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563期:先试用半个月不喜欢可退货,明明前边有更好座位但就是懒得更换,“现状偏见”无处不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63期#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个行为经济学的现象,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会遇到。前几天在网上有人向我推荐一个系列课程,对方给我发信息说这个课程特别好,主要是用管理学来解读《三国》的,内容特别贴近生活。而且这个课程先不用付钱,您先听着,系列课程听到一半的时候,如果你觉得不错,还想继续听,那个时候再付钱。

大家注意一下,这种销售策略背后其实是有行为经济学的规律存在的。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这个规律,我来举一个更加常见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公司生产了一款高效能、多用途的果汁机,这个机器能打粉、能榨汁、还能搅肉馅儿。然后我就跟你说:你提供一个地址,我把机器邮给你,你可以先免费用半个月,如果半个月以后你觉得它好用的话,你再付款。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不好用的话,你干脆就打包把它给我退回来。

这种营销策略,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那么这种策略有效吗?答案是肯定的,十分有效。

对比一下以上讲过的两个例子,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无论推广产品还是服务,采取的策略都是先让你用一段时间然后再收费,而且给出免费退出的选择,如果你觉得不好用,你可以直接退出,不会产生任何费用。这样的营销策略背后涉及到一个行为经济学的规律,叫做“现状偏见”。

现状偏见指的是每个人在行为过程中,都有一种保持现状、不肯改变的惰性,这种惰性会延伸到工作生活各个领域。

比如说你在学校里边听老师讲课,进屋坐在了后排,听了一节课觉得看黑板看不清,听声音也稍微有点模糊。这个时候放眼望去,前排实际上还有一些空座位,也就是说你可以改变现状,拿起书包,收拾东西搬到前面去,但实际上很多人选择的是继续坐在原地不动。

在坐火车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当你上车找到一个座位坐下来以后,就不愿意再改变,不愿意再挪动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跟你说前面车厢里边空间更大、人更少、一点也不拥挤,有好多宽松的大座位,接下来你会搬东西挪到前面车厢去吗?观察和研究发现很多人不会,他们会选择留在原地,这个座位也挺好的,就不要再麻烦、再折腾了。

那么是什么心理机制导致了人们愿意留在原地,保持现状,有这种明显的惰性倾向?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怕麻烦、怕折腾。要改变是要做很多事情的,而保持现状,只要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了。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受这种惰性心理控制的,所以聪明的商家会利用这种“现状偏见”的惰性心理来促进产品的销售,他们会先把产品或服务免费交给你去用,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就会习惯于现状,就会产生不愿意改变的惰性,那么接下来他就会付款购买。

这种策略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版本,叫做“默认升级策略”。比如说你接到一个电话或者接到一个信息,对方通知你:您的套餐已经从a级升到了a+级,套餐可以享受更多的服务项目,头三个月是免费的,使用三个月以后你要觉得不合适,可以选择退订;如果不退订,从第四个月头一天才开始收费。经过了三个月的使用之后,人们就会产生习惯于现状的惰性,于是很多人就不会退订,那么这个套餐销售它就成功了。

所以大家看到很多产品或服务现在都会采取默认选项策略,比如说请大家观察一下手机的铃声,很多人的手机自从买到以后就一直在用默认的铃声,一直到换下一个手机为止,他也没有改过这个选项。实际上铃声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不过由于现状偏见的存在,人们就安于当前的状况,不肯去做更多的改变,觉得那样太麻烦。

实际上这种默认选项的策略,在工作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可以用得上的。比如说在安排学习任务的时候,老师会给定阅读图书的默认选项,这几本书是默认的,如果你愿意改也可以改,不过由于现状偏见,大多数人会选择接受这个默认;家长在引导孩子吃饭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种类似的方法;而企业或者团队在管理内部成员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这种设置默认选项的方法。

我还看到有人用这种方法引导大家公益捐款,弹出一个页面告诉你默认你捐了一元钱,如果你不愿意捐的,还可以选择取消默认进行必要的操作。不过很多人都会接受默认选项,在这种情况下捐款数额会大幅增加。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大家会发现“现状偏见”往往代表着惰性和拒绝改变,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安于现状、不思改变的状态往往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和提升。特别是在学校或在职场上,有很多年轻人受现状偏见的影响,缺乏改变的勇气,缺乏前进的动力,甚至于明明知道眼前的状况不太理想,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最终也会选择安于现状。

那么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就产生了,如何能克服现状偏见的不良影响,如何能打破自己安于现状的惰性呢?这个内容我们要留给明天了。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