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穴电针疗法社区推广应用研究
黄仕荣1,潘良德2,马燕文3,王智君2,陈颖盈3,俞仲翔1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2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3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是约85%坐骨神经痛患者病因所在,是骨伤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至少95%以上的病变发生在L4/L5或L5/S1节段。疼痛是该病最基本的特征,快速有效镇痛为临床治疗的当务之急。
单穴电针疗法发轫并传承于林其雄老中医多年的临床实践。持续多年的临床实践与课题研究证实,该疗法的主治穴位腰突穴作为一个经验穴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特殊性,以此为基础的“单穴电针疗法”对LIDH患者镇痛作用显著,总有效率在90%以上。本研究探讨该疗法多中心推广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LIDH
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A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B组)和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组)3个分中心,A组负责单穴电针疗法的技术推广。既往研究证实,本疗法的有效率为92.5%,本课题预试验B、C组的有效率约为84%。
2 诊断标准
LIDH
LIDH的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
3 纳入标准
LIDH
①符合LIDH的诊断标准,病位在L4/L5或L5/S1;
②疼痛明显,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分,连续病程≤60d;
③年龄18~60岁;
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治疗方法
LIDH
4.1 技术培训
自B、C分中心各选2名高年资针灸专业主治医师作为技术培训对象,重点对研究方案所涉及的疾病诊断、局部解剖、穴位定位、针刺方法、操作步骤、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治疗频度与疗程、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的处理、疗效评价等核心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答疑与现场操作示范,经现场测试,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实施本研究。
4.2 取穴
腰突穴在病变节段患侧脊柱后正中线旁开1.0cm,压痛最为显著之处,探敏取穴时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患肢放射痛,L4/L5节段腰突穴在患侧夹脊穴与大肠俞之间,而L5/S1节段腰突穴则在患侧夹脊穴与白环俞之间。
4.3 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穴区常规消毒后,采用0.45mm×7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医者立于患侧采用夹持进针法,将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将毫针垂直刺入皮下,缓慢直刺进针65~70mm,以患者自觉酸、麻、胀、重等,或患肢有“跳动感”或“电击感”,并向远端放射,或医者感知患侧下肢肌肉抽动为得气。第1针针刺得气后,再平行于脊柱后正中线,向左或向右旁开1 cm内寻找敏感点作为第2针进针点进针,针刺方法、深度和得气要求与第1针相同。两针分别连接治疗仪,连续波,初始频率为15~20Hz,随后每隔20min逐渐调高,直至40Hz,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正负极无特别要求,留针60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5 结果
LIDH
5.1 各组患者即时疗效历时变化情况比较
根据设计方案患者需接受6次治疗,但从第2次治疗开始,各组每次都有显效或提前治愈者,所以后续历次病例数都是递减的。与单次治疗前比较,各组每次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除第2、5次治疗外,A组的即时效应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与C组各次即时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2 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A、B、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93.1%、86.3%,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 讨论
LIDH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临床非常多见,缠绵反复而剧痛难耐是多数患者的主诉,绝大多数需要按疗程连续多次累积治疗方能治愈。已知针刺镇痛的适用对象是多维度的,既能治疗急性痛,又能治疗慢性痛;既能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又能减低疼痛的情绪反应。因此,针刺在LIDH非手术治疗中较常见。
单穴电针疗法的特点与优势在于取穴少、定位与操作方便、易被重复。
研究结果表明了本疗法显著的即时效应、后效应和总疗效,再次证实本疗法的有效性、可重复性和本技术推广应用方案的可行性,也从临床实践层面证实了针刺镇痛的特点和时效规律。
目前,本疗法的核心技术环节(主治穴位、针刺方法、电针参数、单次时间)、适应证、镇痛规律、治疗频度与疗程及标准操作规程(SOP)等皆已基本明确,可很好地兼顾电针的即时效应、后效应和针刺耐受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实现了治疗的可持续化和疗效的最大化,且无技术风险,业已具备推广应用的条件。
来源:黄仕荣,潘良德,马燕文,王智君,陈颖盈,俞仲翔.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穴电针疗法社区推广应用研究[J].中国针灸,2021,41(4):39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