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老街 “街小二”的酸甜苦辣
“街小二”的酸甜苦辣
刘述涛
街小二,叫陈万洵,是吉安市城南庐陵老街的建设者、运营者、缔造者,也是改革开放中的践行者、受益者、反哺者。可就这么一位身家殷实的一个企业家,动则同人说自己是一位“街小二”,不但要服务好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游客,还得天天笑着面对老街上这一街店铺里的老板和自己的员工。
这样的“街小二”自然是不好当,尤其是同他当年做得风生水起的房地产比起来,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到现在,他仍会时不时的想起,在那些年里,他就像是诸葛亮一样,羽扇轻摇,运筹帷幄之中,就决胜于千里之外。从泰和一名普通的装修工人开始起步,然后到吉安开发房地产再到上海做房地产,做金融贸易,最后,在上海安营扎寨,开始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也同样是在那些年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成就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本以为,接下来顺风顺水,就在上海终老一生,或学做他人,移民到一个有山有水天更蓝,空气也更好的地方。反正学古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谁知道,命运却转了个弯,从吉安来,又回到了吉安。只因为,吉安来上海招商的一位官员,握住他的手说,你是状元郎陈循的后代,你的骨子里流淌的是状元基因,你不响应家乡号召,回家乡把庐陵文化继承推广,谁又会来响应?
刹那间,陈循的名字,就像是一根火柴,一下子点亮了时光隧道,他一下子看到自己小的时候,在每年祭祖的日子里,父亲打开红布包着的家谱,用手指着陈循的名字说,这是我们的祖先,陈循是明朝的四代首辅,他……你也要像陈循一样,做一个有责任与担当的人,并且流芳百世。
思绪一下子就从陈循的名字跳跃开来,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解缙、杨士奇,一个一个名字像爆豆子一样在他的心底爆响,十七位状元,十八位宰相,3000多位进士,刹时间,从小到大,那份对于庐陵文化深厚的感情,又被重新点燃了。
从上海,回到了吉安这块曾经被苏东坡夸之为“此地风光半苏州”古后河边上,他决定就在后河边上营造一座“庐陵人文谷”,将庐陵文化精髓的元素给它激活了,然后在文化中加入产业,加入创意,加入无数种可能,推向世界,代表吉安款待世界!
代表吉安款待世界!
是一句豪言,它需要的不仅是雄心和气魄,更得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勇气。此时,他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还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在想到这些人的时候,他一身全都是劲,开始谋划,将庐陵人文谷的一期定位为“庐陵老街”的北街,二期定位为“庐陵老街”的南街,三期为“艺术家村落”。在纸面上,这三期要是建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谁知道,等到真要将想法付诸现实,将图纸变成建筑,将老街呈现给世人,获得赢利,获得效益,那真正是比登天还难。
后来,他同人说,要是早知道转型去做文化旅游产业这么难,这么苦,这么折磨人,那是说什么也不会一个猛子扎下去那么深,现在想要转身,都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够咬着牙,拼了命往前闯,前面才有希望,前面才有亮光。
在建老街之初,为了能够真正体现出古代庐陵的“状元文化”、“商贾文化”、“婚俗文化”,他一次又一次的站在宁波的南塘老街,无锡的斜塘老街、福州的三坊七巷、汉口的楚河汉街、成都的宽窄巷子前,一个人在这些街上走来走去的深思,应该将哪些元素搬到自己的老街上去,哪些又该抛弃。
在那长长的一段日子,每每无法入睡的时候,他就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读:“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读“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他还想到1510年初,从贵州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苦尽甘来,调任江西庐陵县令(吉安),那一年,38岁的阳明先生到吉安,成为了自己人生和仕途的关键转折点。所以说,吉安是王阳明先生的福地,那么也会是我的福地吗?他问自己。
那一年,他已经46岁了。
46岁,白发已经在头上显现得越来越多,46岁,一切又要从零开始一样,要在一块荒草萋萋的洼地上,打造出属于吉安这块土地上的传世之作。
慢慢的,状元街建起来了,钱市街建起来了,甜爱街也建起来了。状元楼、关帝庙、钱庄,甜爱城堡,一条三百多米长的庐陵老街也彻底给建起来了。
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
哪里就能够松气?他还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当游人走进来,庐陵文化靠什么来承载,如何显现,如何展示,如何运营?虽然有国学大师出主意,建议在庐陵老街上打造出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庐陵人文,以王阳明为代表的良知心学。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又开始新一轮的学习悟道,他走进了长江商学院,来到了美国硅谷,还走入清华、北大寻找国学大师交流,目的就是如何真正将庐陵文化做出来,并且做大做强。
2017年12月30日,庐陵老街终于在鞭炮声中开街了,开街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连上了三次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接待了将近一百万游客,还成为吉安市唯一家被省里批准为庐陵文化的研学教育基地。
可他仍然认为现在的庐陵老街还是体量太小,虽然已经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已经将所有的建筑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还是无法真正体现出所有的庐陵文化元素,无法让游客行走其中的同时,真正了解庐陵文化在全国当中所具有的水准和地位。他希望能够尽快落实二期、三期的土地,可土地却一直迟迟没有落实,他急呀,他到处同讲,我打造的老街是530万吉安人的老街,并不是我陈万洵一个人的呀。可这样的良苦用心又真的能有几个能够理解,又真的有几个愿意真正愿意极尽所能的提供帮助?
不理解,难道就不做事了?
不,他又一个人又冲在前面,在庐陵老街上掀起一场又一场以庐陵文化为名的活动,他就是要让所有的人看到,那深植于他心中的庐陵文化情结,正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他还同所有的员工说,我们就是要忠坚勇为,再立新功,我们就是要带着房地产企业转型的阵痛,继续前进,我就不相信,一家曾经风风光光的房地产企业,难道就不能成为一家风风光光的文旅公司。
现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虽然转型的阵痛仍然没有消退,但是,公司上上下下已经懂得,唯有经历过大的风雨后,所见到的彩虹,才会更加美丽,也唯有像他那样样,将身子俯下去,让自己低一点,再低一点,直把也把自己当成一位真正的“街小二”,庐陵老街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