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差一不二, 肉头, 嘀嗒
差一不二
方言读音:chǎ yī bū èr
简明释义:斤斤计较的反义。
那天在一个路口,有个农村老人骑着一辆破旧三轮车卖菜。一不小心,跟路边停着的一辆小车蹭上了。那小车车主哪能愿意。一时边上围了些人,七嘴八舌。老人一脸的无奈状。
末了,人群中有人向那小车车主说,年轻人,人家也不容易,有个“差一不二”的,就算了。都是说情的,那人尽管不情愿,也得给众人面子,只得作罢。
生意场上有“差一补二”一说。那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承诺。但颍淮人常说的“差一不二”,则是某种场合下“拉钩”、劝人的话,也是试图了事的话。它的意思是,差一但还没差二,也是个差不多,拿这个不依不饶,不值当,不应该,也没意思,而且还会给人小家子气的印象。
人在社会中生活,人与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有个小纠纷、小矛盾、小不爽,都是常态。用颍淮人的话说,就是“哪得那么好的”。怎么对待这些小纠纷?颍淮人的办法,就是用“差一不二”来衡量:差一不差二,就可以过去了,没必要凡事都斤斤计较。这话,既是颍淮人自己遇事时思考问题的起点,也是他们规劝别人的常用语。当然,淳朴的颍淮大地上,也极少见那不听劝的人。
肉头
方言读音:roù toū
简明释义:日子相对宽裕的老实人家。
如果望文生义,以为“肉头”说的是质量上乘的那块肉,在颍淮人看来,一定是错了的。这个意思,跟他们所说“肉头”的本意,已经不沾边了。
旧时的颍淮话中,“肉”很有意思。它不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猪肉、羊肉、牛肉,而且很多情况下,延展得好像没边了——某人性格偏慢,做事一副慢腾腾的模样,就叫“肉”。有时候,单一个“肉”字还嫌不够,常常说成“肉唧”、“肉蛋”,似乎才够味。当然,这已有取笑的意思了。
现在来说“肉头”。颍淮大地,农耕久远。颍淮人家,对耕地尤其重视。过去,他们会对乡村的耕地,作出等级划分。颍上县的旧志中,就有所谓金地、银地、铜地的记载。其中的“金地”,就是人们常说的“肉头”地块。这样的“肉头”,土质好,土壤肥,能带来好收成。
颍淮人的语义中,不仅用“肉头”评价耕地地块的好坏,还常用来评价一户人家的殷实程度。比如某户人家日子还过得去,跟一般人家比起来相对宽裕一些,人就会说他家是“肉头”。但这有个条件,就是这户人家的财富,都是那一家人不声不响,闷头苦干挣来的。有的人家靠吃“巧食”,吃“占相”;或者走了运,一夜暴富;或者靠权势发财,都算不上“肉头”的。
嘀嗒
方言读音:dǐ da
简明释义:你一言我一语纠缠不清。
作为象声词,“嘀嗒”的意思,简洁明了。它指的就是那雨水落下,或者钟表摆动的响声,而且常叠加使用,成为“嘀嗒嘀嗒”。
但在颍淮话中,这只是个本义。在这个基础上,颍淮人把它的意涵,向前延展了一大截:大人教育孩子,但孩子又听不进去;两辈人围绕着某个观点或者某件事情,你一言我一语纠缠不清——是为典型的“嘀嗒”场景。往往,“嘀嗒”到最后,都是一肚子气,才能悻悻然收场。
你跟他“嘀嗒”啥呢?你不要跟他“嘀嗒”。这话,常是家中人对那跟孩子“嘀嗒”的人的劝告。言外之意,不理他,让那任性的孩子自己反思去。或者干脆来硬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嘛。这是因为,颍淮人担心,一旦“嘀嗒”惯了,孩子“摸到骨头擓到痒”,一定不是好事——这样的孩子将来难管教。
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初出茅庐,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但还没有定型。此时,长辈的管教必不可少。管教得不好,一不留神会走向歪路甚至邪路。如果总是以“嘀嗒”来“嘀嗒”去,没有硬性约束,效果可能不会好。但若一味施以“棍棒”,似乎也非良策。这里面该有个分寸的拿捏。拿捏得好,孩子会心服口服;拿捏得不好,可能事与愿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