狒狒的故事,比你想的还要少儿不宜

中国古代许多“野人”、“猴精”的传说,都带有一点少儿不宜的意味。这些几乎都是人类喜好猎奇的编造,不过,真实的我们的近亲,也确实把性和求偶,当作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古埃及奉为神明的阿拉伯狒狒Papio hamadryas),雄狒狒为了能建立起自己的“家庭”,甚至会开展“光源氏计划”(出自《源氏物语》,指成年男人抚养小女孩并在她长大后与之结婚)。

小狒狒出生时毛色为黑色,大约一年后变色 | Till Niermann / Wikimedia Commons

作为传说的狒狒

“狒狒”这个词相当古老。早在汉代辞书《尔雅》中就有描述:“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酉阳杂俎》就更加具体:“狒狒饮其血,可以见鬼,力负千斤,笑辄上吻掩额,状如猕猴,作人言,如鸟声,能知生死。”

“上吻掩额”的描述相当生动,一些猴子确实会翻起上唇,露出长长的犬齿恐吓敌人。但这些都不能和现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狒狒划等号,只能认为,或者是古人对国产猿猴类动物的夸张性描述,或者干脆是想象。

露出犬齿的食蟹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 | BBC America / youtube

古代关于狒狒的描述基本离不开这几个特点:见人就张大嘴笑,趁笑的时候把人咬死,所以猎人一般在胳膊上带着竹筒,在它抓着竹筒笑的时候,抽出手来反击,所以唐诗里写“狒狒穿筒格,猩猩置屐驯”。岭南地区则称“狒狒”为“山丈”、“山姑”,认为它们会在夜里敲门要东西,“山丈求金缯,山姑求脂粉”。在20世纪,非洲狒狒的形象为人所知后,国内生物学界就以这种古籍里的神秘生物为之命名了。

狒狒的“养成计划”

阿拉伯狒狒雄性的体型几乎比雌性大一倍,身长可达80厘米,体重20~30千克,最显著的特征是长可及“腰”的银白色毛发。雌性身长仅为40~45厘米、毛发为棕色,吻部也不如雄性突出,体现了典型的雌雄二型性(Sexual dimorphism)。雌雄臀部都有着结实红亮的结缔组织。

雌性和雄性的外表完全不同 | Ruben Undheim / Flickr

阿拉伯狒狒社会体系相当严明,一般分为四级,执行“一夫多妻制”、“父权制”。在这一体系里,最小的单元是“家庭”,唯一的一只成年雄性狒狒任家长,其余为成年雌性狒狒(一般不超过十只)和幼崽,在一部分“家庭”里还会有一只较为年轻的雄狒狒,它的加入是为了在原“家长”衰老后可以“接管”雌狒狒们。无论雌雄,都以向“家长”亮出臀部代表顺从,雌狒狒的这一举动还有愿意交配的含义。有时雄狒狒为了彰显地位优势,会跟其他雄性发生同性性行为。

梳理毛发也是一种常见的示好方式 | J. Patrick Fischer / Wikimedia Commons

有血缘关系的雄狒狒会带领自己的“家庭成员”,共同组成“家族”,在内部根据年龄来划分等级。2~4个家族还可以组成“群”,最多可以达到400只的规模,一起觅食、活动,群与群之间也会发生争夺食物或者地盘的冲突。多个群再聚在一起,就是一个规模可观的“大部落”。在阿拉伯狒狒的“社会”里,成年雄性是战斗主力,也会对雌性的活动做出监视,如果雌狒狒跑得太远,或是和“家庭”里的年轻雄狒狒发生互动,会遭到“家长”的攻击。

通常来说,一个“家庭”中的雌狒狒之间是平等的,但也发现雌狒狒之间存在社会差异性,有的雌狒狒更活跃、和雄狒狒“家长”的关系更紧密,隐隐有“正宫”范儿 | Kamil Wencel / Wikimedia Commons

雄狒狒一般在4~6岁性成熟,但因为地位低,还没有交配的资格,在它们约8~10岁、身体发育得强壮后,会设法从别的“家庭”里引诱将近成年的3~5岁雌狒狒,通过咬住脖子的“仪式”令它顺从自己。雄狒狒会悉心照料未成年雌狒狒一段时间,待雌狒狒发育成熟后就成了新家庭的第一个“妻子”

雌狒狒对于“有妇之夫”更加中意。家庭里有了第一个“妻子”之后,它对于对其它雌狒狒的吸引力会变大,愿意投奔它的雌狒狒越来越多,属于良性循环。所以对雄狒狒来说,“收养”雌性是很有价值的长线投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