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总结:垂体瘤的症状、分类及诊治

作者:淄博市第三人民医院  孙连增

垂体瘤是一类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者约占颅内肿瘤的10%。

男性略多于女性,垂体瘤通常发生于青壮年时期,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

临床表现为激素分泌异常症状、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状、垂体卒中和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此组肿瘤以前叶的腺瘤占大多数,来自后叶者少见。

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泌乳素(PRL)瘤最常见,约占50%~55%,其次为生长激素(GH)瘤20%~2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5%~8%,促甲状腺激素(TSH)瘤与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LH/FSH)瘤较少见。无功能垂体腺瘤,占20%~25%。

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视力减退、闭经、溢乳、不育。

1.激素分泌异常症状

激素分泌过多症状,如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激素分泌过少症状。当无功能肿瘤增大,正常垂体组织遭受破坏时,因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闭经。不育或阳痿通常最早发生而多见。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状

(1)神经纤维刺激征:呈持续性头痛。

(2)视神经、视交叉及视神经束压迫症:患者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其他压迫症状。

3.垂体卒中。

4.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

分类

1.泌乳素分泌型

占脑垂体瘤的80%~85%,女性患者比男性多5倍。症状有女性月经不调、闭经溢乳、不孕、青春期或已婚妇女月经周期变长甚至闭经乳房溢乳,婚后不能生育。男性性功能改变,男性性欲低下、阳痿、不长胡须、声音变细、不育。

2.生长激素分泌型

这类脑垂体瘤患者主要有面容、四肢及形体的改变,成人表现为手脚宽大、头颅及面容宽大、鼻肥大、唇增厚、毛发增多并出现声音嘶哑、睡眠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症状。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

向心性肥胖患者会在胸、腹、臀部脂肪堆积,四肢相对瘦小,呈现“向心性肥胖”,脸部呈满月状,体重明显增加,四肢皮下血管显露并出现紫纹。

4.无功能型垂体腺瘤

早期大多没有症状,当垂体瘤长大可因压迫鞍膈而有严重头痛,疼痛部位主要位于眼眶后、前额部及双侧太阳穴附近,如果向前上方发展可压迫视神经交叉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主要为双颞侧上方偏盲。

鉴别

1.临床表现

病人年龄,性别,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

2.内分泌检查

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在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

3.影像学检查

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4.病理学检查

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

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敏感度高,但误诊率也高。

电子显微镜观察,根据肿瘤的细胞不同特征分辨出肿瘤类型。

治疗

垂体腺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一般PRL瘤首选药物治疗,大多数GH瘤、ACTH瘤、TSH瘤以及无功能大腺瘤则首选手术治疗。

术后GH、IGF-1水平仍持续升高的GH瘤患者应给予奥曲肽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辅助治疗,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辅以放射治疗。

ACTH瘤、TSH瘤及无功能大腺瘤手术效果欠佳者也可辅以放射治疗。

ACTH瘤尚有一种药物辅助治疗方法,即予酮康唑或其他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合成酶抑制剂来抑制皮质醇的过度生成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预后

垂体腺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多数患者且通过手术、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少部分患者有永久性的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人通过坚持服药治疗,可正常生活、工作。

垂体腺瘤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密切关注个人身体变化,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还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平时注意定期体检,适当锻炼,避免熬夜、劳累。

来源:内分泌科孙连增医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