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盲盒里拆出一整盒土之后...
⚱️
⚱️
它虽然是一盒土,但我也是费了老大的劲才买到的。
首先这个盲盒只在每晚八点整的时候开售,每日限量几十个,但抢这个盲盒的人少说也有几百到一千号人,以至于我特意定了闹钟,拿出了双十一抢衣服的手速,才在第四天终于抢到了一个品质一般盲盒。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发货等待期——据说土是现挖现装盒的,我寻思这挖土能用多久?
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我的盲盒。
你以为这是泡泡玛特千层营销的新套路嘛?不,这是「河南博物院」的文物盲盒。
就是那个春节期间凭借「唐宫夜宴」出圈的河南博物院,就是那个坐拥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洛阳的河南博物院。而这个盲盒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河南博物院的出圈代表之作,在限量的情况下,月销量依然稳定在1w+。
而我之所以费了这么老大的劲去搞这个盲盒,也不过是为了圆儿时的一个考古梦和中二时期的一个盗墓梦。
盲盒的实质内容其实是河南博物院里的某些复制版小藏品,比如铜钱、铜镜、香炉之类的,运气好的则会摸到隐藏如杜岭方鼎、虎符甚至是玉蟾。这些所有文物皆被包裹在厚厚的土球里,据说是在博物馆的土坑里现刨的土,现封的文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距今也就20天的历史。
但为了能让你体会到挖土和考古的绝妙乐趣,这个盲盒还配备了一套「体验版」的考古/盗墓工具——一把洛阳铲和一把小刷子。洛阳铲这玩意,喜欢看盗墓小说的朋友们估计不陌生,不管是《鬼吹灯》的胡八一、《盗墓笔记》的吴邪还是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都曾提起过这个重要的挖土探地工具——所以,先用铲子探探虚实松松土,再用刷子小心翼翼取出文物:工具虽简陋,但过程却逼真。
就像下面这样:
但,图是我网上找的,欢乐都是别人的。
作为一个连买十个泡泡玛特其中八个都是一样的倒霉催本人,我,一铲子下去啥都不是啥也没有,快乐和乐趣都是别人的,我却只收到了一抔来自北邙、掩藏了无数帝王将相,承载了千年古都文化气息的,土。
没关系~盲盒不就是有得就有失失失失嘛。
更何况这抔土还换了一篇推送,不亏。
而今天之所以说这件事呢,也和上周发生的一件挺轰动的事有关:三星堆上新。上新这个说法也是有些网络化了,其实就是非常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又有了重大发现:以前巨大的青铜树和青铜面具已经令人震惊到怀疑是外星人的产物了,这次新发现的黄金面具更是再一次轰动全国。
给大家简单掰扯几句三星堆轰动的缘由。
三星堆文明发掘于蜀地,可以追溯到商周乃至更早的时期,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但虽然挖掘工作的逐步深入,三星堆的重大意义在于可能会推翻现有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比如三星堆新出现的图腾里有和苏美尔文明(现伊拉克地区,两河文明,人类历史已知最早的文明)非常接近的图腾;比如三星堆本身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祭祀坑,在祭祀坑里埋葬了如此多的珍宝,到底是在祭祀什么,墓主人又是什么人?比如此次出土的最著名的巨大黄金面具和三星堆以前的青铜面具,从长相上来看完全不是中原地区人的长相,虽然是和马云有几分相似哈,但毕竟这和其他文字记载的史料上的人物特征差距太大了。
有人说三星堆是外星文明,有人说三星堆将改写整个中华文化的历史,五千年成了不确定的数字,华夏文明的起源上悬着巨大的问号。
截至目前,对外公布的考古文物数量是500余件,但自始至终没有找到任何的文字性记载,因而也无法为三星堆的发现和疑问做进一步的注解——北纬三十度的上的未解之谜,自金字塔、玛雅文明、巴比伦空中花园、亚特兰蒂斯之后,三星堆的新发现又一次推进了人类了解这个世界的又一大步。
但是,研究还没跟进,结论尚未明晰,流言和猜测早已遍布网络,周边和营销也如火如荼的卖了起来。
河南博物院的文物盲盒昨日上新——这次是真的上新:博物院馆藏汉朝铜鸠车失散多年的兄弟、商朝的妇好方尊在三星堆的挖掘出来了,接下来距今三十天的一车一尊仿制品,将被埋进新土里,塞在罐子里,由快递送到全国各地。
你可以说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可以说这是博物馆在商业化时代的生存之道。
但这样子的方式真的有效果有意义吗?今日博物馆文创遍地开花但产品质量层次不齐,博物馆联名随处可见,博物馆商品比比皆是,就连大英博物馆都靠着中国淘宝店和文创商店在2019年开始转亏损为盈利。
博物馆文创,到底在贩卖什么?
·· 本篇推送食用指南 ··
🗽 涉及知识点:IP、文创与IP、IP商业化发展、传统文化的互联网创新、消费社会、小众文化的大众化与商业化方式
🗽 弟弟妹妹可以这样用:
「概念摘抄」类似于IP、IP文化这样的概念大家可以进行简单的记忆和摘抄;
「理论理解」像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背后有符号、意义、文化等传播学内容,大家可以结合着课本来理解理论的具体用法;
「案例积累」文章里会给大家讲很多近些年文创的案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进行案例积累,整理到你们专门的案例笔记里。
「行业观察」本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行业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目前的传媒市场、传媒产业发展,所以大家可以作为一篇科普文章,作为宏观环境的积累阅读。
·· 文物IP的一千种可能性 ··
#整个三星堆配色#
#现在都有哪些叫得上号的文物IP#
-
博物馆IP和博物馆文创是一门大生意,在博物馆做讲解员的小吴早在2016年就发现了。
“16年到18年前后依托于经济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全国的旅游业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你不管是去国内还是国外博物馆它都是旅行社必打卡的景点,更何况,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博物馆资源本来就发达。但博物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有一定的知识门槛,很多人可能耐不下心来听博物馆讲解,但有必须有到此一游的仪式感,就像是收集冰箱贴或者是旅游纪念品一样,既是纪念也和现在这种社交商品经济氛围里的炫耀有关——于是博物馆商店,特别是大博物馆的商店发展的一直都不错。”
我在问起小吴为何从讲解转行做博物馆文创时,他一下子仿佛就不是现在这个留着长发仙风道骨的文创设计师,而变成了最早我们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遇见时,他悄悄地说:今天是我实习第一天,给你们讲点有意思的。
他这次也和我分享了点有意思的。
鉴于我俩关系不错,他时常会把他们公司的新产品拿来给我看,问我好不好看,有没有购买的欲望,而绝大多数时候我的回答都是:不是特别想买。
“线上和线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营销体系,线上要精致、要有意义、要有趣——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那些根本就没到过你博物馆的人想买你的产品。故宫文创是17年开始做起来的,当年卖的最火的,一个是千里江山图的绢面扇,另一个是卿乃旷世奇才的笔袋——你说他们为啥买,因为有趣、好看、还有那么点功能性。”
“但线下博物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人们直接的纪念欲望,就想逛完博物馆后带个小东西回家而已——你不想买我的产品,是因为你拿故宫文创的标准来要求我,但你换成线下试试,你估计会买。”
他喋喋不休的产品是一把q版的短剑、q版的战国人物立像以及一些和纸胶带:几乎是现在博物馆文创商店里最常见的一些产品,也是陕西博物院官方指定产品。
“文创市场经过了近五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彻底产业化和商业化了。但早期还没有摸索到正确路径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尝试也都有啊。”
于是我们聊起了中国博物馆IP的发展史。
2015年故宫文创淘宝店成立,2016年借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火了一把,大家发现故宫卖的东西有点意思;2017年故宫文创联名搞美妆,当时那仙鹤云图案的口红不是被炒到高价,后来还出现了「故宫文创」和「故宫淘宝」的版权问题;2018年往后故宫开始疯狂联名,一直到现在基本上保持在了联名产品和中国风生活用品两大产品线,在目标受众上一点点辐射更多的人。
今年又是故宫600年诞辰,展览和文创一起,基调立下深度也就有了。但这摸索的路,也是用了近7年时间。
故宫都这么艰难了,其他博物馆更是如此。
2018年,因《国家宝藏》大火的缘故,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也成为了流量的风口浪尖。几家博物馆就和抖音一起做了「文物戏精大赛」的活动,把博物馆和文物做成表情包快速传播——那是博物馆文创IP化的开始,之前故宫的顶多叫商品化。
但这一步并没有走的很长远。
但节目的热度消退之后,原本将将发展起来的博物馆IP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那段时间也是小吴刚开始决定做博物馆文创的创业初期。他辛酸的和我回忆那会真的太穷了,所有的钱都拿去做产品研发和打样了,啃馒头就算了,后来他看所有人都在做直播带货,他也做,带着他设计的面具,穿着汉服,挥舞着他设计的短剑在镜头前讲历史。
“就那么一百来号观众,还有一半是从我朋友圈链接里点进来看热闹的。”
好在经过了前期一大堆尝试之中,不管是博物馆的营销人员还是我们供货商都算是找着文物IP的生财之道了:要不大俗大雅,要不创意为大。
大俗大雅的典型就是故宫,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全是中国风里华丽又唯美的东西,我在写这篇推送的时候想了想我在故宫淘宝里买过的东西:乾隆的金丝香囊球、汝窑的香炉、雕着翠竹与鸟的蜡烛、卿乃旷世奇才的考研笔袋等各种美好小物件。
创意则以河南博物院为代表,一抔土一把铲一把刷子圆你一个考古梦。
看起来文物IP又是表情包又是手账本又是盲盒的,实际上在一千种可能性的背后,始终刻着「消费社会」与「文化创新」两大不变的道理。
不知道聊及此,屏幕那边的小吴是不是抽了口烟露出了商人的沉思,但我反而开始思考:文物这类小众产品,再精致再有趣,真的有如此广大的市场吗?
·· 为何「文物」如此吸引人 ··
#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局#
#小众出圈与大众审美#
-
文物本身有一种内在的自洽,即文化。
从这个角度是可以回答我上述的疑问的,文物类文创不是靠美和创意占有市场的,而是靠背后承载的文化——但现在不可否认,因为大量的文创存在,文化与商品之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商品传承文化固然是好,但如若变成了文化附庸于商品赋予商品意义,那反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抹黑。
这里就和小吴这类商人的关系不大了,下面我来请我们的老朋友,鲍德里亚兄和各位聊聊「文化与商品」的关系。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构建了这样的一副消费图景——人们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商品,更多的是消费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以获取精神上的愉悦与消费的满足感。这样的一种消费观念也提示了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传播走向——当文化传播演变成了产品消费,传播对象从原本被动的受众演变成了积极的产品消费者,因而文化输出与消费者文化消费心理的契合程度,也成为了互联网文化传播的关键。事实上,互联网的用户本位也暗示了这样的一种传播观:以信息使用者为主导的信息生产与加工——即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倾向性文化内容,才可能获取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简单来说,我消费的不是「卿乃旷世奇才」的笔袋,而是笔袋背后文人士子的傲骨。(这句话也不算是傲骨,大家将就看一下哈。
再者,一直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播都受到各种限制。较之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就受众感知与吸引层面本就存在一些天然不足。首先,传统文化本身确实存在的一定的与现代价值观相悖、且不宜过度传播的部分——比如去西安玩总不能买个唐三彩在家里摆着吧,不吉利。其次,传统文化在表征层面也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差异:汉服再好看当下也依然算是小众爱好,无论花西子这个美妆品牌如何打响文化传承的招牌,在大众视域下它依然还是小众。
因而,从鲍德里亚的消费动因和当下传统文化的困局可以看出,目前社会上商品和文化的传播存在了明显的断代。现在,吸引人的是外在的形式、是盲盒、是工笔的花鸟鱼虫的附庸风雅,不是文化。
那文化要怎么办?
传播。
文创让博物馆在商业价值上活了,希望科普、传播、教育能促进文化认同,也希望日后的历史传播不要再像这次的三星堆考古为了追热点而和「盗墓」这类娱乐化IP扯上关系,更不要为了博眼球而说外星文明,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文化价值里长久的活下去。
对文明和文化的共鸣不能仅仅停留在美和有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