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魏征死后,唐太宗讲的诗。
1.魏征死后,唐太宗讲的诗?ANS:“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旧唐书魏征传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两首大同小异,但绝对是这首没有错!
2.唐太宗跟魏征的故事?ANS: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观念作指导,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能被太宗重用和太宗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并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确实是发自内心。在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多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您所PO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是出自《赠萧瑀》!萧瑀为隋炀帝嫡妻萧皇后的弟弟,《赠萧瑀》为唐太宗写来称赞萧瑀的。萧瑀于唐贞观21年(西元647年)卒,终年74岁,陪葬昭陵。这跟魏征有什么关系呢?
版主所要的答案已PO在上面,乃千古名言。另外,唐太宗也有写首《赠魏征诗》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其中薤自有争议,另写成瓒。不过,这首不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才写的,这是要注意的地方。
这是他们的故事之ㄧ:
一天,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忽然一拳砸在案几上,怒喝道:“这个德参,难道国家不征一个人,不收一斗租,宫女都不留头发,他才称心如意吗?”
侍中魏征拿过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的奏章,只见上面写道:“修筑洛阳宫,是劳顿百姓;收缴地租,是滥征赋税;普通女子以梳高耸的发髻为时尚,是受宫内的影响。”
魏征劝谏说:“陛下息怒。德参虽然有些偏颇,但自古以来,大臣上书时,常常唯恐言辞不够激烈,不能打动君主的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陛下动怒,说明德参的言辞已经打动了陛下,至于应该如何决断,请陛下明察。”
唐太宗这才消了气,叹息道:“你说的很对。我不能给德参加罪,否则以后谁还敢说话。”
魏征乘机又劝说道:“陛下近来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喜欢直谏了,有时勉强容忍,也不像过去那样豁达了。”
太宗沉默良久,不得不承认魏征的话一针见血。他不仅没有怪罪皇甫德参,还赐给他丰厚的奖赏,任命他做监察御史。
那首诗叫「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