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杯”青少年征文大赛初中组优秀作品13

初中组入围优秀作品选登13

郁达夫杯青少年正文大赛共收到学生作品近千篇,经过第一轮评选,290篇入围。入围学生作品12月7日起陆续刊发,微信投票无法把孩子作品上传,后续均会刊登,今天刊登郁达夫中学学生作品3篇,永兴中学作品2篇,欢迎关注!

回家

永兴中学   初一(2)班   周宇杰   指导老师:蒋佳佳

“呜——呜——”巨大的轮船拉响了沉重的笛,天空中掠过一群归鸟。眼看着离那钢筋水泥的森林越来越远,心中沉积的忧伤,烦恼一股脑儿没了,大口的呼吸新鲜的空气。

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又带我回老家,也许是因为想家了吧,也许是因为工作让他太不悦了吧,也许吧……家乡是离城市的房子不远处一个僻静的小村子,父亲的皮鞋打在地上,啪啪的响。落日的余晖洒满了天地间,照耀着金黄的麦穗,若隐若现。父亲牵着我的手在田埂上走着,晚饭后这儿人还不少。

“回来啦?”

“回来了!”

“混得不错呀?”

“混得不错呢!”

“多回来坐坐!”

“会回来坐坐的”

遇上个熟人,父亲总这么说。

在夕阳下,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的满是些除不完的野草,几只青蛙“呱呱”地欢叫着,远处的小溪像一条明亮的绿带子,夜晚本该如此,不是吗?听惯了汽车鸣笛声,嗅惯了工厂废气的我这么想,难道父亲不是吗?

天空,渐渐被黑暗吞没,小路上了路灯,也只是微弱的光,父亲看了看远处的山,又望向城市的方向,叹了口气道:“回去吧,儿子。”

“呜——呜——”货轮不知疲惫的发出这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心中掠过一群归鸟......

怀念郁达夫

永兴中学   初一(3)班   华子晗 指导老师:蒋佳佳

雨,在空中淅淅沥沥地飘下来,我撑着伞踏进郁达夫公园,一座棕色的郁达夫雕像即刻进入我的眼帘。只见郁达夫先生身穿长袍,手拿书卷,轻轻地斜座在大石头上,眺望着富春江,意气风发的神情似乎有点小小的忧伤。雨,轻轻的柔柔的落在雕像上,仿佛上天在用它特有的方式来怀念这位爱国主义情怀的大文人吧!

雕像的后面就是郁达夫故居了。我收起伞跨入大门,这是间旧式三开间的楼房,一圈低矮的砖墙围成一个小院子。入内有一个小天井,四周花木扶疏,并有古朴的石桌石椅。进入一楼正厅,有郁达夫自撰的“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飞”的对联,另外还有鲁迅,丰子恺,茅盾等大文学家的题字和画作。二楼,郁达夫称为“夕阳楼”,有他的生活简介和著作展示。代表作《沉沦》是郁达夫出版的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他先后赴武汉,新加坡,印尼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并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散文。

看着这些题字和著作,我眼前浮现出一幕幕画面。在当时腥风血雨的环境里,郁达夫先生只能将自己的不满深藏于字里行间,以避开反动当局的“文字狱”。在《故都的秋》文章末尾,郁达夫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生命曾宝贵。用生命去换取故都的秋,言不尽于此,只有中国的百姓都能过上北国的秋那样一般的幸福生活,才是作者心中所想。他对故都的秋越是热爱,越是赞美,他对祖国的感情就越深。为了民众幸福,他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生命。在1942年及以后的几年间,郁达夫在新加坡利用做日军翻译的机会,暗中掩护了不少抗日群众和华侨。1945年,在日本投降之时,他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50岁。他最终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一阵冷风吹来,将我拉回了现实。我脑中久久回荡着郁达夫先生为国捐躯的那一幕,怀着沉重的心情,我走出了郁达夫故居。外面雨已经停了,云层里透出了一丝丝彩光,郁达夫先生眺望着的富春江水正滔滔东去,江浪拍岸,不时在台阶上溅起水花……

郁达夫中学 八(5)班   洪佳豪

海是一定会让我梦寐的。海,是多么广阔,一望无际的湛蓝,蓝得清澈,正如古人所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是多么壮丽。

海上的风,从未有过的清凉,风中似乎有泪水,湿漉漉的,细腻的海有意般让人们去享受它,海浪旭它伸出的手,它的手却是狰狞的,人们恐怕它,海它的手到了岸边减小了力度。海它手中点缀了一只色彩斑斓的贝壳,壳尽情地在海中自由、忘我般的舞蹈,在海中,都是枉然。海的身体太庞大,容下了一些不速之客。

海变成了一个无边的战场,海风儿在耳边呼过,似乎是尖利的号角声荡过,海浪越涨越高,是千百乘铁骑吧,那一声声浪拍岸声,是海浪在猛烈攻击着岸,那一声声,清脆而又有力,海开始愤恨,发出隆隆的怒吼声。岸边上总矗立着几堆乱石,乱石上长了藓,藓布满了石面,海浪猛冲去,水拍石面的声音急促,好像海浪想要推翻这石头。

浪过去后,海面平似镜子,水倒映出天,还是天倒映出水都不知。海天之间的线不见了踪影。在岸边总能捡到一些极小极细的鱼。海面上突然有波纹,虽然海的皱纹到岸边已是一点痕迹但也能看清。不远处有几艘渔船,他们敲打着手中一根长杆,他们一直向一个海峡移去,他们渐渐离开了我的视线。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染红了海,燃烧着人们的心,使人们燥热。

海从它上方看,是很广阔的,绿得有了一些发黑的海域,时常会有一些大鱼浮上水面,当一些船来往时,它们会本能下潜,这是想和船亲密接触么?海上看不到头,连陆地都没有,海上的一切都十分无趣,不知为什么,我的手触摸到海,海水从我手中一拂而过,像一位胆怯的女孩。白色的大浪分割了大海,不知为什么,我反而觉得它很美,白浪像它的发簪。

海,是多变的人。

海,纯洁且无可挑剔。

海,我的梦已是空想,它是真实的。

生命的援救

郁达夫中学  八(7)班 董睿宁

初冬的一个上午,微风清凉。抬头,太阳藏匿在云层中,阴霾笼罩大地。我决定出门走走。

路过小河,河水一遍遍冲上古老的磐石,似诉说。岸边的柳树伸展着柔软的腰肢,似等待。

树下有两个孩童,他们神情庄严肃穆,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事情。悄悄走近,才发觉一只可怜的蚂蚁误入水中,正无助地挣扎着,若不是岸边的人设法搭救,即使在这潺潺悠悠的水流中,也逃不了被这“铺天盖地的洪水”吞没的命运。时间是紧急的,那男孩急的也顾不上擦汗了,向上一跃,凭着身高优势比女孩先抢到一根柳枝,继而匍匐在地,一点一点向外伸。谁知那弱不禁风的蚂蚁愈漂愈远,慌乱中,它竟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自河上游漂来的一枚红枫,岸边的俩孩子长舒了一口气,相视一笑。

短暂的庆祝后,“救援行动”仍有条不紊地开展中,小女孩几次试图够着那柳枝都无果,却在草丛中意外的收获一根深褐色的灌木枝,同着先前的柳枝,女孩解下头上的皮筋用绑好,又几次在空中估摸着比了比长度,比之前更谨慎,向那只不幸中的蚂蚁抛出了“橄榄枝”。

经过一番踌躇,蚂蚁似乎也意识到了伸来的是通往生存的桥梁,顺着纤细的柳枝摸索着向岸边爬,其间几次想掉头,可机灵的孩子们,他们关闭了这座桥梁与红枫间的通道,恐怕蚂蚁想掉头也无功而返了吧。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在两个孩子的注视下,小蚂蚁渡过生命线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地击掌,作为旁观者的我,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不仅仅为了得救的蚂蚁,更是为搭救蚂蚁的两个孩子。

本以为事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然而,他们担心贪吃的昆虫会美餐这小生灵,担心暴风雨的侵蚀会无情的夺走它的生命,便从周围的草垛边拾来几片树叶,在树根旁,挖了一个温暖而湿润的简易的窝,让掌上的蚂蚁爬进属于它的一方新天地,树叶轻轻地覆盖在上面。这便是蚂蚁临时的住所。待蚂蚁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已无大碍后,它又能重新爬出这方小小的蚁穴,在来年春天的朝气蓬勃的原野上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一刻,在书本外,我领略到了这个冬天最生动最温暖的情节,那是孩子对生命的援救。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的多,或许。

心头一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我知道,大地终会摆脱阴霾的笼罩,太阳照常升起。

观荷记

郁达夫中学八(13)班 姜凯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对西湖荷花由衷的赞美。在那一次,我终于切身体会到了这份独一无二的美丽。

蒙蒙细雨中,粉嫩的荷花在碧绿的湖面上随风摇摆。大片的荷花傲然挺立,清新而不庸俗,粉嫩而不雕琢。远远望去,淡淡的薄雾更为这朵朵荷花增添一份朦胧之美。缓缓走进,阵阵花香随风窜进我的鼻尖,不禁神清气爽!片片绿叶伸出水面,宽大的叶面更衬出荷花的娇贵。几滴晶莹的水珠犹如孩童般在上面嬉戏。

静静欣赏眼前这如画般的美景,心中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更是难以言表。但奈何天公不作美,原本的和风细雨渐渐成了狂风暴雨。豆大的雨点砸在荷花的花瓣上,狂风袭来,朵朵荷花顿时摇摇欲坠……

缓缓远离了湖边,此刻的心境难以言表,是难过吗?是怅然吗?是略有所思吗?回忆着在狂风暴雨中的荷花,我不禁想到腊梅——这种独自在冰天雪地中孤芳自赏的植物。腊梅可以傲霜斗雪,独自在寒冬中绽放,但荷花呢?它能在风雨中生存下来吗?如此娇贵的荷花能称受得了狂风暴雨的打击吗……

风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缕阳光映上脸颊,打断了我的思绪。那片荷花怎么样了?心中的好奇迫使我飞奔到湖畔,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我惊诧:朵朵荷花依旧挺立,粉嫩的花瓣随风飘动,阵阵方向扑鼻而来,好似一位位洗尽铅华的仙女。

荷花既没有腊梅的坚强,玫瑰的妖艳,又没有葵花的朝气,牡丹的妩媚。究竟是什么支持着如此脆弱的花朵坚持到现在呢?我不禁陷入沉思……

良久,终是恍然大悟——生命,其实并不脆弱。每一种生命都有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住命运的考验,从中磨炼,洗尽铅华,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远远望去,荷花盛放,一条七彩的绸带在天空中若隐若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