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防风
一、本草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甘、辛,温,无毒。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
… “杀附子毒”…
《本草蒙筌》:“治风通用,散湿亦宜。”
《神农本草经读》:“风伤阳位,则头痛而眩;风伤皮毛,则为恶风之风邪;风气害空窍,则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者,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者,关节之风也;身重者,病风而不能跷捷也。防风之甘温发散,可以统主之。”
《千金方》:“解乌头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经。泻肺金、疗诸风,开结气,理目痛。
防风辛走肺,为升阳之剂,故通疗诸风。气之结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风之患也,宜并主之。东垣云∶卑贱之卒,听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能泻上焦,元气虚者不概用,今人类犯此弊。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温,味甘,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防风气温,禀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
肝为风木,其经与督脉会于巅顶,大风之邪入肝,则行于阳位,故头眩痛;其主之者,温以散之也。
伤风则恶风,恶风风邪,在表之风也;肝开窍于目,目盲无所见,在肝经之风也;风行周身,在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风在关节而兼湿也,盖有湿则阳气滞而痛也。皆主之者,风气通肝,防风入肝,甘温发散也。
脾主肌肉,湿则身重矣。久服轻身者,风剂散湿,且引清阳上达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甘、辛,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泻湿,达乙木而息风。
二、现代研究:
1、成分: 主含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索苷等,另含香柑内酯、酸性多糖、挥发油等。《中国药典》规定:含升麻素苷和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总量不得少于0.24%。
2、作用:解热、降温;镇痛、镇静和抗惊厥;抗菌;抗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离体十二指肠、离体气管和回肠平滑肌收缩;抗组胺;抗凝。
3、药理:防风煎剂或醇浸剂,给家兔灌胃或给大鼠腹腔注射,有解热作用;给小鼠灌胃或腹腔及皮下注射防风煎剂及醇浸剂,有镇痛作用;肌注正丁醇提取物,可降低大鼠血液黏度;防风煎剂、醇浸剂灌服或腹腔给药,对大鼠、小鼠具抗炎免疫作用。防风煎剂具抗菌、抗病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