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从技术提出到临床实践
Marshall静脉(VOM)包含神经支配、心肌连接和致心律失常局灶,是房颤导管消融的重要靶点。由于毗邻二尖瓣峡部,VOM对维持二尖瓣依赖房扑至关重要。并且VOM是真正与心肌连接的心房静脉。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置入球囊可局部注射乙醇,从而快速消融周围心肌及其神经支配。
本文回顾了过去13年间围绕VOM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该技术的提出,临床前验证,消融与去神经效果,以及一项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行VOM酒精消融的随机对照研究。
一、VOM的解剖与生理特性
1.神经源性致心律失常机制
在功能和解剖上,VOM包含交感和副交感致心律失常机制。在早期研究中,Scherlag等人发现刺激左侧心交感神经可产生来自Marshall韧带/静脉(VOM-LOM)区域的异位心房节律,表明其具有潜在的神经源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对儿茶酚胺的局部敏感性增加提示肾上腺素能性房性心动过速发挥了一定作用,而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显示该区域具有丰富的交感神经支配也支持了这一机制。同时,乙酰胆碱酯酶染色也显示VOM-LOM区域具有丰富的副交感神经支配,这一特性可以解释为何消融Marshall韧带/静脉可消除迷走神经刺激引起的有效不应期缩短。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成分分布密度相反:副交感神经成分在Marshall静脉-冠状窦交界处密集,向头侧分布逐渐减少,而交感神经分布则相反。
2.VOM在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在犬房颤模型中,在不刺激心房肌的情况下高频刺激Marshall韧带可诱发房颤,而艾司洛尔和阿托品可抑制房颤被诱发,提示存在自主神经调节的作用。多个病例报告显示,源自VOM的早搏可触发阵发性房颤。在持续房颤模型中,VOM-LOM区域可存在局灶和折返活动。
3.VOM与二尖瓣峡部
二尖瓣峡部周围房扑(PMF)是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机制之一,占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33%-60%。然而,该部位通过心内膜消融难度较大,通常需行冠状窦内消融。VOM位于二尖瓣峡部后方的心外膜面,冠状窦和左下肺静脉之间,这为行二尖瓣峡部心外膜消融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二、VOM酒精消融的首次人体研究
三、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消融后复发
四、VOM与二尖瓣峡部
既往已提出多种Marshall肌束参与心动过速的机制推测,但区分Marshall肌束与未被消融的心外膜心房肌导致的折返几无可能,特别是在无VOM电信号的情况下。尽管存在机制上的细微差别,我们发现VOM乙醇消融可有效消融二尖瓣峡部,实现覆盖大部分二尖瓣峡部的心外膜-心内膜透壁消融。VOM电位可帮助判断二尖瓣周围阻滞是否彻底,若在心耳内起搏时VOM由近端向远端激动,则说明已实现二尖瓣周围阻滞。
二尖瓣峡部不完全消融可导致复杂传导。多处心外膜-心内膜连接可跨越二尖瓣峡部消融线,联合VOM酒精消融与心内膜、冠状窦内消融可实现二尖瓣周围阻滞。
五、VOM酒精消融与交感神经去神经化
六、VOM酒精消融临床研究结果
七、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目前的认识,未来可能发展出的治疗策略包括:仅在右侧通过VOM酒精消融联合冠状窦内消融实现二尖瓣周围房扑消融;在计划行广泛消融时,通过在所有心房静脉注射酒精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心外膜消融,以及使用其他化学或生物制剂进行消融。
总之,由于在房颤发生机制中的独特作用和特殊的毗邻二尖瓣峡部的解剖位置,VOM是房颤消融的一个重要靶点。VOM酒精消融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实现左房组织、自主神经以及维持PMF的心外膜心肌的快速消融,可提高持续性房颤消融术的成功率。在将来,仍有待更多研究探索VOM酒精消融的技术可重复性与应用价值。
来源
Vein of Marshall Ethanol In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From Concept
to Clinical Practice. Heart Rhythm. DOI:10.1016/j.hrthm.2021.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