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阅读法:送你一把阅读的“瑞士军刀”

很多伙伴都问过我一个问题:

我是如何看到一句话就能写出一篇文章、读了一本书就能做出一门课程的?

其实很大程度上,我都得益于一个输入习惯——4F阅读法。

4F分别是指Facts(事实)Feeling(情绪)Finding(发现)Future(未来)

简单来说,就是你每看到一个东西,要提取出来有哪些事实、你看到它有什么样的感受、想起什么经历,然后从中有什么关联思考和启发,以及对于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有什么帮助。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4F

这个工具看起来很简单,但这背后却有很深刻和久远的意义。它的起源是一个有些忧伤但让人动容的故事:

二战给很多军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其中有一位军中牧师叫做约瑟夫·马修,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大学任教,但他满脑子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帮助那些受过创伤的人,从他们走过的历程中找到意义?

后来一位艺术教授说了一段话很启发马修:

任何跟艺术的接触都启动了一次三方对话,由艺术品、艺术家和观赏者进行的对话。你必须认真地看待这项作品,仔细观察当中有什么,没有什么,然后要以同样的认真态度,观察自己在欣赏这部艺术作品时的反应,什么让你反感,什么吸引你。你必须抽丝剥茧地深入觉察,直到你能够开始问这件作品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马修听完教授的话深受启发,他决定采用这种在观察、体验中创造意义和洞见的方式来开创一种讨论形式

于是他开始在大学社团中针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试验。实验的结果让人非常惊讶,学生们原以为艺术只是文化物品,甚至是装饰性的物品,现在他们发现生活不仅与艺术紧密结合,而且反映在艺术里面,这挑战了他们对生命习以为常的态度。

一位参与者甚至说:“忽然间,我发现各种艺术作品在向我呼唤,醒醒吧,活出你真实的生命吧!”

后来,马修的同事也开始运用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他们在各种课程中尝试不同形式的省思方法,最后他们发展出一种很流畅的形态,适合各种主题,又有完整的结构可以自成一套方法,艺术形态的对话也就此产生,后来马修和同事把这个方法在社区中使用。

三十年后,很多组织和机构经历了变革的阵痛,人们不断质疑,我们该如何消化我们经历的事情,如何超越经历的危机并结合智慧创造新局面。这些方法后来成为了引导式的焦点对话,来解决这些挑战。

4F沟通就是其中一个简单的对话。

那么这样的对话跟我们读书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今天的职场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企业商业竞争加剧,都对商业环境提出了更多沟通、对话和参与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位职场人都被鼓励从自己经历的事情当中找到或者创造更多的意义。

比如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公司的某次会议,是不是经常会讨论到:“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处理这些问题,你看到了哪些接下来可以采取的行动?”。

4F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工具。

如何高效使用4F阅读法?

在我看来,4F阅读法就像瑞士军刀一样,简单而锋利、便携而实用。

4F是一个非常具有阅读穿透力的工具,因为它会调动左右脑、兼顾思与行,从储备到运用、从现在到未来,从个体阅读到集体讨论都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

那么4F中的每一个F代表都什么呢?

  • Facts(事实 :阅读时, 哪个词让你印象深刻?你还记住了哪个短语?哪句话?
  • Feeling(情绪):读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画面从你脑海中浮现出来?它让你回想起哪次过往的经历?
  • Finding(发现):在你看来,这篇文章在传递什么重要信息?作为管理者/家长......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引起了怎样的反思?
  • Future(未来) :如果刚才的阅读能够促使你做出一个小改变,那会是是什么?如果有机会,你最想把这本书/这篇文章分享给谁?你将如何分享?

(参考张树金老师的引导式读书会部分内容)

举个例子,我们团队成员婷婷利用这套方法,快速提升学习力,从一开始的兼职小助手,到现在的团队重要合作伙伴。

婷婷跟我说,她之前阅读的时候最多只是勾画一些重点、摘抄一些金句和案例,但是经常在想要用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调用。但学习了4F之后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比如她在听得到启发俱乐部第5期:把自己活成“算法”时,利用4F做了以下笔记:

  • Facts:过去几年,我们经常讲,一个人不能只做专业人才,还要当“跨界”人才。但是从今天讲的这个角度来说,跨界已经远远不够了,咱们还得做“无界”人才:全世界到处都是数据,我都可以信手拈来,我对它们做甄别、排序、结构和整合。

    我们要把自己活成一个“算法”。

  • Feeling:算法这个词让我很受触动,让我想起来有一些牛人,在各个领域都如鱼得水、迁移极快。比如张泉灵从央视主持人转型为风险投资人, 几乎不需要过渡期,入行就是专家,一年时间就打造出了业绩非常好的基金公司,她的一些分享能够帮助人一秒钟分辨判断那些原本非常混淆和模糊的事物。这让我非常好奇,这种深刻敏捷的洞察力是如何炼成的?

  • Finding:你在和人交谈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在一个行业里面沉浸许久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做线性增长的数据型,他们会积累一些碎片化的经验、故事和方法论,但难以突破瓶颈;另一种人,是在进行跨越式成长的算法型,他们工作的时长、挪移的空间可能没有前者丰富,但是他们对于这份工作本质的理解、对于该行业的全景图、如何从这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有着非凡的洞见。

  • Future:

    • 识别周围都有哪些人是属于算法型人才,想办法和他们产生连接,学习底层方法;
    • 受到算法这一概念的启发,贡献文案金句:如果你只是在学习知识,那么只会缓慢地增长;而如果你学会如何学习,你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往前迭代。

经过长期这样的刻意练习,她在朋友圈和知识星球经常分享一些给人很有启发的洞察思考。


再往后,她把这套方法更大范围地迁移使用:

  • 自己在看到一些好的资料时会主动分享给我,并且会给我标注她的观点、启发,以及这个素材可以用到什么主题下的什么场景;
  • 我跟她开会当中随口提到的一些案例,也会利用4F的框架写下自己的一起感受、启发以及未来的使用场景和行动指导;
  • 有一次我们去广西出差,在饭桌上听到行长讲的一个故事,事后她给我整理出来了这个故事对她的启发,以及注明了可以用在近期哪个课程里面的哪个模型工具下。

慢慢地她的素材库越来越丰富、对于产品的品控感越来越好,她说自己看东西不再是单点的,而是具有关联性、运用导向、利他主义的,这样会极大地放大学习成果的价值。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不少伙伴伙伴来说,4F中的feeling和finding可能是难点。

和你分享一个小妙招:野蛮关联

田俊国老师在《低水平重复是成为专家的最大障碍》一文中分享了一段关于“野蛮关联”的很经典的话:

只有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熟知的情境、过往的经历和经验关联起来的话,知识才可能用得上。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已经懂得知识足够应对遇到的各种挑战,问题在于:当我们遇到具体的挑战时候,挑战本身占据了我们绝大多数注意力,以至于在挑战的当口我们腾不出精力调取适合的知识来应对它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习的时候就野蛮关联,对知识每多一个野蛮关联,遇到真实情境时我们提取恰当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野蛮关联就是闲时练兵,为的是打仗的时候从容。台下十年功换取的是台上一分钟的潇洒和从容。

具体如何做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Keith Holyoak是世界领先的类比推理思想家之一,他建议人们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以磨练自己的野蛮关联技能:

  1. 它让我联想起了什么?
  2. 为什么它会让我联想起它?

通过不断地观察你所处环境中的物体和你所阅读的材料,并不断问自己这两个问题,你大脑中的肌肉就能不断得到锻炼,帮助你跨越传统的界限去建立联系,成为洞见高手。

最后,和你分享一下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的一句话: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4F工具就像撬动我们学习引擎的钥匙,希望你能够把这套方法练习到极致,成为一个有独特观点的、有辨识度的高效能人士。

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除了阅读,你还联想到4F可以用在哪些场景呢?

欢迎加入舒祺的知识星球
如果问我这些年成长最大的秘诀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行动+定期复盘”,复盘白天的学习和思考,复盘每一次的课程和体验,复盘自己和职业、社会的互动方式,我的很多洞见、思考和点子也都出自于这些记录和复盘。如果你也渴望改变,希望跟优秀的人为伍,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欢迎加入我们。
在这里,你可以获得:
1.日拱一卒的复盘方法论课程以及模板;
2.价值199元的职场核心竞争力读书训练营课程(14本经典书籍深度解读);
3.超实用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操作工具箱;
4.众多精彩读书笔记分享;
5.各个专业领域心得输出;
6.连接我和其他答主进行答疑;
7.链接志同道合的朋友,成长路上不孤单
实现职业自由,掌控自己的命运,加入星球和我们一起同行,共同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