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二七)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谈了理中丸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适应证,还讨论了理中丸方的君臣佐使,还对理中丸的药性进行了体质,还讨论了理中丸与平胃散的比较等等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理中丸的类方。
每个方剂都有类方,类方之间的鉴别,对我们掌握每一个方剂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来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有的一个医案:
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这么一组症状的时候,我们能想到用什么方剂?
用理中丸或者用理中汤行不行?有寒有虚,用四逆汤可不可以?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看起来,用理中丸或者是理中汤似乎有点不够,但是用四逆汤好像也有点不够,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那是不是把理中汤和四逆汤合用呢?少阴病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和太阴病的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合方就变成了附子理中丸。
处方:附子、人参、炮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上为细末,用炼蜜和为丸,每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发,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我们再回过一看,附子理中丸的主治里面,确实有一部分是理中汤的主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泻,霍乱转筋,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这些应该是理汤的主治。而在这个基础上,体冷微汗,手足厥寒,一切沉寒痼冷这是理中丸不够的,需要四逆汤来帮忙。理中丸和四逆汤合并就变成了附子理中汤(丸)。
每两作一十丸,如果我们按每两三十克来计算,三十克做十丸,每丸三克,好像有点小,原文是这样说的,饭前服用。
我们需要思考,理中丸证与附子理中丸证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我们从上面的医案看到,有一部分是理中丸证,但是有一部分是理中丸解决不了的,需要四逆汤来帮忙,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理中丸证的基础上有没有四逆汤证。如果有,我们需要用附子理中丸,如果没有,我们单用理中丸就可以了。
方书上经常会这样说,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证,附子理中丸治疗中焦兼下焦虚寒证,寒轻者用理中丸,寒甚者用附子理中丸。
我们总是感觉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我们思考一下,这种从中焦虚寒,中下焦虚寒,这是由外感病转成内伤病,这是在内伤病的理论框架下说的。
我们思考一下,一个长期中焦虚寒证的病人,我们是不是能辨出肯定有下焦虚或者说肯定没有下焦虚呢?还有,我们如何能辨出这个病人是中焦虚寒还是下焦虚寒?或者说只有中焦虚寒而没有下焦虚寒,再或者是只有下焦虚寒而没有中焦虚寒?有时候很难。
理论上来说,他是对的,但是,这种话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一个长期中焦虚寒的病人,他的下焦不可能充实,一个下焦充实的病人,他的中焦不可能长期虚寒。
寒轻者用理中丸,寒甚者用附子理中丸,这种说法,对我们临床来说,也是没有用的,什么叫寒轻,什么叫寒重?寒轻的用理中丸一丸,那么寒重的能不能用理丸两丸呢?为什么就要用附子理中丸呢?
寒甚者用附子理中丸,那附子理中丸用一丸,用两丸对治寒的轻重不一样啊!如何来鉴别呢?
理中丸证有“手足温”,附子理中丸证有“四逆”。无四逆用理中丸,有四逆用附子理中丸。《伤寒论》里就告诉我们了,太阴病是手足温,少阴病是四逆,也就是说,理中丸治疗的是太阴病,附子理中丸治的是少阴病。当太阴病和少阴病合病的时候,我们才有理由用附子理中丸,没有少阴病,是没有理由用附子理中丸的。也就是说,在理中丸证的基础上有四逆我们就用附子理中丸,没有四逆用理中丸。如果这样鉴别,他的可操作性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