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五味的认定依据

一、 四气的认定依据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狭义的)。主要反映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这么重要,那我们要怎么去判断药物的寒热温凉呢?

药物寒、热、温、凉四气的产生,与其实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本草经疏》云: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此物之气,得乎天者也。”由于四时气候的变化,药物禀受有差异,故有“四气”之名。

药物性能的四气,是古人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反映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温性质是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强调“入腹则知其性”。深刻揭示了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的真谛。大凡能减轻或消除热性证候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凡能减轻或消除寒性证候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于温热。如薄荷、葛根主治风热表证,其性属凉;石膏、知母主治温热病气分热盛证,其性属寒;麻黄、生姜主治风寒表证,其性属温;附子、干姜主治亡阳证,其性属热等。所以一般说来,温性、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寒性、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知母

二、 五味的认定依据

五味是指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自《神农本草经》提出了“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将其作为药性以来,历代本草均遵循之,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发展,逐步完善了中药五味。

《吕氏春秋》记载:“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云:“水谷皆入于胃,其味有五。”说明五味的起源多与烹饮食有关。

最初,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或气味,由人体味觉器官(口尝或鼻嗅)直接感知。如黄连味苦,乌梅味酸,生姜味辛,甘草味甘等,皆“入口则知其味”(《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是药物真实滋味的反映,属于药材性状的范畴。药味肇源于口尝。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不同的滋味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素问.至真大要论》将其概括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就是将五味的作用进行了归纳。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又作了补充。具体说来,辛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如生姜散寒,木香行气,红花活血;酸味具有能收、能涩的作用,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甘味具有能补、能和、能缓的作用,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和中,缓急止痛,又能缓和药性,缓解毒性;苦味具有能泄(包括降与泻)、能燥、能坚的作用,如大黄泄闭,杏仁降气,黄连泄火,苍术燥湿,知母、黄柏坚阴;咸味具有能下、能软的作用,如芒硝泻下,通大便燥结,牡蛎软坚,消瘰疬痰核;淡味具有能渗能利的作用,如茯苓、苡仁渗湿利水。

根据药物的作用确定其味,五味自用于归纳药物作用之后,便渐渐发展成了理论工具,人们便采用了以功效类推定味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抽象之味。这样就出现了本草所载药物的味,与实际味道不符合的情况。比如大凡具有发散作用的定为辛味,具有补益作用的定为甘味等等。如麻黄并无明显的辛味,因其具有较强的发散作用,故定为辛味。又如石膏本无味,但历代本草均记载其辛味。《本草乘雅半偈》诠释为“味之辛解,即用之释”。由此可药物五味经历了“味(口尝之味)→功能→味(性能之味)”的认知过程。尤其是性能之味,已经脱离或部分脱离口尝直接感受之味,是药物实际效用的总结,对临床用药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黄连

(0)

相关推荐

  • 『传统养生』中药进补先识药性

    现今医学提倡基因医疗和药物,将来同是感冒,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基因配给符合该病人状况的药物.这在中医学已长久采用,中药的方剂其实没有定方,配伍的药物依据病人的体质.年龄等加减来因人因时制宜,证明了中药和 ...

  • 四气五味释中药

    原文地址:四气五味释中药作者:图书编辑倪项根 四气.五味,是中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撑点.要想对中药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感知,就必须深入理解四气五味的源流. 我们一般认知任何一味中药时,总是离不开性味归 ...

  • 徐文兵妙解中药四气五味及食物食饮有节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 药食同源,了解药物和食物的药性.气味,做到合理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请看徐文兵老师给大家妙解中药的性味,正确掌握健康饮 ...

  • 中药功效的原理,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功效的来源是什么~ 在自然界中~ 清轻的一类清阳的向上的~~ 上浮的~ 质地重一些的是下沉的~~ 人体内也是同样的规律~~ 中药作用是纠正和协助人体恢复到平衡状态的~~ 所以,使用药物的过程,就是 ...

  • 中药“四气五味” 食物也适用

    祛除病邪,有药物治疗,也有食物疗法.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欲救其偏,则惟气味之偏者能之".医家说的气味即性味.药食均有性味,利用药物性味之偏用于治疗叫药疗,利用食物性味之偏用于治疗叫 ...

  • 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的认定依据

    一.升降浮沉的认定依据: 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的定向理论,主要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一般而言,升,即上升提举,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表示药物作用趋向于 ...

  • 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之间的偏盛或者偏衰. 中草 ...

  • 独立于四气五味之外的中药 芳香药

    有些药难以用四气五味理论解释药性. 香药在古代早期多用作调香品以辟秽防病, 说明作用机理,因而又有芳香药性之说.芳 后来由于外来香药不断输入,宋代以后其应 用范围日益扩犬,对芳香药的药性特点及治疗机理 ...

  • 中药性情之谜——四气五味

    中医之声 医学资讯 公众号 苦味药 1. 苦寒类(清热药) "三黄" 黄连.黄芩.黄柏 黄连在上文已讲,此处对比下这三味性情相近的药物.三味药同属大苦大寒之品,最善清热,亦可燥湿, ...

  • 中药的四气五味,学养生与修行都应该懂的基础知识

    慧福生命文化 今天 自古以来,就有四气五味之说,且一直沿袭至今.每味药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药物的四气五味也是很多道医人的盲点,药物性味总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为四气五味?四气是什么.五味又是什么?对中 ...

  • 谈谈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功效离不开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于四时相应,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药性温者法象春天,所以能生万物.药性热者法象夏季,所以能长万物者.药性凉者,法象秋,所以肃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