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正由过去的重“硬件”建设转向重“软实力”和内容建设。品牌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塑造本地鲜明旅游特色,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

从国外的“百分之百纯净新西兰”“不可思议的印度”,到国内的“好客山东”“大美青海”,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旅游业竞争的焦点。独特而鲜明的品牌能使旅游目的地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地方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和新发展机会。

现状

1.品牌建设正成为旅游目的地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经过几十年发展,国内旅游业发展日益成熟,游客旅游经验更加丰富,对旅游目的地产品供给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正由过去的重“硬件”建设转向重“软实力”和内容建设。品牌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塑造本地鲜明旅游特色,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全国主要旅游城市都提出了旅游品牌宣传口号,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进行传播,以提升当地旅游竞争力。在吸引国内游客的同时,许多旅游目的地着眼国际,积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如北京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广西打造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等。

2.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由高大上的城市形象向生活化、具体化的城市形象转变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激增。游客的旅游诉求从游览观光向休闲度假体验转变,更注重在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体验,更关注对当地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体验,以融入当地生活。地方美食成为目的地品牌构建的重要组成。如成都市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和闲适的生活方式,成为游客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了“美食之都”的称号。与此同时,许多目的地的宣传口号也开始向生活性内容转变。如河北省的旅游宣传口号由“诚义燕赵,胜境河北”转变为“京畿福地,乐享河北”,重庆市由“重庆,非去不可”转变为“大山大水不夜城,重情重义重庆人”,用诸如“乐享”“不夜城”“重情重义”这种词汇,更加凸显旅游目的地的生活属性和人文特色。

3.旅游目的地品牌宣传渠道正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

2007年,“好客山东”品牌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的连续播映,拉开了全国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的序幕,国内其他旅游目的地纷纷效仿,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进行目的地品牌的宣传。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国网民数量激增,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8.97亿,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3%。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快速发展,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渠道。2019年,抖音日活跃用户数突破4亿,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1.5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5.16亿,这些新媒体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许多旅游目的地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通官方账号,以发布活动信息、宣传视频等手段传播目的地品牌,有些旅游目的地还通过邀请网红、达人到本地的方式制造话题,提高关注度。重庆、西安、成都等城市通过抖音平台的推广和宣传,一跃成为网红旅游城市。

4.旅游目的地品牌更新迭代速度加快

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目的地旅游发展阶段和游客需求变化不断更新。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应是精准的、独特的,更应是与时俱进的,在这一点上,乌镇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乌镇品牌的打造,经历了旅游古镇、会展古镇、文化古镇三个阶段,从最初单一的古镇观光,到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为契机打造集住宿、餐饮、会展于一体的国际会展目的地,再到后来深耕文化,创办乌镇戏剧节,丰富古镇文化业态,着重凸显乌镇文化品牌。乌镇旅游形象的变化,是根据消费需求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升级发展的过程。此外,许多旅游目的地都在不断探索更新自己的旅游品牌,如贵州在“多彩贵州”的基础上,深耕山地旅游新业态,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新旅游品牌;杭州从之前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转向打造“东方休闲之都”。旅游目的地品牌更新迭代,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重要产物,也是推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不竭动力。

问题

我国旅游目的地品牌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品牌定位存在同质化现象

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定位是品牌化战略的前提。目前国内许多旅游目的地在进行品牌定位时,未能充分挖掘本地文化本源和特色,导致品牌定位与其他旅游目的地混淆。例如,有些地区热衷于对名人故里的争夺,造成了旅游目的地之间品牌的同质化现象。此外,“最后”“最”等词汇在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中频繁使用,许多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为定位,而稻城亚丁和西藏都以“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定位自己。这些相似的品牌定位使得游客难以区分,甚至会造成审美疲劳,难以凸显旅游目的地独特的品牌形象。

2.品牌形象出现低俗化现象

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能够在游客心目中树立起独特的、无法代替的形象,但我国旅游目的地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出现了为博眼球使用低俗语言的现象,如“我靠重庆,凉城利川”等,这样的宣传口号,虽然能引发“眼球”效应,但其负面效应远大于由此带来的市场宣传,对旅游目的地而言得不偿失。

3.品牌营销方式落伍

多数旅游目的地受资金限制,在品牌营销中投入不足,宣传方式传统,宣传渠道单一,很多旅游目的地还主要依靠电视、街头(地铁)广告、推介会、大篷车等传统手段进行品牌推广,难以将营销信息有效传递给目标游客,且营销成本高,营销效果差,制约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推广。

4.品牌重建设轻管理情况普遍存在

品牌具有生命周期,因此旅游目的地在品牌建立后,应随着旅游目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维护和调整品牌形象。目前国内大多数旅游目的地还没有意识到品牌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品牌建设效果评估机制,而过分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导致品牌生命周期缩短,出现品牌知名度下降、品牌定位逐渐模糊等现象。许多旅游目的地在建立起旅游品牌后,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和维护,旅游市场管理滞后、旅游服务意识不足、卫生条件差等问题都会给游客留下坏印象,从而严重损害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美誉度。无论是天价餐饮消费事件,还是导游辱骂游客事件,类似事件都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中的巨大污点,值得旅游目的地反思。

发展建议

1.利用大数据洞察游客需求

旅游目的地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资源、文化特色,还应充分考虑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可以充分利用多渠道网络大数据,深刻洞察游客偏好和心理,了解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关注点,凝练旅游目的地与众不同的特色,打造本地独有品牌形象,并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大数据还可以对游客的年龄、籍贯、性别、喜好等进行分析研判,锁定主要客源市场和主要客源人群,从而进行精准营销和品牌传播,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传播效果,降低传播成本。

2.构建基于地格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

地格是一个地方的自然人文特征,它体现为地方精神、地方依恋与核心价值。旅游地格根植于旅游目的地,是对目的地生活方式与环境有代表力、对客源地游客有吸引力、对竞争地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文与自然特征因素,旅游目的地可以以地格为核心,打造本地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品牌。旅游目的地在构建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格的作用,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极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并坚决抵制低俗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

3.创新旅游目的地品牌传播方式

旅游目的地品牌传播应重视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通过用户分享,传播品牌,打造口碑。此外,旅游目的地还应重视品牌的创新,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打造旅游新IP,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海南省利用自贸港优势和国际旅游岛优势,突出打造离岛免税购物新品牌,成为国内游客回流后的购物首选地,也在国内外建立起海南高品质购物的新形象。

4.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持久建设

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旅游目的地品牌在建设中需要紧跟时代脚步和游客需求,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和运营管理。旅游目的地在品牌打造过程中,既要将原有品牌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内容,也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品牌中不断加入新元素,亦或者重新定位,以使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在核心客群中始终保持高占有率。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措施都是有效的,所以应对品牌建设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估,并且建立起危机事件应对体系,以防止和降低旅游危机事件给旅游目的地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地格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选择研究”[71673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