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提升“逼格”的理论或许你能用到

有时候我们会在影视剧或者小说中

看到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理论,

从角色的口中说出来有种

不明觉厉的感觉。

或者是有些创作直接运用了这些理论,

以理论为出发点,从而进行创作。

接下来小编就来介绍一些

同学们可能用得到的理论,

给大家的脑洞带来一些灵感。

01

恐怖谷理论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在1970年被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

森政弘认为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外表、动作相似,所以人类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

而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时,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会觉得机器人非常僵硬恐怖,犹如面对行尸走肉。

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的相似度时,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到正面,产生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有好感,但在相似度临近100%前,这种好感度会突然降低,越像人类反而越恐怖,好感度降至谷底,这被称之为恐怖谷。

也许正因为如此,许多机器人专家在制造机器人时,都尽量避免机器人外表太像人类,以求避免跌入“恐怖谷陷阱”。

恐怖谷理论常常用于机器人科幻题材,或是运用于和人偶有关的恐怖电影。

02

缸中之脑

“缸中之脑”是希拉里·普特南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阐述的假想。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

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这个思想实验常被引用来论证一些哲学,如知识论、怀疑论、唯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中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

一个大脑无法知道自己是在颅中还是缸中,因此这世间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假的、虚妄的。那么什么是真实?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个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或判别取决于他所接收的刺激,假设缸中脑生成一系列“测试用”反应用于检测自身的认知,同时“系统”又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刺激作为回应,此时问题的症结就不在于缸中脑对于世界的认知,而在于“观察者”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

自身存在的客观性被质疑,在一个完全由“刺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将形成一个悖论。

03

特修斯之船

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出自于普鲁塔克的记载,是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

普鲁塔克提出了一个问题: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地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原装的了。

问题是,最终完全被替换部件的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

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后来对此进行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特修斯之船又称为忒修斯悖论,是一种有关身份更替的悖论。假定某物体的构成要素被置换后,那它依旧是原来的物体吗?

04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品质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

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这种效应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何情人眼里会出西施。

晕轮效应有三个特征:

遮掩性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性地认为这个个别特征就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有时候会随意抓住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的,或是一无是处的,这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表面性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还不够了解,容易受感觉、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停在表面。

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来掩盖内部实质。

弥散性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

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05

鲇鱼效应

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

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使这些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鲶鱼效应来源于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活鱼不好保存,经常在半途中就窒息而死了。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就会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多数沙丁鱼都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06

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是对方使自己心动后产生的生理反应,会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这就能解释男女主角为何在冒险中感情会迅速升温。如果你不会写感情戏,那就来一段刺激的冒险剧情。

07

蘑菇效应

蘑菇效应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但此时它自己就可以接受阳光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效应很形象地诠释了多数人的工作经历: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总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视。当他默默无闻地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渐被人关注并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人遗忘。

08

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了

下期内容更精彩

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