,更多指的是以神求形,笔墨传情,在技法运用上则表现为打破各种框框。对于写意山水画来说,就是不拘泥于传统成法,不纠缠于一枝一叶、一山一石等这些细节,而是追求整体神韵、意境,大胆画去,直抒胸意。

所以写意山水画特别强调“写”最忌“描”和“涂”,不主张制作、拼贴。“写”始终是中国绘画笔墨审美的基础,陈玉圃在《山水画理》中说:中国画至今能守恒不替,在发展前进中仍保存着国画的本体特色,那么重“写”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写”就是泻,引申为散。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书画同源,强调的都是作为审美意义的“写”的作用。

但这个“写”,不是脱缰的野马,放飞的风筝,“逸笔草草”决不是乱涂乱抺,潦草了事。

事实上,“写”是一个从写实到写意的升华过程,是一个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建立在对笔性、笔力,墨色、墨性的了解和掌握基础上,建立在对传统笔墨技法的了解掌握上,建立在基本的写实造型能力上,同时也建立在对中国山水画画理的理解基础上,这就需要经过长期正确的练习和实践,需要对现代山水画审美正确的认识。

三、中国山水画的动态美与韵律美。

中国山水画中的大自然从来都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让画面活起来,流动起来。

美学家宗白华曾说过:“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舞”就是动感,中国书画艺术非常强调笔飞墨舞,韵律美感。 英国美术史家罗杰·弗莱也说:“中国艺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线的节奏,这种线的节奏又总是具有流动和连续的特征,这真是一种用手画出来的舞蹈的曲线。”

的确,我们所能看到的汉唐绘画和见于敦煌石窟的北魏北周时期的壁画,都具有一种飞舞的动态美。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王维的山水画具有“山谷盘郁,云水飞动,意出尘外”的意境,可见动态美是衡量中国山水画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就是以倪瓒、董其昌为代表的元明文人画家所强调的闲静、幽寂,画面实际上也是动的,呈现内在张力,只不过他们更注重以静制动。

我们常说,看中国山水画要“远看其势,近取其质”,这个“势”,就是“动势”,就是动态美;我们说创作时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就是要注重画面整体的“动势”“气势”等效果。

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说:“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皆非,”就极为强调“势”在中国画创作中所具有的神妙功能。

什么是“势”?什么是中国画的动态美?就是指画面整体呈现出来的跃动的态势,这里既有画面形象呈现出来的动感,也有蕴含于笔墨中的起、承、转、合的变化与节奏,也有表现在构图上有意识构思出来的奇峻之境。

四、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实则是一个诗化了的自然;看似写形,实则画境,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诗境。

“诗画一体”“画中有诗”是中国山水画审美哲学的理想境界。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诗与画在意境表达上的共通之处,作为诗人的唐代王维第一次提出“画中有诗”,成为后世山水画追求的终极目标;苏轼说:“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就是诗画一体的表达;黄庭坚评价李公麟的画作时说:“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而李公麟也将自己的画比为作诗:“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

两宋之后兴起的文人山水画,更是把田园山水作为理想生活的象征,将山居生活和隐士理想融入到山水画当中,强调山水画以形写神,可以“畅神”,可以“卧游”;历代山水画作品,画里是描绘崇山丘壑、山泉野趣,画外则是表现画家理想中的“隐居秘境”,画作中的很多景物看似平常,实则匠心独具,意在造境。

中国的古诗空灵、清淡、意在言外;中国的山水画质朴、和谐、画外寓情。意境是诗与画共同追求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绘画、哲学)最具特色的精神内涵,是有限之中体味的无限意蕴。

诗与画的结合是一种哲学的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种美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动,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皈依。

五、古人说作画“三病”是什么意思?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画创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三病”出自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版(板),二曰刻,三曰结。” 并对“三病”逐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翻译成大白话,大意是:

“板”,即呆板,因为功力不够、腕力弱,控制不住用笔而致线条呆笨。

“刻”,即做作、刻板,运笔过于追求某种效果,反而致笔迹生硬,棱角暴露。

“结”,即滞碍不流畅,不痛快,所谓“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看上去很不舒畅。

中国画重视用笔,重视线条美和气韵,清代笪重光在《画鉴》中说:“画法忌板,以其气韵不生。” 用笔如果“板、刻、结”,哪里能来“气韵生动”和线条美?

“三病”总的来说就是死板,所以我们主张作画要“活”,强调以“写”为主,追求生动活脱,不拘泥于成法。但这个“活”和“写”,又不是狂涂乱抹。要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一是要讲法度,二是要基本功的练习与结累。为什么有的人画了多年,“苦练”了多年仍然死板?恐怕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得其法,即自己未悟出画法或无明师指点。

六、怎样正确临摹山水画?

临摹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但临摹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效果就大;方法不对头,就会走弯路,甚至像黄宾虹老师所说“入邪道”,改起来就更难!

临摹山水画特别要注意三点:

1、选水平高的范画

古人讲“取法乎上”,就是要学水平高的,或选择你特别喜爱的。学山水画临什么样的范画,同练字选帖一样,对后面你画画的风格将影响巨大,所以起步要高,应该临艺术水平高的作品。对于初学者还应注意选择清楚易学的。如选择水平低俗或印刷模糊的作品,则很难从中学到技法,甚至还会带偏节奏,画出毛病来。

2、选择与范画对路的纸张

范画如能看出洇的水印,一般为生宣纸;如果较工细又无洇的迹象,就有可能是熟宣,如果地子泛黄又能看出布纹,则是矾绢。临生纸范画应该用生纸,临熟纸和绢画应该用熟宣。否则,临不出范画的效果。还有一点,临画用的纸最好与范画长宽比例一致,以便更好地学习范画的构图。

俗话说:薄纸宜画、厚纸宜书;单宣宜画、夹宣宜书。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参考。

3、临画注意七步骤

初学者画一幅山水画最好按这七个步骤来进行:1、起稿,2、勾墨线,3、皴,4擦,5、点,6、染,7、着色。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人,则可灵活运用。

图片选自《张际才山水画册》(2020年版)、《怎样画写意山水》(2017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