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鸟飞到德国,脖子还插着箭,死后被做成标本,破解了1个谜
德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国家,也是一个骨子里充满了铁血性格的国家。
像这样一个国家,应该用什么鸟类作为自己的国鸟呢?很多人认为德国的国鸟应该是像鹰一样的猛禽。
但是实际上,德国的国鸟是白鹳。
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长的和中国的仙鹤有点像,但是脖子没有仙鹤那么长。
从中世纪开始,白鹳就在人类的建筑上筑巢。
德国民间传说认为白鹳具有人类的灵魂,在屋顶上筑巢是为了防止火灾。
德国还有一种习俗,一个想要孩子的家庭将糖果放在窗台上,作为给白鹳的“信息”。然后,这只鸟会找到一个婴儿,将其放在篮子中,然后将孩子从烟囱里放下交给母亲。
但是,在19世纪以前,动物学家们感到困惑:白鹳这么样一种吉祥的鸟,每一年都会消失一段时间,然后又重新出现。
》消失的白鹳去哪里了?
而且不仅仅是白鹳,其他的鸟也有这样的现象。当时人们无法追踪这些鸟,所以也不知道它们到底到哪里去了。
当时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鸟类会潜伏在池塘和小溪的底部冬眠,和水生的青蛙乌龟差不多。
其实关于鸟类突然消失的问题,很早就有人观察到,亚里士多德认为鸟类失踪是因为它们变态了,羽化成了其他的物种,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一样。
在1703年,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过一个理论,认为鸟类飞向了月亮。
1822年,有人在德国克鲁兹村附近的田园里面捉住了一只白鹳,这只白鹳脖子上插着一个75公分长的箭。
1822年,人类的现代科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万有引力定律已经被发现100多年,如果从1760年珍妮机被发明作为工业革命起点,欧洲工业化已经进行了60多年,不管是战争还是打猎,都使用火器。
那么,白鹳脖子上这根箭到底是谁射的?有可能是意外射的,也有可能是故意射的。
不过从这根箭材料和做工上来看,这根箭不是已知任何国家的制式箭,做工也比较粗糙。
对箭杆的木材进行检查发现,材料是非洲树种。
这说明白鹳很可能是在非洲中了一箭,然后踉踉跄跄的飞到了德国。后来,又在德国境内发现了脖子上插着箭的白鹳。
而且所有的箭杆都使用的是非洲特有的材料。
这就揭开了长期困扰动物学家们的谜团:突然失踪的鸟类到底去哪里了?原来它们会迁徙。
》在欧洲和非洲来回飞的白鹳。
白鹳在欧洲的冬天来临之前就会飞往南方去寻找更温暖的越冬地点~非洲。
白鹳不喜欢在辽阔的海洋上空飞,所以它们飞往南方会选择海峡,跨越不同的大陆。
这样从欧洲到非洲就有两条线路可以选择。
一条是穿越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再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另一条选择是穿越伊比利亚半岛,再穿越直布罗陀海峡。
这样白鹳就可以避免穿越辽阔的地中海。
白鹳向南旅行的最终目的地是撒哈拉以南,刚果、尼日尔、乍得等非洲广阔的中部地带。白鹳在这里从9月一直待到第2年的2月,然后再飞回欧洲繁殖下一代。
中间白鹳要往返6000英里,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白鹳一去不返。
它们或者在中途被猛禽捕食,或者由于意外而死亡,或者在非洲被猎人射杀。
脖子上插着箭的白鹳就是在非洲猎人的箭下侥幸逃生,然后又飞回了欧洲。
猎人瞄准的可能是白鹳的心脏部位,但是箭插入的位置恰好避开了所有的重要器官,以及大血管。
目前为止,一共发现了24只脖子上插着非洲箭的白鹳,德国人专门为插着箭的白鹳制造了一个词汇:Pfeilstorchs。
6000英里的迁徙距离在人类看来已经非常可观了,但是在鸟类里面这个数字还只是弟弟。
》最远的迁徙距离属于雨燕。
雨燕分布在全球各地,除了南北极之外。
雨燕长得很像燕子,但是和燕子是不同的科属,燕子是属于雀形目。雨燕是单独的一个目,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它们和蜂鸟更加接近。
雨燕和燕子的外形相似性,是由于生活习性、觅食习惯引起的趋同进化。
雨燕也和燕子一样用唾沫和其他材料筑巢,同时它们也和燕子一样捕食飞行中的昆虫。燕窝就是一种雨燕做的巢。
雨燕长途迁徙的目的是为了食物。雨燕在整个迁徙过程中和白鹳不一样,没有具体的落脚地点。
这是因为它们根本就不需要落脚点。雨燕一年有10个月会呆在空中,在空中完成觅食、睡觉以及交配。
只有繁殖后代的时候,它们才需要固定的巢穴。
雨燕在空中交配的时候,雌鸟和雄鸟抱在一起不断的翻滚,在撞击到地面之前,赶紧分开。
可以说,雨燕就是生而为飞行的鸟。
它们也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之一。最普通的雨燕也可以飞到110公里每小时,速度最快的可以超过160公里每小时。
超长的滞空时间以及高速飞行能力,让雨燕追逐食物的长距离迁徙达到了惊人的里程。
雨燕一年最长可以飞2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4圈,一生可以飞超过200万公里,相当于在地球和月亮之间打了三个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