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道法自然的教育 2024-05-23 16:00:10 (三)关于爱自然爱自然主要包括顺应自然、亲近自然和参与自然。顺应自然是爱自然的底线,参与自然是爱自然的高级形式。亲近自然是爱自然的中间状态。1.为何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接纳自然,不做对自然不利之事,不破坏自然,不与自然对抗,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忤逆自然之道。顺应自然首先意味着人与自然保持必要的“应和”关系。自然有白昼与黑夜,还有四季变化。四季之中,还有24节气。人的作息应该顺应自然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自然还包括顺应人体的自然欲望。饥则食,困则眠,不与自然欲望对抗,不过度抽烟或饮酒,不熬夜,不破坏人体内部的“生物钟”。更重要的是,顺应自然意味着尽量过自然的生活:让城市的钢筋水泥生活恢复生机,让依靠科技的生活恢复身体的灵性。“我们的先辈和同时代人违反了自然法则,我们因此要代人受过。我们周围的疾病和伤残证明了对自然法则、思想法则、道德法则的违反。[1]”为此,爱默生强调“信赖自我”(也译为“自助”)。即便读书,也要做一个思考者而不是书呆子。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书籍就会变成了“有害之物”,精神导师就会沦为“暴君”。嗜书如命本身就是反自然的,“与自然和人类的天性相去甚远”。[2]惟一正确的读书方法是:让自己成为“有思想的人”并由此让书服从我自己,而不是让自己服从书本。没有头脑,胆小怕事,简直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辜负。这样的人面对一片草野和一朵盛开的玫瑰时应该感到无地自容。或者说,顺应自然就是尽量按照自然法则展开我们的生活和教育。从自然法的视角来看,所有生物的生长都遵循三个基本法则:一是自动或主动地生长。一是安静而整体地生长。三是有条件地生长。第一,自动或主动地生长。所有动植物都会自己生长,不需要人工喂养。第二,安静而整体地生长。尽管生长的顺序有先后,但所有动植物总是整体地生长而不是碎片化地生长。园子里的花或迟或早地开放,但每一朵花的花瓣总是整体地向世界呈报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从来没有哪一朵花的花瓣会一瓣一瓣地绽开,也从来没有哪一棵树的树叶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一片一片地伸展。动植物不仅整体生长,而且安静地生长。尽管植物会迎风摇动,动物会奔跑跳跃,但动植物总体上倾向于安静地生长。树总是安静地扎根,花总是静静地绽放,竹子总是悄无声息地拔节。牛会安静地反刍,老虎会趴在地上打盹,蜜蜂也并不总是忙忙碌碌。对于动物或植物而言,淡薄与宁静乃是常态。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实属教育学的仿生学智慧。第三,有条件地生长。动植物皆有基本的生长条件。如果环境不能满足其基本的需求,动植物就会死亡。如果改变了生长条件,动植物就会出现生长的异样。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就是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等生命资源。动物与植物的生长需求大体相同,但动物增加了新的生长需求。除了求生欲、食欲、性欲等生理欲望,动物还有荣誉(虚荣心)和爱欲等情感欲望。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理解并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以便推动学生身心灵健康发展。 2.为何要亲近自然?亲近自然比顺应自然更进一步。顺应自然是接纳自然,而亲近自然是对自然的理解、欣赏或同情。亲近自然最好从亲近动物开始。对动物的亲近或同情可以逐步扩展为对所有生命的亲近和同情。按照孟子的说法,人对动物原本有天然的同情心或恻隐之心,人对一切生命的不幸都会感到惋惜和不忍。这就是孟子所重视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如果问: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对世界提供哪些贡献?那么,孟子所讨论的对动物的恻隐之心,算得上是中国给世界的贡献。对动物要有恻隐之心,这是一条普世价值。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坐于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梁惠王问:“干嘛?”那人回答:“要用牛作为祭品。”梁惠王说:“这头牛恐惧发抖,无罪被杀,我不忍心,放了它吧。”那人问:“不祭祀了吗?”梁惠王说:“用羊替代它!”虽然以羊换牛也还是要杀生,但是,由于远离了杀生,就保留了同情心。人对动物的同情心很容易迁移到对他人的同情心。同情心将使人由利己转化为利他,由自爱转向博爱,由个人主义转向古道热肠的世界主义。除了爱动物,还要爱植物以及爱整个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脱离自然而拉开了人与动物的距离。但是,人必须重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可以平息一切焦虑。中国有儒家,也有道家。就爱自然而言,道家高于儒家。不过,儒家本身也包含了道家的追求。儒家强调: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藏到哪里去?唯一的去处是自然。孔子有两个著名的学生:一是颜回,二是子路。孔子为何喜欢子路?因为子路追求建功立业,有入世精神;孔子为何喜欢颜回?因为颜回追求自然生活,走的是道家的路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志。”道家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儒家为自己准备的一条退路。道家既顺应自然,也亲近自然。但是,真正的爱自然并不止于顺应自然和亲近自然,还包括参与自然。 3.为何要参与自然?参与自然就是人与自然保持友好的互动的关系,人参与自然的运行,也让自然参与到人的生活里面来,通过互动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参与自然的基本形式是自然劳动。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相互融合。自然劳动有两基本特征:一是以四肢为劳动工具,一般称为手工劳动;二是不改变劳动对象的物理形态,其劳动产品一般称为天然产品或有机产品。自然劳动在原始社会显示为捕猎或采摘野果子,后来出现的游牧业和农业也大体属于自然劳动。很难说所有牧业或农业都是自然劳动,但可以肯定的是,自然劳动不包括以化工厂为标志的机器大工业,也不包括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人工智能劳动。机器大工业或人工智能式的劳动也是人参与自然的一种形式,但机器大工业或人工智能式的劳动不是人对自然之爱,而是人以自己的超强意志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不是人对自然之爱,而是人在自然面前显示出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意志力。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后果是:人凭借科技劳动而无休止地开发自然资源,人也因此而付出代价。人工虽然能够使野畜变成家畜,使野生植物变成农作物,但是,野生的动植物总是比人工培育的动植物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正是杂交水稻以及转基因食品引起争议的原因。杂交水稻虽然可能会提高产量,但杂交水稻所生长出来的稻谷很难作为来年春天播种的种子。杂交水稻几乎不具有繁殖性能。若将杂交水稻所生产的稻谷作为种子播种,其产量反而不如自然种子。与之类似,驴与马的杂交将产生骡子,骡子虽然孔武有力,但骡子不具有繁殖性能。而且,杂交水稻依然需要以自然水稻的基因为前提。若所有自然水稻灭绝而只剩下杂交水稻,则会出现绝种的后果。人工培植并非完 赞 (0) 相关推荐 【杂谈】道法自然,被法家渗透改造的不只有儒家 一个人的道 大概在我的读者中,对外儒内法的概念并不陌生.其实在法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被改造的不仅仅是儒家,道家也在被改造的范围内.在法家大刀阔斧的改造中,儒家的内核被完全替换,道家的精神世界也 ... 严为民:道法自然都知道,但什么才是自然? 前段时间,老严连线了一位散户朋友,他对道德经很有研究,而通过对道家学说的研究,整理出了自己的一套适用于股市的投资技巧. 我们经常听到道家的一句话:道法自然.道.法容易理解,那什么是自然?大道是水,水无 ... 畸形动植物演化的当代神话插画——Caitlin Hackett 作品欣赏 Caitlin Hackett,又是一位一见倾心的当代动植物神话主题插画艺术家! 凯特琳·哈克特(Caitlin Hackett)生于北加利福尼亚,出生于北加州,她对自然世界的复杂性很敏感,但是当标签 ...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为什么要爱他人? (二)关于爱他人 前面我们讨论了爱的教育,重点讨论了为什么要爱自己以及如何爱自己.接下来,我们讨论为什么要爱他人以及如何爱他人. 爱他人主要包括三种爱:亲爱.友爱和恋爱,也可称之为三种情:亲情.友情和 ...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把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 我们提议,将人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这个说法也可以转换为:把性格教育作为第一教育:把教养作为第一教育. 有人刻意区分人格.性格与教养.人格.性格与教养当然是有些差别,但这三个概念也有大量交叉的内涵.这里 ...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家庭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家庭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主讲人:刘良华 各位,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家庭教育讲座星期五例会正式开始.我是集团总校长刘良华. 集团有两个研修班.第一个研修班是集团教师高级研修班,集团每周星期一下 ... 华东师范大学胡志高教授课题组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发表重要成果 上海讯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材料系胡志高教授课题组基于压电响应力显微镜(PFM)和开尔文探针显微镜(KPFM)技术,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实现了对n型(InSe)和p型(WSe2)二维 ... 华东师范大学高栓虎教授课题组:Calixanthomycin A的首次不对称全合成及其结构确定 图1.Calixanthomycin A的模块化合成 (图片来源:Organic Letters) 华东师范大学高栓虎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十余年来,对萜类.甾体.生物碱和聚酮 ... 【关学文研】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关学及二十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 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 教授 摘 要:该文对关学由来做了必要的历史勾勒, 对20世纪大陆的关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和检讨, 对未来关学研究的前景作了前瞻性思考.认为20世纪大陆的关学研究, 经历 ...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报告《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 》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报告《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 》 刘良华:教师成长的新方向 在当下,"教师成长"渐成为教育界的关键词.正常的状况是:教育改革启动之后,教师培训以及教师成长的问题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有关教师成长的多种关注和多种解释中,教师成长的话题逐渐显示 ... 刘良华:寻找教师成长的“镜子” 教师成长始于教师个人生涯设计,但教师个人生涯设计需要有一个启动.启蒙的过程. 人容易被蒙蔽,这种蒙蔽并非由他人造成,最常见的蒙蔽是自己蒙蔽自己:人陷入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发现自己需要改进或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